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屹千年 长风承古今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千年大河木兰溪滋润着广袤的南北洋平原。 卢德山 摄
莆田出产的海盐,占全省产盐量的三分之一。 许武 摄
木兰陂至今仍发挥着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等综合功能,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拒咸蓄淡的典型代表工程。 许武 摄
位于市中心的古谯楼是兴化古城墙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许武 摄
“两集全部看完,作为兴化人的自豪感一下被激发出来,原来我们的城是这样有气节有底蕴的城。”“制作精良,内容完整,一帧一画都是快要溢出屏幕的浓浓乡愁。”4日至5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纪录片《记住乡愁》之《兴化——妈祖故里 挑山担海》,“乡愁”“自豪感”成了众多莆田市民、网友收看后提及频率最高的词。
“片中,古代莆田和近代莆田在历史长河和纪录影像中交汇,让人看到更全面的莆田。对莆田人而言,被唤醒的不仅是乡愁,还有那久远的不论贫富、皆乐诗书的读书氛围和回溯原初、诚信经商的商业本分。”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表示。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北接峰峦起伏的戴云山脉,东临汹涌广阔的台湾海峡,挑山担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为这座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城提供了有利发展条件。
木兰溪是兴化儿女的“最美家乡河”,也是首批“全国示范河湖”。它从戴云山东部逶迤而来,流经170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浩浩荡荡注入兴化湾。沿木兰溪畔驻足远眺,长河安澜,两岸秀色,三时有花,四季常青。
千百年前,兴化平原本是一片海滩与沼泽。北宋中期,经过不断地围垦开发,海岸线日渐扩大,南、北洋平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势低,海水顺着木兰溪河道倒灌,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致使两岸农田颗粒无收。农业以水利为命脉,让溪海归流、引溪水灌溉农田,成为当时兴化百姓最迫切的诉求。
公元1064年,16岁的长乐女子钱四娘倾其家资围堰筑陂,陂却在一场大洪水中被毁。钱四娘悲恸不已,愤而投水。受其精神感召,木兰溪上的治水者前赴后继,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1083年建成木兰陂。
“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木兰陂屹立千年而岿然不动,发挥着它引流、蓄水、排洪、灌溉的作用,将木兰溪改造成为滋润莆阳大地的生命源泉,福泽一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灿烂的科举文化彪炳史册,也化为兴化古城特有的文化基因,代代相承,诗礼传家。
历史上的莆田,被称作“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历代涌现出21名状元、17名宰相、2482名进士,蔚为大观。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戊午科省试,进士总数293人,兴化举子16人榜上有名。其中更是出现了魁亚联登、四异同科之奇。发榜后,宋高宗亲临祝贺,问状元、榜眼:“卿土何奇?”榜眼陈俊卿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称赞不绝,此联流传千古,莆仙百姓自是耳熟能详。
“家贫子读书”的祖训,成就了辉煌的“文献名邦”。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士群体光芒闪耀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群人的身影——兴化商帮。他们“勤勤做,俭俭开”,远离家乡行走天下,逐渐形成了经营干果的“桂圆帮”,经营糖业的“糖帮”,经营航运业的“海帮”。他们以地域、亲情、乡谊为纽带,足迹遍布各大商埠,成就“无兴不成镇,无莆不成市”的商业传奇。
兴化商人不仅能吃苦、善经营,而且珍视信誉、急公好义。去南洋谋生的兴化人,只要创业有成,就会回乡建厝、反哺家乡。如今,莆田大大小小的村庄里,常可见侨宅或侨楼。这一栋栋融合了中式风格与南洋风情的老厝,既是他们荣归故里的不朽见证,也是他们远渡重洋的寻梦落笔。
古城兴化人,或以文采风流骄人,或以松柏之质垂范。文献名邦的书香墨韵、兴化商帮“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立德 行善 大爱”的妈祖文化内核均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之中,融为兴化人血液里的基因密码。
沧海桑田,流转千年时光。如今,作为兴化古城墙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古谯楼静坐于繁华的莆田市区中心,青石不语却了年华事,它见证着莆田这座“古府新市”日趋强健,以“文献名邦”的古邑风范、“海滨邹鲁”的新城风貌,昂首迈进新的五年。
进士之乡精英辈出
□林祖泉 莆田市涵江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副编审
科举文化无疑是莆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尤其在两宋时期。宋代319年间共举行118次科考,录取进士约39000人,其中福建籍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偏居福建东南沿海一隅的莆田(时称兴化军)就有正奏名进士1014人,诸科、特奏者等进士736人,为福建进士数的25%。这就是说,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莆田人。难怪一代名相王安石会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全国118名文状元中,福建籍有19名,其中莆田人占有5席,即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兴化军还涌现出一大批科甲世家,产生祖孙三代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等奇特现象,甚至有20对兄弟双双同科及第、168对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和一家父子同榜及第。
纪录片讲述了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魁亚联登,四异同科”的一段科举风流故事,可谓十分罕见。其实,早在熙宁九年(1076)莆田人徐铎和薛奕就分别夺得丙辰科文、武状元,令宋神宗龙颜大悦,特赐诗云:“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表达了当朝天子对莆田人夺得“一科两状元”的赞誉,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与此同时,宋代也是莆田政治人物辈出的时代,官居宰相的有陈洪进、蔡京、叶颙、陈俊卿等4人;副宰相有蔡卞、蔡攸、龚茂良、郑侨、陈卓、陈文龙、黄庸等7人;还有尚书13人、侍郎15人。
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
