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富有架桥修路功能
□林劲松
历史研究富有架桥修路功能,我市本世纪初开展的姓氏源流研究活动说明了这一条。在今天,我们对历史上莆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深刻,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激励着我们今天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这是因为桥架起来了,路修好了,历史研究的通道畅行无阻了,我们研究的成果也就接连不断出来了。
“要致富,先修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是这样,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这样。拙作《上黄竿妈祖信仰模式》说:“学妈祖,见行动,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宋代莆田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人红,红一点;一村红,红一片;村村红,红满天。妈祖信仰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这样进行着,由近到远,逐步发展。初开始,由个别几个地方传承妈祖的优秀品质,以后成为了临近里、村学习的榜样;再下去则成为了兴化军三县的榜样。就这样,130多年以后,连当朝天子宋徽宗也被妈祖精神所感动,请她出来做官,让妈祖得到了第一个封号。早在公元前5世纪,老子就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到了公元10世纪,历史文化名村的人们竟然懂得运用老子思想,去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让妈祖精神在莆田城乡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士农工商四民,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奇迹。”(莆田文化网2020-5-25)
我的研究成果说明,宋代莆田称得上是历史研究之乡,因为士农工商发展通道畅行无阻,所以,这里以优异成绩闻名天下。水利兴,莆田兴;水利强,莆田强。在唐初福建,挖池塘,莆田最多,所以,莆田兴了;到了后来,吴兴创建福建第一陂——延寿陂,莆田经济一跃,成为了福建强县。在《福建史稿》中,朱维幹先生指出:“福建有无数陂坝,是宋代人民的成就。凡是陂坝林立的地区,大都是人文荟萃的州县。”还列了简表来说明。其中莆田县最多,886 座;仙游县其次,651 座。浦城县,520 座;建安,255 座;邵武,129 座;福清、惠安、南安,都是百座以上。从中可以看出,宋代莆田和仙游两县有着重视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所以,从宋朝初期开始,二者一直都是望县,即全国先进县。经济是基础,正是因为莆郡经济条件好,这里的教育居全国先进行列。所以,历史研究富有建桥修路功能。
与此同时也说明,我市姓氏源流研究的出台,是送给新千年的一份厚礼。这是因为历史研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多姓氏组成的,各个姓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开展这个研究,实际上是一次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弘扬祖德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体表现。在本世纪过年过节,我市城乡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姓灯悬挂在各家各户门口,洋溢着民族自豪感;亲戚朋友在一起,往往会情不自禁介绍起各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富有感情色彩。这些都是我市开展姓氏源流研究以后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气象。
架桥修路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许多人因为这件事而流血牺牲,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历史研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许多人因为这件事而遭受政治迫害,甚至掉了脑袋。
据《明史》卷一百八十九记载,黄巩,字仲固,莆田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中,由德安推官入为刑部主事,掌诸司奏牍。历职方武选郎中。十四年(1519)三月,有诏南巡,巩上疏,开门见山地说:“陛下临御以来,祖宗之纲纪法度一坏于逆瑾,再坏于侫幸,又再坏于边帅,盖荡然无余矣。天下知有权臣,不知有天子,乱本已成,祸变将起。试举当今最急者陈之。”一共六条,宗正学、通言路、正名号、戒游幸、去小人、建储贰。矛头直指江彬一伙。由于写得好,员外郎陆震“见巩疏称叹,因毁己稿与巩连署以进”。
那天,朝中有一百多人参加上疏,无不受到江彬一伙打击报复。过了两天,林大辂(莆田人)等三十三人也不怕死,上疏论救,“愿与诸臣同效死,并下诏狱”。通过斗争,明武宗最终只好取消南巡。
又据《明史·武宗本纪》说,正德十四年,“三月癸丑,以谏巡幸,下兵部郎中黄巩六人于锦衣卫狱,跪修撰舒芬百有七人于午门五日。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自刃以谏,卫士夺刃,得不死,鞠治,杖杀之。乙卯,下寺正周叙、行人司余廷瓒、主事林大辂三十三人与锦衣卫狱。戊午,杖舒芬等百有七人于阙下。是日,风霾昼晦。夏四月戊寅,杖黄巩等三十七人于阙下,先后死者十一人”。又说:“毅皇手除逆瑾,躬峪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所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在此,编者充分肯定了黄巩等谏争的历史作用。
在今天,架桥修路讲究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历史研究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政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洋,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古,《道德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会帮我们解开中国历史之谜。例如妈祖信仰,我过去一直认识不足,近年来开始学习《道德经》,才知道“祭祀”这东西大有文章。
拙作《培育妈祖与神化妈祖》说:“《道德经》五十四章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章认为,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的传承与普及,对于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意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的建树的不可以废除,善的坚持的不可以去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坚持这些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祖祖辈辈就会传承下去。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里说的是修身养性。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身,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言行举止就会是真实纯正,有力量。因为几代人的共同坚持更加显得高贵有力量。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这里说的是家庭成员政治思想建设。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家,他的家庭就会面貌焕然一新,丰盈有余,比起他人,那就先进多了……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这里说的是自己家乡精神文明建设。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乡,他的家乡就会成了临近乡村的榜样,受到兄弟乡村尊崇。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里说的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自邦,经济文化发展就会丰盛硕大。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里说的是广为宣传,把这些优良传统及其规章制度付诸于天下,就会星火燎原,无限普及,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促进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人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传承优良传统的优越性是通过比较时发现的。个人与个人比,家庭与家庭比,乡村与乡村比,郡县与郡县比,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意义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方法帮了我们许多忙,使我们变得比以前更加聪明了。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使用比较的方法,往往富有说服力。在春秋后期的老子,就知道教育人们使用这种方法去提高自己的方方面面,去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实在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所以,学习《道德经》,有利于提高我们对妈祖信仰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一人红,红一点;一村红,红一片;村村红,红满天。妈祖信仰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不正是这样吗?由近到远,逐步发展。初开始,由个别几个地方传承妈祖的优秀品质,以后成为了临近里、村学习的榜样;再下去则成为了兴化军三县的榜样。就这样,130多年以后,连当朝天子宋徽宗也被妈祖精神所感动,请她出来做官,还让妈祖得到第一个封号。早在公元前5世纪,老子就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到了公元10世纪,历史文化名村的人们竟然懂得运用老子思想,去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让妈祖精神在莆田城乡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士农工商四民,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奇迹。
“所以,1123年妈祖得到第一个封号,这是妈祖的光荣,也是她的出生地贤良港、羽化地湄洲屿和她的世居地西天尾镇龙山村及其莆田的光荣,更是东方哲学的光荣。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一直到了今天,仍然十分管用,帮我们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莆田文化网2020-6-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历史研究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政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以上是我写的一篇关于姓氏源流活动的历史回忆文章。在今天,我们对历史上莆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深刻。越是这个时候越感到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成立20周年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