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申报世遗过程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2008年9月25日,《妈祖信俗》被文化部推荐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全市人民在欢度国庆节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欣喜;全世界妈祖信众也为妈祖信俗能被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高兴不已,因为,这是妈祖走向世界后,第一次走进联合国。此次,《妈祖信俗》能被成功推荐申报“世遗”,离不开全市人民及全世界妈祖信众的支持,在这背后还有社会各界的鼓与呼,而政协更是与妈祖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妈祖祭典
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为百姓所崇拜而传承至今,已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2亿多人。湄洲岛是妈祖信俗的发祥地和妈祖祖庙所在地。在丰富多彩的妈祖信俗中,内涵最深厚、表现形式最多样、特色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莆田的湄洲妈祖信俗。妈祖曾被历代朝廷褒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共达36次,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和著名的和平女神。民间性、亲和性是妈祖信俗的特点。老百姓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亲切称之为娘妈、姑妈、妈祖,视之为慈母,家供神像、门贴神符、胸挂玉像、衣藏香袋。渔民出海必祭妈祖,船上必供神像。妈祖信俗与百姓生活水******融,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其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弘扬大爱精神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妈祖短暂的一生,演绎了人间真善美的动人故事
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妈祖原名林默娘,莆田林家女儿,诞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她一生以博爱为怀,扶危济困,救苦救难。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因救助海难而逝,相传在湄洲岛之巅羽化升天。
妈祖逝世后,乡人感其恩德,就在她升化之地建庙奉祀,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妈祖庙,自然而然就被尊称为“祖庙”,成为全世界2亿多信众的心中向往的圣地。今天,湄洲岛被冠以“东方麦加”的美名。
妈祖短暂的一生,留给世人的是她大智、大勇、大美、大爱的精神。
春风化雨,妈祖祖庙重现昔日风采
历史上,因朝代更迭,妈祖祖庙几经兴衰,曾一度遭到破坏,只剩下寝殿、正殿、圣父母祠(佑德祠)。
改革开放后,湄洲妈祖祖庙也迎来了春天,至上世纪未,祖庙完成了大小建筑36处的宏大规模,形成鳞次栉比、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西轴线建筑群,千年古庙也由此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2002年,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的祖庙南轴线新殿建筑群更是横空出世,一出现便以“皇家”的华丽、“天庭”的大气,让广大信众游人叹为观止。而一万平方米的天后广场也成湄洲岛各类大型活动的举办佳所。
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孔庙祭典并称中华三大祭典
妈祖祭祀,千年氤氲,长盛不衰。自宋以后,历代帝王不仅对妈祖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到清乾隆五十三年,颁旨天后原籍湄洲,把“向来止系地方私祭”钦定春秋两季为官祭,“以隆祀典”,且“春秋谕祭”正式载入国家祭典。从此,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孔庙祭典并称为中国传统三大国家级祭典。
妈祖祭典有一整套严格的祭仪,乐舞以“三献”为中心,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个乐章,《三献》乐称《海平》、《和平》、《咸平》,由男女合唱。舞备八佾,由男女舞生各三十二名组成,分别秉羽和执龠,为古代最高规格之文舞。
逾越千年的妈祖祭祀,气势磅礴,古风浓郁,庄严肃穆。2006年,妈祖祭典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学、航海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军事学等价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妈祖文化得到国家确认
2004年1月7日,文化部批复同意作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同年6月18日,民政部批复同意筹备成立协会。由此,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为国家批准的首个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
2004年10月31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湄洲岛成立,协会会址设在湄洲妈祖祖庙。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担任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今天,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已成为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沟通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纽带。
妈祖漂洋过海,庙宇遍布世界各地
妈祖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间,妈祖信仰仅局限在福建沿海民间中传播。随着宋代航海业的迅速崛起,妈祖信仰得到朝廷的重视。宋宣和五年,宋徽宗下诏妈祖“专司海岳”并颁“顺济”庙额,妈祖信仰及妈祖的海神地位首次得到朝廷确认。
自宋至清,历代帝王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妈祖就和“护国庇民”连在一起,影响力日益扩大。而随着历代舟楫航运的不断兴盛和华侨华人的对外拓展,湄洲妈祖辗转分灵,妈祖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跨国籍、跨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也因此被称为“海上和平女神”。
在台、港、澳地区,妈祖信仰非常普遍,尤其在台湾,有1400多座妈祖庙,三分二人口信奉妈祖。近年来,来湄洲妈祖庙进香朝拜的台胞更是络绎不绝,湄洲岛已成为台湾同胞赴大陆最集中的地区,几乎天天都有台胞上岛进香。
政协与妈祖结下不解之缘
多年来,上至全国政协、福建省政协,下至莆田市政协都非常关心支持妈祖文化建设,发挥政协大联合大团结的优势,利用提案、调研、视察等多种形式为妈祖文化建设鼓与呼,为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妈祖精神的弘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届、第二届市政协主席林文豪先生就是妈祖文化有力的建设者。1987年8月,首届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林文豪、林聪治任董事长。可以说,湄洲岛妈祖祖庙大规模的重修工程就是从林文豪担任董事长后拉开序幕的。而祖庙的新一轮建设则是从1998年开始的,领头人就是第二届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榜先生,他同时也担任过第四届市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亲自担任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这是国家也是全国政协对妈祖文化建设最有力的支持。几年来,张克辉副主席经常到湄洲岛指导工作,并多次带领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为妈祖文化建设出谋献策。
