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同根开并蒂——林扬祖和林则徐的仕缘轶事

    同根开并蒂——林扬祖和林则徐的仕缘轶事

      □周奇伟

      (一)“染尽胭脂暖气融,一枝红逗待东风。人间无限春光好,已在冰痕雪影中。”这首诗题名《消寒图》。消寒图也称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人设计的一种日历,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算起,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就过去了。消寒图中一种算法叫“画九”。一般画上一枝素梅,枝上画九朵梅花,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朵梅花上又画九个花瓣,共计81瓣,这81个花瓣就代表着81天。自冬至起,每过一天就用红颜色染上一个花瓣。染完九瓣,即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春天也就来了。这是一种算法,也是一个游戏;是一番雅趣,也是一种智慧。英国诗人雪莱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这是对季节代序的描述。而我们的诗人说“人间无限春光好,已在冰痕雪影中”则是在描绘阴阳交汇和融合。在最寒冷的时候,也是暖意渐熏的时候。这首诗的作者即是清代官至陕甘总督的兴化府莆田县人林扬祖(号岵瞻)。

      清嘉庆己未年(1799)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林扬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清朝举人,父亲则是当时国子监的学生。7岁时,林扬祖迎来人生的第一个寒冬,他的祖父、父亲相继过世,家道中落,母亲翁氏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翁氏系出名门,是大家闺秀,她亲自教导扬祖学习经史,期待孩子有一天能光耀门楣。也有相传扬祖系翁氏养子,翁氏视同己出,倾心教养。后来,扬祖感念其母抚育成材之恩,在大厅高悬“生不如养,养不如成”的家训,这似乎也成为翁氏终其一生教子有成的生动写照。扬祖渐长,翁氏延请邑儒郭尚先等名师加以训导,学业日进。至15岁入学,补廪生,已颇有文名,从学者众多。

      拔贡是清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即由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乾隆年间定下规矩,拔贡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即逢酉年举行。所录取的名额非常少,每个府学2个,而每个县学各1个,可见其竞争之激烈。道光乙酉年(1825),林扬祖以拔贡生的身份参加福建乡试,取得第一。道光九年(1829)他参加殿试,名列二甲进士榜。自此,林扬祖正式踏上历时近30年的宦海征途。他是幸运的,从进入仕途的第一刻起,就签分刑部任主事。他的老师郭尚先在道光十年(1830)回京,后升任光禄寺卿。两年后,又升任大理寺卿,掌管全国刑狱事。相信扬祖多少得到恩师的引导和提携,如此,才华才不致被埋没。不久他就充任方略馆纂修。方略馆在清代属军机处,所接触的是当时国家的重要方略和军机。林扬祖以能文著称,这段经历为其日后从政拓宽了视野。此外,他也结识不少耿介豪杰之士,比如林则徐和龚自珍。

      林则徐和郭尚先是莫逆之交,二人常就学问切磋琢磨。郭尚先,字兰石,精通书法,名重海内外。《清史》记载“兰石工书法,尝为仁宗(嘉庆)所赏识。”然而尚先短寿,仅活至48岁,林则徐为此悲痛不已,为他书写墓志铭。或许是郭尚先的引见,或许是同乡之故,林则徐与林扬祖亦为挚友。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称自己系九牧林氏后裔,其先祖由莆田迁至福清,林扬祖虽为金紫林后裔,但也可称得上同宗。林则徐大林扬祖14岁,在日后的宦海生涯中,林则徐常亲切称林扬祖为“本家”。和林扬祖长期在京履职不同,林则徐的仕途可用“漂泊”二字概括,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绝少在京任职的经历。二人惺惺相惜,相互默默支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渴望朝廷革新弊政、更法图强的龚自珍也十分仰慕林则徐。龚自珍是林扬祖的同科进士。1838年,对于林则徐和龚自珍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是中国历史翻开新篇章的前夜。这一年的农历十月初七,身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接到圣旨,令他进京面圣。林则徐随即北上,十一月初十方到京城。本想在长辛店停留一日,不想却接到林扬祖的来信,在他的日记中记载“午刻岵瞻遣人赍函来,知十二日上亲诣大高殿祈雪,恐是日递折不便,当即赶紧进城,拟于明早递折。”林则徐此次受命的是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海口事件。实则是道光皇帝下了禁烟的决心,让林则徐主持。此时,在京处处受权贵排挤、不得重用的龚自珍获悉后,渴望与林则徐一同南下禁烟,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但是时局微妙,林则徐在回信中不便回复,只说让林扬祖代为转述:“至阁下有南游之意,弟非敢沮止旌旆之南,而事势有难言者,曾嘱敝本家岵瞻主政代述一切,想蒙清听。”

