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陂的沟渠与排沙工程
□余学范
唐神龙年间,吴兴带领莆田先民围海造田,建延寿陂,开创北洋平原。除了陂首工程外,又在平原上开沟渠,引水灌溉,建涵闸,解决尾泄问题。这些沟渠,都是人工开挖的,与陂同龄,也有1300年的历史了。
要了解延寿陂的沟渠,先要弄清楚莆田平原上延寿溪的位置。延寿溪发源于仙游县,经九鲤湖流入原莆田县境内常太镇的莒溪,与长岭溪合为南萩芦溪,又合诸水汇为渔沧溪,入北濑溪,经延寿村,向南入海。在使华陂的下游,延寿溪流过延寿村,赤溪桥,又过潭头桥,经荔浦斗门入海。这是正流,没有支流。除此之外,东到漏头三江口一线,西抵九华山麓,南达木兰溪,北至囊山山麓,即吴兴当年开发的北洋(以下简称吴兴北洋)上,纵横交错的都是沟渠。
现在北洋仍有不少含“沟”字的地名,可以作证。荔城区拱辰街道七步村有四沟嘴,这是两条沟相交形成的四个河口。更小的地名中,含“沟”字的更多。沟的地名经过雅化,就变成“郊”,莆仙话“沟”“郊”同音。西天尾镇北大村有南郊,荔城区拱辰街道有郊下自然村,七步村有郊东郊西,隔着一条沟相望。明清时代,孝义里有南沟,沟北,延兴里有新沟,仁德里有大沟。这三个里今分属荔城区拱辰街道和涵江区白塘镇。新沟,见于弘治时期的区划,就是现在的莘郊。说明莘郊村东边,由濠浦南下,直达荔浦斗门的那条沟,是在吴兴之后,1505年之前开挖的。
延寿陂工程的沟都是吴兴开挖的。吴兴当年“酾(分流)为巨沟者三,析巨沟为股沟五十有九。横经直贯,所以蓄水也。”(《八闽通志》)虽然其中几条可能是原来的溪流河道,也已被吴兴加以改造利用,与其他沟渠无异。这些沟,任何一条都不是孤立的,其首或尾一定与其它沟相通。六十条沟形成一个水系,一个储水系统,引延寿溪水,灌溉北洋。蓄水量很大,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当然,少数可能是后代挖的。而且经过千年的冲刷,河道变宽了,有的地方也变浅了,但是引水灌溉的功能没有变。
沟渠主要功能是引水灌溉,但也可以载舟,也会泛滥。元皇庆年间,总管郭朵儿引木兰水入北洋。次年春,“复于涵江新港截海道,筑水泄,旁会游洋太平陂等水,以溉望江等里阜山抵海田。”(元柯举《新港斗门记》)据陈池养《莆田水利志》,这次引水溉望江、延寿二里共32个村(市),属于今涵江区三江口镇、国欢镇、涵东街道、涵西街道。“旁会游洋太平陂等水”溉涵江的,正是延寿溪的水。以下两件事,分别与载舟、泛滥有关,可以证明。
上个世纪莆田平原沟渠中有一种交通工具,就是汽船,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小木船,用于运输人员物资。从莆田城关可以坐汽船到涵江。而从延寿桥下游约200米,北岸的分水河(长生港)出口下去约一百米,有店仔头古渡,那个地方旧时是汽船码头。从那儿坐汽船,顺沟渠而下,可以直达涵江。这说明,延寿溪的水,从长生港,经过北洋上的沟渠,可以流到涵江。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吴兴北洋的沟渠都灌满水,才有可能实现。而这个前提就意味着,吴兴北洋都得到灌溉。
陈池养《莆田水利志·陂塘·延寿陂》,记载了明清之际,延寿陂灌区河道壅塞、引起溪水泛滥的大事件。他说,在延寿桥两边那个大拐弯处,由于长年累月水势北趋,沙壅南岸,溪流变窄,水流急,北岸溃决,导致延寿桥倒塌。明万历四十年(1602),于北岸砌石形如八字,俗称八字陂。清雍正十年(1687),由于七星桥(今赤溪桥)以下河道淤塞,八字陂被冲垮,“正流直趋涵江”。道光十年才修好,水归古道,但又有几次被冲决。到道光二十八年,桥又圯。根据这个史料以及实际地形可以看出,溪水从延寿桥旁边的北岸切入,进入店仔头古渡的企溪,由北洋的沟渠,直趋涵江。冲决的河道离长生港很近,正常情况下延寿溪水经过长生港可以灌溉涵江。从汽船及八字陂的史料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当代,延寿溪水一直在灌溉北洋。
以上八字陂的资料也说明,排沙工程必不可少。如果不排沙,上游溪流携带的沙石,会淤塞下游河道;如果沙石进入沟渠,造成淤塞,发大水时,会导致“庐舍淹浸,道路阻艰”(《莆田水利志》),更不用说农田庄稼了。《八闽通志》曰:“儿戏陂在延寿陂上东边。吴兴虑时水为患,于渡塘溪口别分一派通浦,壅沙为塍,遏水入洋。雨大溪溢自推沙而注于海;水减,顺溪南下,沙复自壅成塍。不劳人力,通塞自如,若儿戏然。”浦指水滨。塍指田间的土埂子。今荔城区荔浦村,和黄石镇清江(方言称之为清浦)村,都在木兰溪边,隔溪相望。荔浦处于莆田平原的低洼地带,木兰溪从旁边流过,海水上溯,吴兴开北洋时,南洋还是盐碱滩,潮汐往来,被认为那是海。延寿陂“别分一派通浦”,就是引多余的溪水到海边排放,同时“推沙注于海”。后来才在那儿建斗门。《莆田水利志》又说:“延寿溪正流由七星桥,历潭头桥,直趋芦(荔)浦者,水势迅急,力能挟沙入海。”这表明,儿戏陂就在从延寿桥到荔浦斗门这一段正流上,起排沙作用。荔浦斗门下的草渚,是溪沙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因为横着注入木兰溪中,已有一部分被溪水或海潮带入海。另一方面,因为延寿溪河道的水位和流量能满足取水要求,无须建坝抬高水位,故延寿陂采用无坝引水方式。长生港的深度“以大水为则”(《八闽通志》),一旦进水量大于灌溉用水量,多余的水就会由儿戏陂排海,不会进入莆田平原,儿戏陂又起着溢洪道的作用。东圳水库建成后,延寿溪水源发生变化,斗门也常关。
延寿陂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人对溪流特性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合理利用。吴兴开发北洋的模式,启发了后来的开发者。莆田平原上的农业灌溉都采用筑陂开沟,引溪水灌溉农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