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古音
负:莆仙话称母为“阿负”,其源极古。《汉书·高帝本纪》记载:“高祖为人……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其下注云:“如淳曰:‘武,姓也。俗谓老太为阿负’。师古曰:‘刘向列女传云魏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母也。’”颜师古唐朝人,刘向汉朝人。他们考证称母为负是古语,可见其至少是秦汉以前河南、山西一带的谓称。老妇称“媪”一直保持至明清时代。而称母为“负”,则在万历典籍中消失,只存在在莆仙方言中。
心生:莆仙方言把人们心中起某种欲念叫“心生”。《资治通鉴》卷二十四:“衍如言报显,显因心生,辟左右。”说的是霍光妻霍显听医官淳于衍报告说许皇后病,心想害死皇后,让自己的女儿代替她,支开左右之人。这里“心生”,就是心中产生某种欲望。大概“心生”这个词太古僻,历代注家都认为是“生心”。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1982年重版《资治通鉴》卷首说明中写道:“‘心生’两字不辞(不成辞句),章钰据宋、明刊本及张敦仁、张瑛二书校出应作‘显因生心辟左右’”。说明此语极古,以致历代文人都弄错了,以为是司马光书写的笔误。“心生”这个词,仍保留在莆仙方言之中。
成房:莆仙话结婚叫“成房”,其源也古。《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湖广又有承天府景凌县一个人家,有姑嫂二人,姑未嫁出,嫂也未成房。尚多是女子,共居一个小楼上。” (陈纪联)
——————————————————————————————————————————————
妹婿:莆仙话“妹夫”叫“妹婿”,孙女的丈夫叫“孙婿”。其源也古。唐赵《因话录》:“王智兴在徐州,法令甚严,有防秋官健交代归,其妹婿于家中设馔以贺。……”
小姑:莆仙方言丈夫之妹叫“小姑”。古乐府《焦仲卿妻》:“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大家:莆仙话称婆婆为“大家”(音转“筑高”)此乃汉魏时之称谓。
《晋书·列女传》之“孟昶妻周氏”:“君父母在堂,欲建非常之谋,非妇人所建。事之不成,当于奚宫中奉养大家,义无归志也。”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大家昨夜不安适,使人往候。”
箸:莆仙话把筷子叫“箸”。这是古时的叫法。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上(唐宣宗)曰‘朕近与此女子会食,对朕辄折箸。性情如是,岂可为士大夫妻!’”
縻:莆仙话大米饭煮过分熟叫“縻”。如:“这饭煮太縻,不好吃。”六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太虚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縻’。太虚曰:‘如此但縻自可,何必饭也’。”
使:这一词语在古代汉语里有各种用法,而花钱叫使钱,出力叫使力,用人叫使人,正与莆仙方言用法同。
元曲选《救孝子》第四折:“李万云:‘张千,这钱这等好使,令史使我不肯去,你就去。’”
搽黑脸:一般“黑脸”,指无情无面、铁面无私或拉下脸面。“红脸”指充好人,堆笑脸。“搽黑脸”在莆仙话里有受羞辱、被小看或怠慢的意思;有时主人自谦礼数不周、招待不好,也说“黑脸了”。此话元代已有。
元曲选《丽春堂》第二折:“(李圭云)恰才我翡翠珠衣输与他了。 我如今再打一会,若输了,抹一个黑脸。(正未云)我待不和你打。你输了我,忍不得这口气,抖着我便输了呵,他们怎敢抹我个黑脸再和我打。”
个:莆仙话,特别是老一辈的莆田人,以往说话的末尾总带“个”字作语气词。闽南话以往也有这个习惯。如明代万历年间闽南戏舞台演出本《明刊三种》中,剧中人物讲的是闽南土话,则在语末都有“个”字作语气词。如《翠环折简》:“(生)前日翠环提有一首诗来,说是娘子你写个……(旦)只诗是值人(何人)提来还恁个。(生)是翠环提来个。”这“个”字,估计是由“则个”简化而来。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武松唱个大喏,说道:‘众高邻,休怪小人粗卤,胡乱请些个。’”
杀:“杀”字一般用法如“杀人”、“杀猪”、“杀狗”,此义不言而喻。但莆仙方言中,“杀”字另外的含义是“很”的意思。如这个人很有本领叫“杀有本事”;很有学问叫“肚里墨水杀饱”;很坏叫“杀歹”;很危险叫“杀险”;很麻烦叫“杀麻烦”。“杀”也写作“煞”,其源甚古。
唐·自居易诗句:“半开花时西日凭,轻照东风莫杀吹。”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武大抢到房门边,用手推那房门,那里推的开。口里只叫‘做得好事!’那妇人顶住着,见西门庆慌做一团,口里便说道:‘闲常时,只那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用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
元曲选《汉宫秋》第一折:“(旦云)陛下,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荣咱。(驾云)这个煞容易。”(驾,指汉元帝)