      或许是听了林扬祖后来的转述,龚自珍了解到了林则徐所面临的压力和难言之隐。他对无法南下十分失望,对王朝统治者的腐朽和碌碌无为愤懑不平,并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从1839年正月开始,林则徐在广州厉行禁烟事宜。农历四月廿二起,在广东虎门海滩,林则徐等将收缴的两百三十多万斤鸦片尽数销毁,历时23天,可谓大快人心。同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期间以笔为剑,写下了315首《己亥杂诗》,针砭时弊,激荡人心,其中就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佳句,满腔义愤和爱国热情溢于言表。道光帝何尝不知人才难得,时局困窘,非有经济之才不能挽救。他知道林扬祖长于文章,就让他出任庚子(1840)科广西乡试主考官。扬祖不负所托,以文辨才,所选得的人才皆是当时的“奇杰之士”。

      1840年6月,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节节败退。落后的老大帝国面对船坚炮利的外来挑衅显得那般软弱无力。1842年8月,鸦片战争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而落幕。对于林则徐、林扬祖、道光皇帝乃至每个热血的国人而言,这样的耻辱时刻不啻一个刻骨的寒冬。这一年,民族英雄林则徐被罢官。林扬祖也离开京城,乞归终养其祖母。国家,还有她的子民们都需要时间在突如其来的伤痛中慢慢恢复。

      1841年9月,本准备赴上海参加反侵略斗争的龚自珍突然暴病身亡,年仅50岁。但正像他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寒冬里的那点春意从未真正远离人们,这春意来自那些坚强的内心。1842年8月,林则徐被罢官后赴伊犁,面对大起大落的过往,他依旧襟怀坦荡:“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面对渺渺茫茫的前途,他的心志坚如铁石:“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年后的1845年,林则徐兜兜转转,又重获重用,署理陕甘总督。而心系朝堂的林扬祖也再次回京供职,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擢兵拜给事中,转工科掌印给事中。新的一页又翻开了。

      (二)道光二十五年(1845)12月,林则徐在新疆伊吾接到圣旨,命其回京。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就如同被流放了一般,如今能重新被起用,枯木逢春,他又岂能不动容。道光皇帝没有忘记林则徐,就像没有忘记自己中兴的抱负一样。或许他准备再大干一场,于是他召回了曾经信任的股肱之臣林扬祖等人。

      道光帝仍然相信林扬祖的识才之能,1846年让他充任汉教习监视官,1847年充任会试磨勘官。此后的几年中,林扬祖仍待在军机处,他不仅文章出众,更有经世济民的能力。在军机处总辨秋审处期间,他都是以第一人的身份受到道光的引见议叙。道光偶尔也会派给他一些稽查漕粮、米仓一类的差事,林扬祖皆勤勤恳恳,事后奏陈利弊无不受到嘉许采纳。于是,道光委任他巡视南北城,绥靖地方,剔除奸弊。而林则徐则重新开始了漂泊生涯:1846年署理陕甘总督,后改任陕西巡抚;1847年任云贵总督;1849年离开云贵总督任。这二人就像一块磁石的两端,一内一外,遥相呼应,为完成共同的使命继续携手而进。

      1849年正月,69岁的道光帝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带着他未了的夙愿和满腹的不甘离开人世。20岁的咸丰帝继位。1850年4月,林则徐回到家乡福州养病。见到福州被辟作五口通商口岸后,江河日下,人人穷不聊生,痛心疾首。这一年6月,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翻译官、代理领事金执尔,代传教士札成和医生温敦向乌石山神光寺僧人租住两间屋子,侯官县令兴廉不仅默许,还在租约上用了公印确认,开创了英国人在五口通商口岸进城居住的先例。林则徐获悉后,带头联络福州士绅,联名上书当时的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拒绝英人入城。英国传教士两次跑到福建巡抚衙门请求保护,声称退租与否需待英国驻华公使文函批复再定。福建巡抚徐继畲一边怒斥侯官县令兴廉,一边采取缓和策略,致函林则徐等,让民众给英人些许时日搬走。然而英国人变本加厉,英国翻译官蔡里和副理事米土坚带妻子陆续进城,入住积翠寺。而那两个租期届满的传教士,虽然搬出神光寺,但仍然在乌石山改租道山观房屋居住。林则徐等士绅请求福建巡抚“调兵、演炮、募勇”,以斗争的方式予以驱逐,而徐继畲认为要从大局出发,免生两国冲突隐患,对此不为所动。见此情况,林则徐等通过林扬祖上书。《给事中林扬祖奏陈英人租住福州神光寺一事官绅不和英情叵测应妥商速办摺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八日(1850年9月4日)》很快就送到咸丰面前。摺子后面附着林则徐等士绅致书福建巡抚的函文以及徐继畲的回函。最终,在民众的公愤中,徐继畲等人被降职,英国人慢悠悠地离开了。然而,这是斗争推动的结果。经历鸦片战争的林则徐对英国人的狼视虎顾早已洞烛先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曾经的国耻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入他心中,他的心里只剩下“抗争”二字。

