爱心建学校 办学出奇才——记哲理中学的创办与成长
福建莆田哲理中学(今名莆田二中)创办于 1878 年(清光绪四年)至今已有 130多年了。这在福建中学中像这样高龄的老校,也是极为少数的。至今已是桃李芬芳、满园春色了。她的学子们,在各条战线上为社会进步及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忆及当年创业历程,发人深思,为之振奋。
哲理中学是 1878 年由基督教卫理公会兴化年议会创办的,初名培元书院。原租赁坊巷“奕世金紫”的民房为校舍,因陋就简,倡办者为传教士谢锡恩、阮国兴、薛承恩等,略具学校雏形。1890 年美国传教士蒲鲁士和夫人蒲星氏来莆,他们除做教会的布道圣工之外,又兼中学校长,他俩苦心经营,使学校规模与面貌日益扩大与完善。时至1898 年,正是光绪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当年11月15日,为适应新潮流的需要,将培元书院改为西学堂(即西学斋),学制分为上学、中学、小学三等。并从培元书院和福音书院(培养教会布道人才的专业学校)中选出高才生,编入上学,课文设英文、天文、地理、格致、化学、数学、国文等科,由蒲星氏任校长,这也是该校校庆的由来。
1899 年,美国友人高德理奉派来莆布道,并继蒲星氏任该校校长。高德理胸怀救世宏愿,年轻热情,爱校如家,经他苦心规划、勤劳从事、认真诚实,使校务工作蒸蒸日上,来学的人数日见众多,使原租赁的民房已容纳不下。为此,高德理即与蒲鲁士夫妇商议,在米柴铺,(仓边巷间),辟地数十亩,成为建新校的地址。先兴建一座洋式的砖砌三层楼。之后,蒲先生又向美国信徒募捐,但与原计划需资七千元巨额仍是有差,高德理先生慷慨解囊,把自己历年私积工资的二千多元全部捐出建校,使这座高楼按原计划得于建成。这座砖楼就是闻名全莆田的钟楼(也叫映雪楼或第一宿舍)。高德理主持校政共六年,因过度疲劳,使身体健康日益下降。1904 年的一天,一个同学在校场上跌伤、休克,高德理先生闻讯,不顾体弱,立即急奔赶来,抱起这位受伤的同学直奔往医院急救。结果同学是救活了,但高德理却为此往来奔跑不息,严重受了内伤,仅只一星期后就去逝,终年 39 岁,葬于城外天马山。三年之后的1907 年,为了纪念这位为校而忠心、爱心、热心、献身并捐躯的校长高德理,把西学堂改为哲理中学。(莆音“德”与“哲”音同)
高德理逝世之后,仍由蒲星氏继任校长,以便驾轻就熟。1904 年,派美国教会章德明来莆,后专任校长,竭力扩展,又租赁屋于仓边巷为中学校舍,把小学分高级、初级二个等级。后来即以他名命为哲明小学。1909 年,章哲明因夫人体弱,方离莆并返国。章德明先生,系美国本西斐亚省人,除布道传福音外,深谙教育,陶冶有方,办理校务,殚精竭虑,待人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故与人乐于相处,忠于所事,为人崇重称赞。他尤注重汉文,以此为学生求本。此皆师生所交口崇尚的。这样,在章德明回美国后,蒲星氏再次出任校长。蒲鲁士则是一方面极力发展教会事业,一方面统筹兼顾学校大计,他夫妇俩确也无愧于哲理中学创办人的光荣称号,并被称为是联结中美友好的坚韧纽带。他这一家族,不但上辈在传扬神福音、创办教会、创建教育及建立慈善机构等方面,对中国人有深厚的爱心与感情,就是下一辈,蒲厚恩的外孙,中美友好促进会会长——曼顿博士和夫人,也忘不了莆田。1972 年,曼顿博士作为基辛格的随员,对中美建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一家族几次来华时都访问了莆田,曼顿夫人还专程来莆田的哲理学校举办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班。他的家族都把莆田视为第二家乡,确实值得莆人所称颂与记念的。
哲理中学的最初几任校长,均为美国人,除蒲星氏、高德理、章哲明外,还有程奋鹏、曾学理、爱立枢、章文新等,其中章文新最久,达十年,华人只是副职,到 1927年,才由华人刘金标为首任华人校长。
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校园里已矗立着十多座巍峨校舍,主楼 (映雪楼)为第一宿舍外,还有第二宿舍,是 1938年向美兴印书局(教会印书局)购买过来的,第三宿舍,即是原哲明小学,第一、第三宿舍原都做过教室,这时的哲理中学已具备完善。蒲氏纪念堂屹立于校园中央,是1925年卫理公会来闽75年时,教会人士创建这座堂于哲理校园内,名为蒲鲁士纪念堂,纪念堂为四层的石砌结构,故又名石厝,堂内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厅等,至此,教学用房基本得于解决,只是集会的礼堂尚缺,为此,蒲星氏亲往南洋各地募捐,终于1939年在原天官第旧址上,建一大礼堂,命名为蒲星堂,借于纪念这位和她丈夫并肩耕耘的学校缔造者,校门也从昔日的朱紫坊移到仓后的程氏祠右,门的二旁立两块石板竖匾,名刻“哲理中学校”五个大字。至此,学校布局大体构成。
哲理中学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声誉日隆,学生除莆田、仙游两县外,临近的如惠安、永春、德化、福清、大田各县的青少年,也慕名而纷纷负笈求学于该校,甚至远至浙江的青年也有来求学的。学校由初期的一二十人,而四五十人,至一二百人,到1924年,应届毕业生则有 72人,号称七十二贤。全校学生已达四百多人,为兴化前所未有。学校改高、初中三三制,小学为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到 1947 年,学生增至 1076 人,高初中二十班。1934 年秋始收女生,1947 年女生有 83 人,约占全校学生数 8%,到 1948 年,学校已寿臻七十了。七十年中,不仅学生数量猛增,学生的学业质量也突飞猛进。高、初中学生参加会考的成绩以及免试升入大学的人数,均列全省前茅,在这七十年中,培养出数以万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材。为人称颂,声誉鼎盛。
