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中秋月最明
□范育斌
金风送爽,玉露生凉,又是一年中秋至。年年中秋望圆月,今年赏月心不同。因为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庚子年。随着中国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捷报频传,而此时全球华人共同仰望那一轮中秋明月,无不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中秋月圆,共享清辉,任时光流转,中华儿女心中升腾起的是共同的乡愁。而今年的乡愁最浓烈,特别那些海外侨胞与游子不仅抒发了思念亲人、梦回故乡的深情,还表达了满怀感恩、祝福中国的心意。
中国人的中秋最热闹,有诗有歌有故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童稚的天真可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成人的中秋抒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动人的诗歌直抵心扉,感人肺腑。《十五的月亮》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总会在中秋的夜晚竞相传唱,让独在异乡的人,心生无限思念。当少儿时听来的那些嫦娥奔月的传奇故事,让每一个人都对天上那轮明月遐想联翩。
据有关记载,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拜月。后来祭月、拜月的成分逐渐为赏月所替代,这一节庆活动也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而留传下来。至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开始流行,故有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下圆,送君吟上木兰船”之诗。也有传说中秋节与唐明皇于中秋之夜梦游月宫有关,赏月与月饼率先流行于宫中,其后发展为全国性庆贺秋天丰收与合家团圆的节日。
诚然,中国地域之大,中秋节各地同中有异。在莆田中秋节有“做秋”的独特风俗,给莆田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据记载,莆仙山区古时“做秋”,有“中秋望月,饮宴达曙,笙歌载路“的记载,可见此节十分隆重。中秋这一天,有的地方还要举行祭神拜月活动,家家户户摆上酒菜、月饼、板粟、白果,在月光下合家围座,畅叙家常,庆祝丰收。大多数普通人家除了品尝月饼之外,还有世代相传的独特吃“芋焄米粉炒”的风俗。
“芋焄米粉炒”是产生于莆田民间的中秋特色。香芋,是莆田农村的土产品,却跻身于“送秋”礼物之列,有其特殊用意。所谓“芋焄”是将香芋头去皮切块,文火“炖烂”后食用。“芋”的莆田谐音有“熬一熬”一年就到头之意,寄望来年时来运转。莆田的米粉,相传源于北宋,兴化军知军为解决木兰陂民工快速用餐,创制了米粉,米粉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快餐。米粉制作精细,白如雪,细如丝,弹性坚韧,煮炒方便,汤干咸宜,稍加佐料,便成一道美味佳肴。宋代名儒朱熹来莆讲学,曾尝米粉,为之拍案叫绝,赞曰:“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米粉犹如老人之白须,寓意雪白长寿。“炒米粉”有寄托人们健康长寿的涵义。
中秋团圆日,米粉思绵长。绵延细长的米粉不仅是莆田特色的标志性风味美食,“炒米粉”也就自然成为了游子最温暖的“中秋记忆”。当然,莆田的米粉,不仅承载着游子特别是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记忆,也让更多品尝过“色香味美”的莆田“炒米粉”的人,认识并记住了莆田这座既古老又新兴的历史文化名城。
莆田中秋节还有给父亲“做秋”的习俗。以前,莆田民间出嫁女子要备办礼物为父亲“做秋”,或称“送秋”,以示孝顺大人。秋字寓千秋之意,即祝愿父亲长寿。以前,在莆仙山区刚出嫁的女儿头一年为父亲“做秋”,要备一套衣裤、鞋袜帽子、带蹄猪脚(俗称“猪戈”)、公鸡、酒和兴化米粉等,用漆过的盘子盛着。盘子通常十个。每边各五个,大小依次相叠,贴上红纸,放入红布袋或红网兜,将礼物盛好后挑到娘家,叫“担盘”,以表达对父母的真心关爱。
南日岛“做秋”很有讲究。中秋节在南日岛被视为重大节日,与莆仙各地相比隆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南日岛人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叫“孝敬节”,亦有“送秋”、“做秋”的传统民俗。按南日岛传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做秋”都要办宴席,但不管宴席多么丰盛,“芋焄米粉炒”必不可少。“炒米粉”都要用猪肉、鸡蛋、香菇、海蛏或虾仁等为佐料,风味独特,被视为节日盛餐。南日岛出外人多,这此游子往往从四面八方提前带着珍馐回乡“做秋”,向其父母和长辈请安,共同过着“月是故乡明”的团圆节日。