近年来,随着妈祖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政协对妈祖文化申报“世遗”的呼声日见升高,省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广大政协委员等都从各个层面提出建议,省政协《关于启动中华妈祖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和市政协《关于尽快启动妈祖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等多件提案都得到了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有关部门也在积极为妈祖文化申报“世遗”作准备,特别是湄洲岛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多年来一直做这件事。
“申遗”之路一波三折,“世遗”入门券终拿到
今年5月份,湄洲岛“妈祖文化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邀请专家召开座谈会进行探讨,并多次向文化部、省文化厅咨询、汇报,各方面都认为《妈祖信俗》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定的第二条第二款第3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的标准。
9月5日,文化部同意将《妈祖信俗》等5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备选项目。据了解,即使是备选项目,若申报资料的质量较高,也有可能被文化部转为初选单位或直接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参加2009年9月“世遗”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审议决定。
9月8日,我市委派两位干部到北京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申报“世遗”初选项目和备选项目牵头单位及配合单位的培训班,听取专家讲解申报文本撰写和电视宣传片制作的基本知识。
9月10日,申遗小组委托中央电视台帮助收集在央视播出的视频资料,请福建师大教授带领三位研究生帮助撰写申报文本初稿。
9月15日,申遗小组派员将文本初稿送中国专家评审委员会初审,初稿因与申报要求差距较大,16日下午未能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对此,申遗小组并不气馁,决定继续组织撰写申报文本。
9月17日,申遗小组即赶往福州,另请一位熟悉世遗申报的专家帮助撰写申报文本的前三部分内容,自己起草后五部分内容。9月18日下半夜3点多,申报文本第二稿终于脱稿。9月19日文稿发给省文化厅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审查。
9月20日,申遗小组进驻北京,连夜修改文稿,终于在9月21日上午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此后,申遗小组在北京日夜加班,根据申报文本的要求内容、字数限额和专家的意见,继续对文稿进行修改、润色,多方收集相关照片和视频资料,对全国各地妈祖宫庙支持《妈祖信俗》申报世遗的声明进行电话录音并制作成音频资料,邀请中央电视台帮助制作10分钟和60分钟的电视宣传片,聘请曾在联合国担任同声翻译的一名高级翻译将中文文本和电视片解说词翻译成英文,并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籍播音员进行配音。同时,指导和组织在湄洲岛的工作人员收集各个社区、个人支持申报的书面声明、自愿申报书、授权委托书、照片、视频资料和绘制妈祖信俗在世界、中国、福建省的分布示意图等。
9月25日晚上9点,申遗小组赶在截止日将《妈祖信俗》中文和英文版的申报文本、照片、电视片、示意图、书籍全部送交文化部外联局打包航邮巴黎。
【相关链接】
申报“世遗”时间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9月30日定为收到世遗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2009年1月15日作为申报缔约国提供补充材料的最后期限。2009年5月起申报材料将被交由世遗委员会附属机构审查。2009年7月1日起,世遗委员会秘书处将附属机构的评审报告转交提交申报的缔约国。2009年8月1日起,秘书处将审查报告转交世遗委员会各委员,并公布评审报告。2009年9月,世遗委员会召开会议对申报材料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
莆田“文化遗产”:
2006年,莆仙戏和湄洲妈祖祭典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莆仙戏保护工程已启动,我市正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世遗”,成立《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由市政协牵头,会同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整理出版《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2008年,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黄石沟边九鲤灯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石惠洋十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目前,我市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湄洲妈祖信仰习俗、莆仙戏、枫亭元宵游灯、度尾鼓吹乐、惠洋十音和沟边九鲤舞、延宁宫妈祖蔗塔传统制作工艺和妈祖回娘家祭祀民俗等8项。
——————————————————————————————————————————————
天下妈祖 祖在湄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关于《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
第4.COM 13.18号决议
1.记录:中国提名的《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该申遗对象简介如下: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是该信俗的核心,包括口头传统、宗教仪式以及民间习俗,遍布中国的沿海地区。妈祖诞生和成长在公元10世纪的湄洲岛,她致力于帮助她的同胞乡亲,并且因为试图营救海难中的幸存者而献身。湄洲渔民为纪念这位好姑娘,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每年都会有两次正规的庙会来纪念妈祖,届时当地居民、农民和渔夫此时都会暂时放下他们的工作,并祭献海洋动物供奉妈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在全球5000座妈祖庙和私人家中,其他各类小一些规模的祭祀仪式也全年不停歇地进行着。 这些祭祀活动中包括到湄洲祖庙谒祖、分神、供献鲜花,燃蜡烛、香火和放鞭炮。晚上的时候居民会提着“妈祖灯笼”游行。信奉者们向妈祖求子、求平安、求解决困难的办法、求幸福。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以及该信俗的社会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纽带。
2.决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为,《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其中包括:
条件1:《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
条件2:将《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条件3: 该申遗活动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现行的、计划中的措施,以确保申遗活动的切实可行性和成功概率,例如调查研究、提高关注度并建立一个保护组织,从而展示了多方对于保护申遗对象的重视和努力。