      林则徐似乎注定要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回报道光的知遇之恩。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广西起事,声势浩大。咸丰帝任命66岁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剿办。11月,林则徐才赶到广东潮州,忽患重病,于22日病逝。宦海四十年,历官十四省,终日奔波操劳,一代英雄就此陨落。与此同时,任京官18年的林扬祖也完成了他在军机处的使命。在林则徐过世后的第二年,他就被咸丰帝外放,充任河南道开归陈许兵备道,兼理河南黄河河道修防事宜。林扬祖由此得以发挥他的经济之才,完成林则徐未竟的事业。他刚上任就着手清除积弊,省下了河费五万余金,河帅慧秋谷称赞他“明达体用”,不久就升任河南按察使。

      此时,在南方,太平军的力量如同星星之火,四处燎原。1853年太平军袭扰河南,逼近林扬祖所在城池开封,河南巡抚畏惧,借故在外不归。林扬祖与提督沈兆沄决定固守城池,以待救援。他率先捐出俸禄,凑钱二千余金,筹集一万六千石大米作为粮饷。农历五月十三日,数万太平军围城,开封城中仅有“兵”五百,“勇”千余。扬祖令全城百姓,无论长幼,全部登城守御。当时,大雨连下了数昼夜,扬祖脱下官帽,亲自巡督,起誓与开封共存亡。兵勇百姓受此激励,争先杀敌,歼灭八百多人。见急攻不下,太平军不到三日就退去了,全城百姓得以保全。提督因此建议林扬祖联名上捷报。扬祖却说:“吾等不过升官耳,而抚台则有身家性命之危。”他命人请巡抚回城,然后再上捷报。咸丰帝获悉捷报后高兴不已,加林扬祖为盐运使,署河南布政使,主管一省财赋及人事;后又转调陕西按察使,主管一省刑事。在此期间,扬祖平反了数起冤案,政声颇着,调任陕西布政使。

      经历数年之后,林扬祖已年届耳顺,咸丰帝又让他出任甘肃布政使。“甲积峪前春水清,洪沟堡外山鸩鸣。平凉三月初三日,杨柳新条绿始生。”这首《平凉东郊口占》隐隐透露出他在甘肃的心境,那是历尽沧桑后的沉稳和平静。后人称赞他的诗“深严稳秀”,可谓文如其人。在甘肃,扬祖为官清廉,吏民怀畏,四境安治,政绩在各省之上。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七次召见林扬祖,商议有关政事,扬祖指陈得失,皆中时弊。咸丰特旨,令他署理陕甘总督,并命他负责阅兵事宜,以严军法、明赏罚。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酥后来在为林扬祖书写墓志铭时说,林扬祖名位越高,经世济民之能越强,在经历封疆大吏以及军机处的历练后,让他负责严肃场规这样的小事,不过牛刀小试。然而就是这不在话下的事却让林扬祖栽了跟头,新任陕甘总督乐斌是个满族旗人,大字不识,除了骑马射箭,只会提笼架鸟。在林扬祖阅兵出巡时,乐斌对他不满,在考绩时称林扬祖“年老力疲,难膺方面。”咸丰帝因此赐林扬祖休致归里。由于为官清廉,启程时,林扬祖竟盘缠无措,只得向山西汇局贷款,抵家后变卖衣物偿还。

      《易传·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坤》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林则徐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格言,他一生奋进不息,如同惊涛拍岸,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林则徐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乾”性相比,林扬祖多了一些博大厚重、仁和圆融的“坤”性。林扬祖少年聪慧,任京官18年,外用11年,所任的都是要职。他练达而有节概,以文章经济深得圣眷,道光、咸丰都认为他“办事认真、操守端方”。这与当时那些碌碌无为、窃禄谋私,既无经济之能,又无文章之才者形成鲜明对比。生逢乱世,在处理复杂的时势和关系中,林扬祖行事稳重端庄,时可进则进,时不可则退。二人同出莆阳林氏一脉,君子之交,为民为乡为国共同进退,仿若清末中兴清流中的“同根并蒂莲”,演绎出了一段仕林佳话。

      乐斌无心插柳的谗言成就了林扬祖的福气。林扬祖回乡后,在郡兴安书院、厦门玉屏书院等书院掌教,纂修《莆田县志》,培育一方文风。除此之外,他多数时间居家奉养母亲翁氏,含饴弄孙,与官员往来绝不谈及私事。光绪癸未年(1883)正月,林扬祖寿终正寝,享年85岁。在世时,他育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十八个男孙,五个女孙;十四个男曾孙,十一个女曾孙;四个男元孙,两个女元孙,一家五世同堂,其乐融融。以至翁同酥后来无不羡慕地感叹:“岵瞻之福寿盖世所罕有,即文章经济,史册能几人哉!”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