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田人的“小天安门”——古谯楼

    莆田人的“小天安门”——古谯楼

    1.jpg

      蔡昊 摄

      □游晓璐

      古谯楼,被莆田人亲切地称为“小天安门”,是兴化古府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省仅存完整的一座鼓楼。

      古谯楼建筑风格形似天安门,但建成比天安门早了434年。古谯楼始建于公元983年,这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宋太宗赵光义执掌朝政。这一年,对莆田来说意义非凡。兴化军治从山区游洋转移至莆田——这意味着兴化府的政治行政中枢发生了转移。

      在兴化知军段鹏的督建下,古谯楼在兴化府中心建成了。古谯楼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与随后建造的拱辰门、镇海门、来凤门、迎和门这四大旧门一同,护卫着兴化府的城池。莆田城市,开始有了雏形。

      莆田人常把古谯楼当作兴化府的象征:古谯楼后,曾是宋、元、明、清行政长官的办公地,古谯楼上,长官、军将登临远望,查看军情。

      古谯楼,是一座城门,一个堡垒,见证着莆田城的兴衰荣辱:1562年,倭寇进犯,在莆田城烧杀抢掠,古谯楼被焚毁。但莆田人并没有忘记这座城门,155年后,清康熙56年,古谯楼开始重建。莆田人在门楼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祈求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对于古时的莆田来说并不容易。古谯楼上,曾经悬挂过一位被蒙古军队车裂后的男子部分尸首。他是陈瓒,阔口村人,生于南宋末年,被车裂时,年仅45岁。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长驱直入。宰相贾似道求和不成,在安徽芜湖大败而逃,南宋政权濒临崩溃。

      1276年正月,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当年5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随后,南平、福州、莆田相继陷落。南宋太傅、抗元名将张世杰奉旨退守广州。

      陈瓒乃莆田一介乡绅,见国家危难,变卖家财,得钱300万。他从莆田一路奔波赶往广州,将钱财悉数献给张世杰用作军费。张世杰想授给陈瓒官职,他答:“吾为忠义所缴,岂买爵耶?”他辞谢张世杰,回到莆田。

      莆田陷落后,陈瓒趁元军调离莆田之际,带义军反攻,收复了莆田,端宗授他为兴化军通判。他乘胜与张世杰形成犄角,收复了福州、泉州。但好景不长,1277年,元军卷土重来。

      元军将领札剌亦儿·唆都带领精兵一万多人围攻莆田。在云梯、炮石的猛攻下,莆田城破。陈瓒率领家僮、壮丁500多人,与元军巷战终日,元军死伤1000多人,但终因力量悬殊,陈瓒被俘。面对札剌亦儿·唆都的劝降,陈瓒面不改色,骂不绝口。札剌亦儿·唆都震怒,下令将陈瓒车裂。车裂后的尸首悬于古谯楼与莆田四大城门上示众。

      陈瓒的车裂,是一场大屠杀的前奏。

      元兵开始在莆田屠城,全城死难3万有余。史书记载:“血流有声。”

      莆田百姓见到陈瓒被肢解的尸首,无不痛哭哀嚎。激于义愤,华亭涧口打猎队于第三夜潜入城内,连夜将悬挂于古谯楼上的尸首偷走,葬于涧口小山坡下,衣冠埋于莆田壶公山下。陈瓒事迹在莆仙子民的心里默记着,代代相传。

      元朝灭亡后,莆田民众请奏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追封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即使历经朝代更迭,莆田人没有忘记这个血性的男子,历史也没有忘记。如今,莆田城隍庙的城隍爷还是陈瓒。

      时间早已风干了血迹。如今,古谯楼留下来了,拱辰门、镇海门、来凤门、迎和门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

      20世纪,古谯楼见证着走马灯式的政治变更:上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大革命时期的古谯楼上,聚集着群情激愤的莆田农民。在这里,莆田县农民筹备会召开,会议号召农民们团结起来反对军阀;1926年,国民党领导的北伐军入闽,莆田国民党分为两个派系,两派没有把枪口对准军阀,反而在古谯楼上发生“武斗”;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将办公点设在了古谯楼;1952年,古谯楼上,一个12寸的高音喇叭开始向市民们宣传新中国的各项政策。

      2018年10月,古谯楼上被改造为“莆阳书房”,这是市图书馆在莆田开设第一家分馆,市民可在这里借阅书籍,购买图书及文创产品。古谯楼,既是莆田人心中的地标,也是身边的“书房”,成为不少年轻一代的“打卡地”。

      古谯楼,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建筑上,开始留下莆田千禧一代的痕迹。千百年来,古谯楼依旧,来来往往,重叠着数代人悲欢交集的面貌。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