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山海灵气 扬妈祖文化——莆田市贤良港保护性整治规划
妈祖文化传承演绎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近3亿妈祖信仰者,仅台湾就有1600多万。随着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妈祖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尤显突出。
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文化旅游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莆田市山亭镇港里村,古称贤良港,是妈祖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妈祖羽化后,乡人建天后祖祠纪念。天后祖祠等文物古迹是妈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贤良港村庄则是其重要的环境依托,为了应对缺乏保护思考而追求眼前利益的建设改造,贤良港保护性整治规划应体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治规划通过对文物古迹、村庄的传统民居、特色要素及居民生活状况的实地调查,在综合分析文物保护、街巷空间特征、居民院落特色及民俗活动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一、项目概况与空间特色
(一)项目概况
贤良港位于莆田市南端,南临湄洲湾,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隔海相望,规划用地面积为22.14公顷。旧时,贤良港是通往湄洲岛的唯一码头,由此,各地香客要往湄洲妈祖庙进香,必先在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举行谒祖仪式,再按妈祖升天路线乘船到湄洲妈祖庙“请香”。现港里村已发展成为妈祖信仰文化村,拥有包括天后祖祠在内的10处省级文保单位,及保持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古村道、古民居等。
(二)项目空间特色
项目地形为典型山地地形,围绕中北部的洞山形成变化丰富的台地,天后祖祠、妈祖故居、福慧寺、昊曦宫、受符井等文保单位依洞山而建,处于地势较高处;南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低,现存的千年古码头见证了宋时贤良港繁华的商埠景象,码头两侧还有两座独特的宋代古庙——灵慈东宫和西宫。洞山与码头之间是成片的民居,中部民居更是延用了莆田当地传统的红瓦屋顶、燕尾脊、木雕窗框、石砌围墙等建筑元素,与青山、碧海形成相映成趣的特色景观。
二、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力度不足
由于公路的发展和码头的停用,前往湄洲岛的香客不再需要经由贤良港,而湄洲岛宫下村也号称是妈祖诞生地,其中的争议无从考证,但宫下村凭借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游客、香客,于是,贤良港渐渐被人淡忘。贤良港虽拥有 “妈祖回娘家”和“海祭妈祖”两项独有的民俗活动,并已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仅有在每年农历三月和九月妈祖的出生和升天日前后,才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其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村庄建设的管理力度不足,特色不明显
贤良港就村庄本身而言,同莆田市绝大多数村庄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征或价值,具有保留意义的民居并不多。同时,村庄由于受经济活动和城镇化影响,形式上已融入了大量现代“快餐式”做法,传统民居文化、风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的建筑工艺在村民自发的建设改造过程中逐步流失。与此同时,很多传统民居建筑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另外,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远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三、整治改造的对策措施
(一)妈祖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1、 保护范围与等级的划定
根据整体风貌现状和景观控制要求,规划将贤良港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一般控制区三级。其中,天后祖祠等文保单位及其所依托的洞山为重点保护区,其文物与环境应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的外观、风貌及环境,做到“修旧如旧、以存其真”;贤良港旧村为传统风貌区,应确保其间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街巷及环境基本不受破坏,其建设活动以维修、整治、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以下,屋檐高度控制在7米以下;港里新村为近年来新建的安置小区,距离核心景观较远,为一般控制区,其间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的建筑形式应尊重历史与地方传统,与周围环境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下,屋檐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
2、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贤良港妈祖文化资源包含各文保单位及两项妈祖信俗活动,应好好的加以保护和利用。
规划对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非朝圣功能的建筑进行统一拆除或改建,增加妈祖大殿、青年妈祖塑像等新的旅游景点,并增设旅游服务中心、接待处等配套设施;根据两项妈祖信俗活动的内容,在天后祖祠前设置广场,既可满足举办活动的需要,又可作为旅游区集散处,还能将天后祖祠等古迹集中区同滨海景观区、千年古码头等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从而推动贤良港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凭借妈祖诞生地的优势,结合村庄改造,推广“以妈祖为邻”的民居生活体验游,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同时,为居民提供自主经营的可能性,增加居民收入。
(二)历史环境的梳理与提炼
1、 传统街巷的梳理再生