□林国平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莆田通史》主编
古代兴化府仅辖有莆田、仙游两县之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在文化地理上又受到强大的闽都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南北挤压,但莆田先民因地制宜、砥砺奋进,以超常的毅力和智慧在蕞尔之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莆仙文化,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为丰富中国历史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概括起来,莆田历史与莆仙文化至少在以下7个方面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木兰陂等农业水利工程体系代表中国先民高度的治水智慧与技术;兴化平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治海的杰出代表。二是莆田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兴化商帮足迹遍及85个国家和地区。三是莆田是福建乃至中国著名的教育中心之一,重教尚学的传统和科甲奇观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是莆田人民对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称誉实至名归。五是莆仙文化独具区域特色,莆仙方言、莆仙戏、兴化民俗魅力无穷。六是莆田是妈祖信仰发祥地和世界妈祖文化的核心区,妈祖信俗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七是莆田作为中国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地,也是宗教文化多元共生的典型代表。
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人杰地灵,文化绚丽多彩,先民书写了光辉灿烂的莆田历史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光辉灿烂的莆田历史文化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必将鼓舞着莆田人民继续奋发图强,不断砥砺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挑山担海名副其实
□刘福铸 莆田学院教授、《妈祖文化研究》主编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新近播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之《兴化——妈祖故里 挑山担海》,与刚出版的《莆仙文化概论》一书,在留住乡愁记忆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概论》是以严谨的文字,从学术层面叙述探研乡愁文化;而纪录片则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展示乡愁乡情,因为电视更直观,影响力更广,更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喜爱。纪录片把兴化乡愁要旨概括为“妈祖故里 挑山担海”,名副其实。
妈祖生于莆田,妈祖信俗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莆田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妈祖故里”代称莆田,通俗而响亮。“挑山担海”四字则形象概括了兴化人文特色。莆田依山面海,兴化平原位居山海之间,是古代人民治海的见证。莆田名山,都与乡愁有关,如壶公山为莆田镇山,南山为兴化教育和佛教的发祥地,夹漈山是史学家郑樵著书的草堂所在山;湄洲湾、平海湾和兴化湾,三大海湾相连,则是兴化海洋文化的渊薮。兴化地擅山海之利,人兼山海品性。山的品性,坚强而稳固,“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山的启示,重教向学,崇尚气节。宋明时代,科甲鼎盛,而抗元、抗倭和抗清让兴化付出了经济凋敝、文化衰落的沉重代价,但兴化人仍无悔地顽强前行;莆仙方言、莆仙戏和多姿民俗,是乡愁稳固自守的表征。兴化人又有海的禀气,勇闯敢拼,开远通容,擅长造船的先民,遍布海内外的莆商,有海丝之魂令誉的妈祖文化和多元的宗教,都是兴化海洋精神的体现。
古城文脉绵延千年
□陈祖芬 莆田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这是一部能勾起游子无限的乡愁,也能激起莆田人文化自信的纪录片,展示了兴化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朴敦厚的古谯楼风貌,唤醒了老莆田人的太多记忆;美丽的壶山兰水、湄洲岛的秀丽风光,兴化各处美景赏心悦目;文献名邦绵延千年的古城文脉令每一位莆田人为之骄傲。
片中还梳理了莆田历史上彪炳史册的妈祖、郑樵、陈俊卿、陈文龙、陈瓒的故事,还有哲理的钟声、林兰英的爱国故事、莆盐人的吃苦耐劳、代代接力的筑堤精神……它们都是这座古城独特的符号。古城人忠孝两全,留下太多的感人故事;古城人勤俭勤奋,“家贫子读书”的执着千年传承;古城人勇创天下,兴化商帮的足迹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挑山担海的莆田人就这样走世界,心中有暮鼓晨钟,有家国天下,也有诗和远方。
这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是这座城市的精神皈依。片中有画面、有情境、有记忆:每一帧影像都展示着兴化古城的文化基因,每一段故事都诉说着兴化人民的伟大精神;这种文化基因是与生俱来、深入到骨髓的,这种伟大精神是历代传承、镌刻在血液中的。这部纪录片能捕捉到这些,十分难得。我想这也是这部片子给观众的最大启示,它十分恰当地诠释了莆田的人文精神,正是对这些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今日之莆田。
留住古厝,就是留住了文化“DNA”
□林峰 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
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千百年来传承了“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传统,积淀了独特丰富的妈祖文化、莆仙戏曲、工艺美术等文化资源,孕育了与天争地、耕读传家、敢闯商海、勤俭孝悌的莆田精神。
莆田人足迹遍天下,在外经商从业的乡亲有220多万人,但莆田一直是这些海内外游子心中永远的家,家里的祖厝古厝更是承载着乡愁。祖厝古厝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祖厝古厝彰显的文化自信与地域特色,传承延续着乡音乡情的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近年来,莆田全市上下切实把祖厝古厝保护当作一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力和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推动,让莆田人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DNA”,也让更多人了解莆田灿烂的历史文化。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林剑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