哲理中学的体育也素负盛名。早在培元书院时期,美国传教士就把西方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网球等介绍到莆田来,使本校的体育蜚声省内外,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参加县、行政区运动会的比赛,多次夺得团体冠军及个人冠军,已为众人所传诵。1945 年,校组织旋风篮球队,技术全面、作风勇猛、动作快速,曾由教师刘焕章、林仁荣率领,远征福州,所向无敌,周年田径选手参加莆田访问团,远征福州、上海、南京、连战皆捷。本校七名选手,均得盛名而荣归,并把体育强手送到高级学校培养,成为体育尖子。如1921年夏,在全省运动会上,校友程天泗,分别获得跳高、跳远比赛的第一、第二名。1925 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上,校友吴德懋荣获五次全能冠军。在国际体坛上,首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66 年,校友李玉凤在柬埔寨亚运会上夺得了自行车1000米计时赛和3000米追逐赛中两个第一名,是我国在国际比赛中第一个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
提起哲理中学的钟楼,人们会想起莆田革命的发祥地中共莆田第一个地下党小组即在钟楼成立,负责人陈国柱 (廖华)同志即是住在钟楼二层教师宿舍里,筹划革命行动,关心国家大事,著名的革命烈士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就是在那种革命气氛中孕育出来的。
抗战时期,学校曾迁往山区的广业霞溪、碗洋、渭庄等处,在内迁过程中,学校的人力、财力均受到损失,但师生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未削弱。一面组织战时后方服务团、宣传队、支援抗战。一面勤学苦练,使学生体育仍保持过去优良的成绩。 1942 年 7 月高中毕业的陈振华、林启华等十五名,获准免试升入大学,1940、1941 年,参加县三、四届运动会,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总之,哲理中学解放前七十年所取得成绩是巨大的。是她最早把西方的科学文化介绍到莆田来,是她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海内外人们所瞩目。难得是在 1948 年的校庆 70 周年时,当时的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和美驻华大使都题词祝贺。
1949 年 8 月,莆田解放了,哲理中学也获得了新生,全校师生欢欣鼓舞。连任校长二十年的黄俊英去职,由宋庆嵩代理校长。不久由黄益三为校长。1952 年由政府接办,改名莆田第二中学,从此校务更是蒸蒸日上,早年拟建的学校,已屹立在原程氏祠旧址上,还添建了双层的教学楼、东风楼、胜利楼。操场也扩大了,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国后的前十七年,高中毕业生达三千多名,高考升学率居全国前茅,曾居全省第四名。
哲理中学毕业生留学出国的,单解放前就有 200 多人,在莆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中学中也是第一位的。建国后,莆田最早出国留学的,也是出自莆田二中,如今校友遍及省内外,南洋诸地及欧美各地。在科技界、教育界、学术界名人层出不穷,出类拔萃,卓有贡献的比比皆是,有口皆碑的。正如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副主席藏克家在哲理中学110年校庆上题曰:“万卷藏书启哲理,百年树人过亿千。”今后我们深信:这块园地在党正确方针指引下,会如春天的树长得更壮、花开得更美,以满园春色去迎接祖国更美好的春天。
总之,基督教于1878年创办了培元书院,创办者为美藉传教士谢锡恩、阮国兴、薛承恩等。难得的是传教士蒲鲁士夫妇为学校发展尽了爱心忠心,适时俱进,把学校改为西学堂。首先把西方的民主及科技文化传入莆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美国传教士高德理忠心奉献及舍已救人精神,为人赞颂。至此,为记念他的舍己功勋,才把西学堂改为“哲理中学”。从这个学校走出了许多为人称颂的名人。例如我国第一个从美国获得化学博士的宋尚节,还有至今为人称颂的黄维垣、俞永新、杨锦宗等中科院院士,都为人瞩目称颂。更为人交口称赞的是从这个学校中,走上了为民族解放或且为国内的和平统一而捐躯的有12位烈士、13 位将军、6 位部级领导及 70 多位厅级干部,更况有难于数清的教授、博士等科技界人士或政界、教育界栋梁,活跃在各条战线上。这些莘莘学子们都为哲理中学增添光辉色彩。吴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