在山区老家的中秋节令我难以忘怀。我家住在越王山下,东眺夹漈山。记得少儿时的中秋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一轮圆月恰好从夹漈山巅冉冉升起,近山远黛,月光朦胧。各家各户“做秋”之后,圆月清辉流泻院里,大人们围座院中,边赏月边聊天,我们几个堂兄弟会在月光下捉迷藏。此时三伯母会把三伯父捕来的小鱼进行油炸,其味香脆可口,令人馋涎欲滴;二伯母则拿出板粟,各家各户都会拿出好东西,大家边吃边赏月,一家人其乐融融。
中秋吟唱山歌是老家山区的一种风情。家乡的山歌一般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节,以方言押韵,长短不等,大多为长篇叙事诗。家乡人民因歌而兴,有歌而乐,缘歌而亲,爱歌而谐。每当中秋圆月当空月色皎洁之际,母亲会坐在房前的铁钉树下与山歌爱好者吟唱山歌,“八月时来是中秋,家家户户齐做秋。月圆花好人祝寿,春祈秋报庆丰收……母亲的山歌在柔和的月光下,似泉水叮咚,如天籁之音,在家乡的上空飘荡。
幽幽月光,树影婆娑。我家近邻的南峰村不时传来动人心弦的十番八乐,这是文闩、金秋、金魁、育影等人自娱自乐庆中秋,真的是:良辰美景来合奏,赏心乐事共清辉。此时此刻,悠扬乐曲在更深人静的月夜响遏行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他们如痴如醉的合奏,仿佛正在为翩跹起舞的嫦娥伴奏弹唱。
让我惊讶的是,有人认为莆仙民间曲艺音乐的十番起源于我的老家越王山。二千多年前的汉朝,闽越王余善被汉军击溃,败退莆田,率残部以越王山为中心,在莆田广袤的山区据险反汉。我市地方志专家蔡国耀以宋时莆田人方信孺(1177~1222)《越王台》诗云:“万山滚滚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台。回首旧时弦乐地,一杯佳酿酹苍苔。”认为“旧时弦乐地”句,即闽越王余善在此“纵情张乐,歌舞取乐”,成为汉代宫廷音乐传入莆仙民间的缩影,作为汉代莆仙地域十番起源的佐证。故他撰文认为:“早在汉时,宫廷音乐已传入莆仙地域。”
当然,汉代闽越王在莆田越王台及其周边驻军,留下了莆田文明的最早印迹。军队有可能是文明的破坏者,也有可能是文明的传播者。莆田十番大抵滥觞于汉代,可以说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包括宋朝理学家林光朝《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亦有:“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谣”之句,说明古时的老家方圆一带十番八乐与山歌曾经十分兴盛,并呈现一派歌舞欢乐的景象。千年至今,莆仙山区的十番八乐仍活跃于白云深处,不绝于耳,如空谷幽兰,沁人心脾。
莆田涵江方圆一带中秋节有“游白塘”的民俗风情。白塘即是白塘湖,是福建省著名的天然湖,位于涵江城区南面,水域面积达300多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湖塘。白塘湖茫茫一片,色如白玉,清可见底,沿岸杨柳依依,奇花异草,风光秀丽,令古今游人赞叹不已。“月到天心光上下,水涵山色景沉浮”,自古以来是人们游览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廿四景之一,有“一塘映月,景胜三潭”之誉,现辟为“白塘公园”。
每逢中秋,沿塘各村点灯结彩,车鼓、十音、八乐、还有演戏等,充满着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天色降暗,明月初升,游白塘者从四面八方摩肩而至,接踵而来;岸上人山人海,塘中千舟百舸,鼓乐喧天,笙歌动地,此时的白塘仿如人间闹市。至午夜之时,浮云散云,圆月流辉,近山远黛,村舍人家,倒映塘中,水月交辉,临桥凭栏,此景胜似蓬莱仙境。清代名人郭尚先《题“白塘秋月”》有诗赞曰:
清波皎洁挂蟾光,照彻深宵漾白塘。
玉镜平铺秋浦阔,银河远浸夜珠凉。
杯邀皓月明千里,露湿蒹葭水一方。
有客吹箫移桂棹,潜蛟舞罢影茫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全球疫情还在蔓延之中,唯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望着这一轮满月清辉,特别感到这个中秋节的团圆意义,显得意味深重。对于平安团圆的祈盼,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默颂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佳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但愿环球同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