条件 4:本次申遗活动是由社会团体组织、乡村的委员会和各个妈祖庙首先发起的,他们通过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文化遗产、审查提名文件的内容、接受采访以及规划保护措施等行为参与了申遗的过程;他们表现出对申遗对象自发的、事先获知、重视的同意态度。
条件5:该申遗对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直接监管。
3.列入:将《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信俗申遗简况
2008年5月5日,莆田市委书记杨根生履任之初,第一次到湄洲岛调研,提出湄洲岛积极争取将妈祖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批示有关部门支持湄洲岛的妈祖信俗申遗工作。市政府张国胜市长主持召开妈祖文化申报世遗专题会议,对申遗有关事项进行了研究。市各套班子领导也以各种形式对妈祖信俗申遗工作予以支持。2008年9月25日,由湄洲岛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申报的《妈祖信俗》申报书和宣传片,经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和中国政府同意提名,航邮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岛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妈祖信俗概况
一、妈祖信俗定义。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二、妈祖信俗由来。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民间信仰习俗。妈祖,也称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公元1123年,因为保护路允迪出使高丽,当时的朝廷首次将“顺济”庙额赐给妈祖庙。此后,妈祖因护佑南粮北调、郑和下西洋等而被历代朝廷褒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共36次。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华人移民,妈祖庙遍布世界各地港口,如澳门地名葡萄牙文MACAU就出自“妈祖阁”的发音。一千多年来,妈祖信俗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拥有2亿多信众和5千多座妈祖庙,成为妈祖信仰地区民众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三、妈祖信俗主要内容。
申报书和宣传片对妈祖信俗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主要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⑴“船仔妈”崇拜,就是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这是妈祖信俗最原始的形式之一。⑵对海祭拜,就是湄洲岛和其他地区的渔民、船民在海边或在沙滩上摆上供桌、贡品面对大海,向妈祖祭拜。⑶家中供奉,就是岛上渔民和居民在家中的神龛上供奉妈祖像点香、祭拜。⑷汽车上挂妈祖像,祈求出入平安。
宫庙祭祀分成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两种。日常祭祀是由妈祖信众到妈祖庙向妈祖神像行礼,主要包括献鲜花、点香火、摆贡品、行跪拜礼以及燃鞭炮、烧金帛、题缘金等方式。庙会祭祀则举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形成于公元11世纪,公元1788年被列入国家祭典,场面恢宏、庄严隆重。包括:⑴仪程,主要有司祭人员就位、迎神、上香、读祝文、行三献之礼和三跪九叩礼、送神等。⑵司祭,湄洲妈祖祖庙主持人担任主祭,世界各地妈祖分灵庙负责人参加陪祭。⑶祭器,祭坛上配有烛台、香炉、钟鼓等。⑷祭品,供桌上摆放用面粉、香菇、木耳等食品制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等。⑸仪仗,由清道旗、銮驾、仿古兵器等组成。⑹祭乐,由乐生用唢呐、鼓、磬、琴、笛等28种乐器演奏地方曲调和曲牌。⑺祭舞,由舞生执凤羽、龠管,采用云步、叠步等传统戏曲舞步。
湄洲妈祖祖庙的庙会是指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活动,具体包括:⑴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⑵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⑶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⑷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⑸妈祖巡游。湄洲妈祖金身在湄洲岛和台湾、金门、澳门等地分灵庙巡游,接受膜拜。⑹民俗表演。湄洲妈祖祖庙还进行舞龙、舞狮、摆棕轿、耍刀轿、舞凉伞等民俗表演,表演人员多为民间艺人,参加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万人,场面壮观。
涉及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⑴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⑵妈祖元宵。湄洲岛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⑶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⑹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⑺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⑻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⑼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⑽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⑾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⑿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⒁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在妈祖信俗的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内容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4000多种,包括:妈祖档案、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四、妈祖信俗特征。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信俗的显著特点。百姓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亲切称她为娘妈、姑妈、妈祖。妈祖信仰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世代相传。历代延续下来的盛大庙会、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都是对妈祖精神的景仰和礼赞,对人类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五、妈祖信俗传承方式。妈祖信俗主要通过妈祖宫庙分灵、家族传授和故事传说而传承。其中司祭、祭品、舞蹈、音乐等是通过师带徒方式进行传承,目前已确认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36人。
六、妈祖信俗社会文化意义。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该信俗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文化纽带。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融合以及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妈祖信俗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华人在侨居国建妈祖庙,并以此来践行妈祖精神,与所在国居民友好相处,共创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