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由妈祖文化谈台湾宗教融合

    由妈祖文化谈台湾宗教融合

      400年前,先民由福建广东一带,乘木殻渔船,经过海流涡旋的黑水沟(澎湖海沟),冒险犯难来到台湾,筚路蓝缕,以辟山林,台湾自此得以开发,这段历史,在连战先生的曾祖父连雅堂先生所著的《台湾通史》中,记载的非常翔实,冒险犯难,以辟山林是代表“台湾精神”。

      台湾在先民冒险犯难加以开发之后,经历了明末的动乱,荷兰人的短期统治,到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才获得一时的安定,后来清廷渡海而来结束了郑氏的遗脉,台湾收归大清版图。甲午战争后,清廷将台湾割让日本,虽有短暂的抗争,最后仍为日本人所统治,在政权更替中,兵祸连连,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尤其在异族的统治下,使上国衣冠沦为夷狄,均无限悲愤。但历经高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有默默忍受,因此磨练出坚毅不拔,容忍不屈,无畏无惧的韧性性格,在彷徨无依,极端无奈的情况下,为逃避现实,常借助宗教信仰,来抚平伤痛,求得心灵上的平静与慰藉,因此当时多神的宗教盛行,诸如轩辕皇帝、玉皇大帝、关圣君、妈祖等都在尊奉膜拜祈求平安之列,尔后其他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也陆续传入,形成信仰自由、宗教杂陈、相互尊重、互不排斥的奇特现象。

      在台湾香火鼎盛,信徒最多的还是妈祖,妈祖生平事迹到成神接受膜拜的经历大致如下:

      据宋代史料文献记载,妈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人,其祖先原籍河南,代代均是官高爵显,更是福建望族之一。父亲林愿,宋初官为都巡检,母亲王氏。宋建隆元年(960)岁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红光晶莹夺目,从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内,异香氤氲不散,王氏俄而分娩,生下一个女婴,由于当时显有特殊征兆,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出生至弥月都不曾哭啼,便给她取名林默。妈祖幼年时就很聪明颖悟,8岁读书,不但过目成诵,并且精通文义,10岁经常焚香礼佛,朝夕诵经未曾懈怠。还特别孝顺父母,敬爱兄姐,乡里和睦,人人称赞。13年有位老道士名玄通,到林家化缘,妈祖均能诚恳接待,更加施舍财物。老道士深为感动,欢悦传授“玄微秘法”供日后去救渡世人。

      16岁那年入秋,有日父兄出海未返,天气突变,飓风大作,狂涛怒撼。当时妈祖正在屋内织布,预感父兄驾舟在海上必凶多吉少,时刻都有沉船的危险,顿然伏在织布机上双目紧闭,一手持梭,一手拉线,脚踏机轴,神色像似乘风破浪。此刻母亲王氏在旁见状,呼她不应,就拉她手臂,妈祖醒一声惊叫,手中的梭掉地倒翻,她伤心含泪哭说:“阿爸被救无恙,阿兄沉海殁矣”。不久林愿从海上回来一路哭啼,王氏不见儿归,心里已知遇难,即刻悲昏厥于地,次日巨浪未静,妈祖奋勇驾舟出海,终于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兄尸捞回安葬。此次救父寻兄的孝悌事迹,即刻传遍乡里,无不尊称她为“神姑”。17岁时的春天,一艘商船经过湄洲海域,忽然遇到浓雾而触礁,船底破漏,时刻都有沉没的危险,船上商人个个惊慌失措,高声呼救,这时妈祖正在家中诵经礼佛,隐约听见海上传来十分凄惨呼救声,就前往察看,发现一商船触礁欲沉,赶紧请渔民们出海搭救,可是海上风浪巨大浓雾茫茫,谁也不敢去冒险,妈祖见此危机,急着在海边拔了数棵小草往海中一抛,顷刻海面浮出无数根大杉木,箭似般向遇难商船飘去,一根根并列把船架住,缓缓驶到湄洲屿,商人深感神奇,赶紧询问当地渔民,才知道神姑“化草为木”附舟救商的事由,就特地登门拜谢神姑救命之恩。

      妈祖日后更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行善济世,遐迩驰名,有口皆碑。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28岁时,在一次抢救海难中不幸遇难,相传羽化升天。日后,湄洲岛上时常香雾弥漫,曾有多人看到妈祖身着朱衣,飞翔海上,神灵履显,救助遇难渔民无数,感其泽佑美德,在湄屿山上建祠供奉,尊称她为“通贤灵女”,并在湄峰摩崖刻上“升天古迹”四大字,士人相率祀之。然后各地供奉,历代都有册封,形成了妈祖文化。

