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易法与熙宁桥
□林劲松
熙宁五年(1072)三月市易法终于出台了,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 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于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当物力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司官详定以闻。”
这是一件大事情,旗帜鲜明地兴商,符合宋朝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那时宋朝商业还十分落后。在那时,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是因为他们融资难,底子薄,敌不过人家,没有办法在京城立足。市易法的出台就是要彻底改变商业落后的局面,让各地商人都能在京安家落户,使东京经济繁荣,发展成为全国直至世界的商业中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农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为干,是国民经济的主干,决定了农业及其多种经营发展水平;商动脉,确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各地之间货物畅行无阻。研究中国历史, 不懂得这一特色,那就一定研究不了中国历史。王安石变法好就好在扶植商业,国家发放低息贷款或者赊货,让各地小商小贩 摆脱融资难困境,把生意做大做强,使各地之间货物畅行无阻,农工商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根据《市易法》精神,宋朝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这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政府官员挺身而出,做生意,实行官购商销,成为了各地商人甚至生产大户的后盾。东西卖不出去了,可以找市易司,他们会按照合理价格收购。这就等于是吃了定心丸!于是土地增值了,制造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吃香了,宋朝经济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所以,我们说,1072年三月是不平凡的春天。
熙宁、元丰是宋神宗的两个年号,又是莆田北洋平原境内两座浮桥名字。二者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见证者。
弘治《兴化府志》说:“熙宁桥,在城东南三里许白湖渡。此浮桥也。故郑叔侨诗云:‘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 此正指浮桥而言。”黄石是宋时兴化平原商业中心之一。郑诗简明 扼要,阐明了熙宁桥的历史作用,从此,白湖两岸交通得到了改善, 黄石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了。
熙宁桥是这样,元丰桥呢?弘治志说:“元丰桥,在迎仙门外 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 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 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这就是说,温泉渡一 带,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多,是个大市场,曾经是海上丝 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进入,可以直达温泉 渡,购买兴化特产。为了方便本地商人与各地客商的贸易往来,元丰桥应运而生。
1072年三月,宋神宗在东京颁发《市易法》,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莆田北洋平原出现了两个水市,风景这边独好。在那时,究竟有多少外商进入莆田,历史没有具体记载,我们不能无中生有。但是,我们今天却可以通过两个水市的出现,去认识王安石变法。这是不言而喻的。
北洋平原水路交通发达,里与里、村与村来往方便。早在唐建中时(780-783),吴兴就率众建造延寿陂,开凿了通水大沟及其各地引水灌溉的小沟。而且土地面积广大,王安石变法后,莆田北洋平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由唐建中时的400顷,增加到王安石变法后的2000顷,翻了两番多,增加了四倍。万万没想到290多年后竟然会成为市易法施行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本地商人把货物装上沟船,通过水路,把各地产品收购集中,输送两个水市,或湄洲墩港口,然后把海商输入的各类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装上沟船,销往各地。所以,市易法施行以后,北洋平原大小沟道经常疏通和整改,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从中也可以看出,莆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名城,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条件。
村看村,户看户,历来如此。看到北洋人制造业、种植业和养殖业 等越来越红火,南洋平原人学有榜样,奋斗目标正确,那就是改造濑溪,万众一心,一定要让他像延寿溪那样,为这里的农田供水,彻底改变里与里、村与村水陆交通落后现状。
于是,不甘落后的南洋人面对熙宁六年(1073)李宏应诏建陂,态度也就不一样了。过去,钱四娘在将军岩、林从世在温泉渡建陂,他们站着看,不花钱;这次却不一样了,对李宏应诏来莆建陂十分关心,不仅积极配合,而且还为建陂取得胜利创造条件。
李宏带着家干七人来莆实地考察,学哲学,用哲学,到处访问,了解水情,进行方方面面调查研究,就花去了两年时间,到了1075年才动工,拙作《东方哲学和木兰建陂》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这就是说,从那时起,南洋人就开始积极配合,参与了选择陂址的全过程,称得上是无名英雄。到了后来,甚至还慷慨解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资金由他们负责,为木兰陂的最终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榜眼方天若《木兰水利记》说,木兰陂耗资巨大。李宏应诏,“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 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以竭。于是蔡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成本陂。”
陂成,又有开沟挖河等等要花钱,所以,方说:“盖经始于熙宁之 八年(1075),完功于元丰之五年(1082),计钱约费百万馀缗, 计田约毁四千馀亩,计佣四十馀万工,由是莆南洋田亩万有馀顷, 藉以灌溉。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是举也,李君之力居多,十四家 次之,其余助力钱者亦不可泯,今具揭匾。”(很显然,方天若的《木兰水利记》实际上是木兰陂的功德榜,留下了当年南洋平原人创建木兰陂的胜利赞歌。)从中也可以看出,1072年三月实实在在是不平凡的春天,市易法的施行推动和促进木兰陂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