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半个世纪的牵念——记莆仙戏表演艺术家傅起云
傅起云,这个现在鲜为人知的名字,早在抗战期间即已遍传仙溪两岸,至新中国成立后伴随莆仙戏第一波辉煌,更被深深铭刻在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发展史的里程碑上。
目睹日寇侵华,傅起云记住了戏曲道白里常听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奋臂加入仙游县模范乐剧队,自任导演兼主演,积极组织排练了《岳飞》等一大批宣传抗战救国剧目,其赤子爱国之心,和他一贯的慷慨宽容的为人风格,赢得仙溪父老对他的普遍敬重。人以艺名,艺以人传。高尚的品德操守,使傅起云原本已臻化境的莆仙戏表演艺术更为群众所喜爱,以至民间点戏时,都会先问某剧某角是否由傅起云扮演(傅起云为大花、老生行当),若否,该剧目就不点了。其形象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后,刚于1952年组团的鲤声剧团于1954年参加华东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时,作为组团重要骨干的傅起云饰演《三鞭回两锏》中的尉迟恭一角获奖,为鲤声剧团赢来莆仙戏第一波辉煌揭开了序幕。在名剧《团圆之后》中,傅起云对知府杜国忠这个阴险奸猾的封建卫道士人物性格的塑造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我国着名戏剧家、中国戏曲学院刘念兹教授由省戏研所专家陪同来仙调研,观看了傅起云在几个传统折子戏中的表演,动情地在自己的“札记”(该“札记”后由省戏研所整理成《莆艺录》)中写道:“开演前,我到后台,才知道这戏是傅起云亲自参加演出的(是晚演出《凤仪亭》,傅起云饰演董卓)。我感到惊讶,我知道他身体不好,现在疗养院疗养,自从五月份泉州演出归来,已经有五个月没有演戏了。可是他听我们来很兴奋,要演戏给我们看,使我很感动。59年,我在北京看他演《商辂教书》,这出戏誉满北京,在我的脑子里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我到福建,听说他有病,没有敢希望能看到他演出。知道他要演出,一方面很感动,一方面又为他担心。”
刘教授对傅起云敬重关怀之切,溢于言表。
傅起云那晚饰演董卓,无疑塑造的极为准确、细致、生动。而观他表演的刘教授也分明欣赏的更加精细:“他所作的肩动、步法、嘴部表情和眼神的流动,这一切动作都很准确地表现出所扮演角色的精神面貌。……充分表现了大花(董卓属大花行当)外形动作的美、媚、犷、奇,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刘教授看了傅起云《商辂教书》演出后,在“札记”中写道:“戏虽经过整理,其文学剧本仍是平淡无奇的,但傅起云这位艺术大师把戏演活了,演得神采奕奕,很有分量。”
本人那晚也在场看傅起云师傅的演出,可惜太小(十三岁)还不懂的欣赏。现反复细嚼刘教授在“札记”中的赏析文字,追寻半个世纪过去的模糊记忆,仍不失为一次次对古老莆仙戏表演艺术的美的享受:“轻轻的一抹,表演朴素,淡淡的几笔,造境天然。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天然优美的意境,淡淡的一抹,衬托出人物浓烈的感情,浓就浓在演员浑身是戏。戏的线条简而不繁,却于简中求细,细中取巧,巧就巧在人物和天然的结合不露痕迹,达到了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的和谐……他的创造追求两个东西:真和美。真是真情流露,神情逼真;美是风貌如生,形体优美。同时,他又善于把两者紧密结合,天然不露痕迹,达到形神兼备的完美境界。”刘教授接下在“札记”中反复写下戏要人演,他说,好戏不在篇幅的大小长短,而在于戏要人演;好戏不在行当的多寡,而在于戏要人演;好戏不在情节的繁复纷纭,离奇曲折,而在于戏要人演;好戏不一定借助于剧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内容,而在于戏要人演……刘教授看了傅起云大师表演后对“戏要人演”的道理何止“一唱三叹”!
我们不妨再看刘教授看傅起云大师在《李陵与苏武》中饰演苏武一角后在“札记”里写下的评语:“他的表演征服了我们,引导我们想象到千多年前的这个人物和那个环境,使我们相信,出现在舞台上的是苏武,而不是别的老人。他所塑造的苏武形象,别有铁骨傲梅的神韵,发射出灼灼的光彩,我们不仅对苏武这个民族英雄仰然起敬,也对傅起云这位大家怀着感佩的敬意。愿傅起云的艺术生命如同苏武的爱国精神一样,千秋同存。”这是刘念兹教授对傅起云艺术大师涌自心底的祝愿。
傅起云不但将自己的行当角色演成绝唱,还有为现在的人们所罕知道的一手绝活。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载:“尤其是他能运用幼年习绘花灯时的一套描绘技艺,根据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创造性地绘制了大量莆仙戏传统人物脸谱,其中仅靓妆脸谱就达20多种,极大地丰富了莆仙戏的化妆艺术。他在化妆绘脸时,能双手同时描绘,既迅速又精致,曾在一次化妆绘脸现场表演中受到来自北京等地戏曲专家的称赞。”
不幸的是,将莆仙戏表演艺术视为自己第一生命的傅起云大师,于一九六三年以老弱带病之身坚持随团赴厦门巡演《团圆之后》时,演至半场终于不支吐血,但他不顾病势危急,仍坚持将戏演完后返仙,结果不治而逝!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艺徒又都成了老艺人了。若他们能从傅起云大师身上读出许多易懂不易学偏又不学不行的道理来,也算是对傅起云大师的一份牵念。如品德决定艺德,有德才能心专,心专自然艺精;又如自己肚子里传统的东西多了,才谈得上创造或出新,只有传统功夫扎实的好演员,才能像刘念兹教授说的“演的满台是戏”;再如,戏靠人演,演员的素质决定戏的质量,不但过去这样,将来更是这样……□陈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