      台湾信仰奉祀妈祖最为虔诚,“湄洲妈”、“温陵妈”、“银同妈”、“开台妈”、“北港妈”、“大甲妈”、“关渡妈”等等,虽然名称不一,因为是分灵地缘的关系,实际还是同一尊神。从纯朴乡村到繁华城市,处处都有妈祖庙的兴建。

      从妈祖短暂的一生来说,她未有什么著作,也没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赢得人民的敬爱,尤其台湾同胞,饱受异族欺凌,并有多数人在海上讨生活,终年与波浪搏斗,妈祖的大爱精神,成为他们的守护神、精神上的依托,因此可以说所谓妈祖文化在台湾更为发扬光大,并不为过。

      台湾先民大都是由闽南迁来,闽南文化的形成,妈祖文化应占重要的地位,妈祖文化数百年来都是促进民族团结,发挥教化功能的原动力,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由于台湾生存环境的关系,宗教特别兴盛,从前如此至今仍然。像佛教近十几年产生不少教派,佛光山的星云法师,玄奘的白圣悟明长老,法鼓山的圣严法师,慈济的证严法师,中台禅寺的惟觉老和尚,他们都拥有众多的信徒与庞大的教产。至于基督教有长老会、灵堂、浸信会,天主教也有不少教堂,藏教则有喇嘛、黑教、红教、密宗等,这些教派的出现,形成像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加上近几年政治环境的改变,推动民主选举,无形中政治人物也借助宗教的力量,更促使宗教的蓬勃发展,在台湾没有宗教战争,只有无形而和平的竞争,人民充分享有宗教自由,信仰自由,这是台湾的骄傲。

      在台湾信徒最多的还是佛道两教,同时佛道两教并未有严格的划分,老百姓仍沿袭传统,将儒加入使儒释道合为一体,教徒既尊孔、信佛也信仰玉皇大帝、关圣君、妈祖婆,这是台湾宗教信仰的特性,与西方宗教排斥,常有宗教战争,大有不同,在宗教文化的文明上,可以说凌驾西方。

      谈到敬儒尊孔,从闽南、广东或近50年由祖国大陆各省来台仕人,基本上都是敬儒尊孔的,所谓的思想教育也是如此,一般学校课程都安排《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的课程,因此孔孟学说都深植人心,也可以说根深蒂固,虽然近十年来工商发展,西方传来的思潮东渐,但儒家思想乃处于主流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了解台湾人的思想背景,加上宗教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可以大胆的界定,绝大部分的台湾人,是以儒释道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宗教为信仰,我特别称之为“台湾宗教融合”其理在此。

      我们所谓的“台湾宗教融合”,其实也不只是台湾人才有如此的信仰。掀开历史,在宋朝有所谓的关、洛、廉、闽大理学宗派,张载、朱熹等号称“北宋五子”都是著名的大儒,他们提倡尊儒家为正统,但又融合了道佛的精髓,蜕变出异于道佛的“理学 ”,亦可说他们是将儒释道合而为一的理学家,他们教学以立志、养气、居敬、穷理致知为步骤,追求忠恕、博爱,超脱玄学为思想中心,并大力推展,这些符合今日台湾人的宗教思想。

      在台湾所谓宗教融合不是宗教力量的推广而形成,乃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在推动,是一种趋势,也是一股潮流,例如八卦山大佛寺以大佛闻名,但也供奉妈祖等其他神祗,最近又迎进了孔子圣像,八卦山大佛寺今后的定位是“儒释道”合一的台湾宗教中心,八卦山大佛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说:“我们不愿改变八卦山大佛寺兴建的原意,但儒释道是台湾人信仰的主轴。我们推动宗教“本土化”,自当将以信仰主轴为重心,更发扬光大之。八卦山大佛寺虽不改名,但它实际上已是台湾宗教融合的表征,它供奉孔子、佛祖、妈祖,香火鼎盛,信徒众多。

      在台湾宗教融合最大的好处是促进族群团结,改变意识形态的作祟,也减轻了宗教中的迷信色彩,使宗教信仰更健康,更合理化。这是笔者一种粗浅的看法,希望各界有识之士,多予指教。 (作者系财团法人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