传统街巷是构成贤良港的骨架,充分体现了贤良港的风貌特色,也是其重要的交通空间,部分街巷更是成为人们的交往空间。因此,规划从全局出发,一方面尊重原有建筑和街巷肌理,保留山地特色和空间尺度;另一方面着力于重现贤良港宋时商埠的繁华景象,重建祠前路,发展相关的旅游购物、文化展示、休闲餐饮等产业,在新与旧之间创造新的关联性。商业性街巷的尺度相对较宽,规划遵循原有道路的肌理,通过空间的收放、开合,空间与视线的变奏、延伸,使其充满情趣和历史人文风采;而一般生活性的街巷尺度相对较窄,利用莆田民居特点,以内凹的建筑布局形式,形成半开敞连续的院落空间,制造时而如室内、时而如室外,时而局促、时而开朗、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
2、 自然环境的整治利用
贤良港是典型山地地形,规划顺应地形灵活布局,随高就高、随低就低、随弯就弯,不拘一格,表现出对自然地形条件的尊重和适应。整体以步行交通为主,机动车统一停放于主要入口附近的停车场,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居住环境。
为了体现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规划同时对与历史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利用。现状洞山和滨海的黄螺山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当湄洲湾潮涨,微波亲岸,浪花如雪,这些都是贤良港重要的景观资源。此外,规划还注重对原生植物的保护,对有保留价值的较大胸径树木均尽可能予以保留,并为其留足生长空间,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和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3.建筑改造的模式与措施
据调查,贤良港旧村仅有零星几处院落具有保护价值,然而,重点院落和街巷一旦丧失周围的历史环境,其历史意义将大打折扣。因此,规划既要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又要给数量众多的一般建筑提出恰当的更新要求,使建筑群体和谐共存。通过细致调查,贤良港建筑大致可分为7种改造模式:
(1)完全保护。主要为各文保单位,采取整体保存的方式,保持历史原状,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修缮,同时保证期内外部风貌都具有原真性。
(2)原貌修复。主要为保存相对完整,有一定历史并具有明显莆田当地风貌特色的建筑。本着“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保持外形不变”的原则,在改造时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和建筑高度不得改变,对内部进行功能改造、完善处理。建筑修缮的重点是恢复其传统建筑与院落的布局,维护修缮应优先采用旧料来更换损毁构建,修缮的原则是“只修不建,修旧如故”。
(3)立面改造。主要针对整体风貌较不协调,但质量相对较好的建筑。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的结构、框架,对与传统风格相违背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改造重点主要为屋顶、窗户、阳台等,可在细部做法上采用莆田传统民居的典型做法、样式材质等。
(4)降低层数。主要针对近年新建的两层以上,风貌较不协调的建筑。为实现风貌的协调统一,对超过两层的建筑予以降低层数改造,并在此基础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重建具有莆田传统居民特色的屋顶。
(5)拆除重建。主要针对影响风貌的建筑,拆除后在原址新建建筑,新建建筑依照风貌保护的要求进行设计,严格控制建筑层数及尺度。
(6)拆除。主要针对质量较差,且对景观、环境、整体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拆除后不再新建建筑,而是转作绿地或空地。
(7)新建。在空置地按莆田传统民居风格新建建筑,严格控制建筑层数及尺度。
四、规划结构
在“空间演替、肌理延续、活力创造、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下,整治规划通过对贤良港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四区三脉”的规划结构。
“四区”——指核心功能保护区、特色民居生活体验区、民俗活动展示区及滨海休闲景观区四个功能区。
“三脉”——指“天脉”、“地脉”、“人脉”三条体现不同意境的脉络,充分反映贤良港“天、地、人”相辅相生的和谐统一。
“天脉”:由天后祖祠经祠前广场遥指湄洲岛妈祖庙,体现海上女神妈祖庇佑世人,救助危难的情操。
“地脉”:由妈祖故居经旧村落至港里新村,循历史变迁的足迹,从妈祖林默生活的宋代,至清代复界港里的重建区,到现代港里村民新建的安置小区,体现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发展。
“人脉”:横穿整个特色民居生活体验区,位于“天脉”与“地脉”之间,体现了“人为天地之所生”。规划重建了新祠前路商业街,借助“天脉”、“地脉”聚集的人气,发展现代旅游购物、休闲餐饮等商业活动,从而吸引人流驻留,隐喻了“载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道理。
五、规划实施策略
整治规划的实施不能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其保护整治不能要求就地平衡资金。正确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按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规划的实施。整治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权益,保持社会的稳定,概括而言就是“政府主导、公司运作、居民参与、渐进改善”。
六、结语
贤良港的特色在于妈祖诞生地及其相关的文化资源要素,更在于山、海等自然景观与莆田传统民居风貌的有机结合。整治规划通过对地形地貌和街巷格局的保护、建筑高度控制和风貌景观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措施,实现了贤良港的整体性保护和整治,为其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文/林慧慧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文化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J].城市规划汇刊2003.(4).
[3]陈毅峰.霍童镇古代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J].福建建筑2007.(8).
[4]李文墨,镇雪锋.维护历史环境特色的保护方法——如皋古城水绘图—东大街历史街区规划方案介绍[J].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2006.04.
[5]张松,吴黎梅.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 既存资源的合理开发——重庆磁器口古镇的保护整治规划[J].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