明·杨升庵谓:“京都语大曰杀大,高曰杀高。”可见,莆仙方言“杀”字用法,乃承唐、宋、元、明之余绪。
轻袅袅:莆仙话形容东西或人很轻,叫“轻袅袅”。
《水浒传》四十四回:“布帘起处走出那个妇人来,生得如何?但见: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
冰人:莆仙话媒人叫“冰人”。这是古汉语。明·徐树丕《识小录·冰人》条云:“令孤策梦立冰上,与冰下人语。曰‘冰上阳,冰下阴,阴阳事也。《诗》:士如归妻,造冰未泮,婚姻事也。冰上与冰下语,为阳语阴介事也。君当为人作媒。’称媒为冰人始此。”有人把“冰人”写作“明人”,谓男女双方情况皆明,故曰“明人”。此实为杜撰。
丈人:古代汉语有二义,一是长辈的意思。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在圮桥上与“丈人”穿鞋,这里“丈人”指长辈、老者。而《匈奴列传》第五十:“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自谓‘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因其时汉以公主(或翁主)下嫁,故称汉天子为“丈人”,即岳父。莆仙话称“岳父”为“丈人”,可见渊源之古。
子婿:莆仙话称“女婿”为“子婿”,也源于上古汉语。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代王什翼犍求婚于燕,燕王使纳马千匹为礼。什翼犍不与,又倨慢无子婿礼。”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崔生)思念婚事不成,只身孤苦,寄迹人门,虽然待如子婿一般,不知如何是个结果。”
小郎:莆仙话已婚女子称丈夫的弟弟(小叔)为“小郎”。这种称呼自晋朝开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上(唐宣宗)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其下注:“自晋以来,嫂谓叔为小郎。”
新妇:莆仙话称儿媳为“新妇”或“新妇娘”。家庭长辈或乡里皆可如此称呼。其源很古。六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林道人诣谢公东阳……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刘使周母乘板与登城,谓葛从周曰:‘……新妇辈皆安居,人各为其主,汝可定之’。”原注:“新妇,谓葛从周妻也。”
《世说新语》王平子条:“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
外家:莆仙话称已婚女子娘家为“外家”,其源也古。
《汉书》卷十二:“安汉公(王莽)世子宇与帝(汉平帝)外家卫氏有谋。宇下狱死、诛卫氏。”
《资治通鉴》卷十二:“吕氏(吕后)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
先生:莆仙话称“先生”时,可简称先或生。如“桂林生”、“六生”、“某某生”。这是秦汉时期的叫法。
《后汉书》卷三十七:“每朝会,辄会荣于公卿前敷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
《史记·晁错传》:“错初学于张恢先所。”《汉书》则云:“初学于张恢生所。”唐·颜师古注曰:“皆先生也。”
小娘子:莆仙话小姑娘叫“小娘子”,通常也称未婚女 子。其源也古。
唐·阙名《玉泉子》:“郑路昆仲有为江外官者,维舟江渚,群盗奄至……。贼一不犯,曰:‘但得侍御小娘子来,足矣。’其女有姿色,贼潜知之矣。”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老汉说:‘小娘子说来,此间来万去千的人,不曾见有似舍人这等丰标的。’”
亲情:莆仙话“亲戚”叫“亲情”。此语唐代亦然。《玉泉子》之“李克勤为大理寺卿”条:“大理寺数月不奏,(韩)建问李尚书:‘崔令乃亲情耶?何不奏?’”
足朱:莆仙方言快捷行走叫“足朱呀足朱”。其源出于《左传》。鲁文公之世童谣《鹳鹆歌》:“往馈之马,鹳鹆足朱足朱,公在乾侯,徵褰与襦。”清·沈德潜注:“足朱足朱,跳行貌”。原来用于形容鸟儿跳行疾走,莆仙方言里为人快速趋前行走的身姿。
特故:莆仙话“故意如何如何”叫“特故如何如何”。 如有人损坏东西,赔礼说:“对不起,我不是特故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赵盼儿唱:“我特故抄与你个休书题目……”
紧关:莆仙话“要紧”“紧要”叫“紧关”。如“这件 事很紧关,赶快去办!”“紧关”在元代是口头俗语。元杂剧《东堂老》楔子:“(杨州奴云)你这一弟子孩儿们,紧关里叫个使一使,你走得无一个。……”《东堂老》:“(杨州奴云)哎哟!你那里是我兄弟,你就是我老子,紧关里谁肯提我一句……”
祖公:莆仙话“祖先”叫“祖公”。我原以为“祖公”是“祖先”、 “祖宗”的音转,现查元杂剧《虎头牌》第一折,“(正末云)叔叔,休那般说。(唱)一半儿则俺那祖公是开国旧功臣……”同书:“正未(唱)则今日过关津度州郡……拖赖着俺祖公是番宿家门!”可见“祖公”叫法由来已久。看电视,河南、广东潮汕一带亦有如此称呼。
尽行:莆仙话“全部”、“全都是”叫“尽行”。如“你尽行说谎话”。 “尽行”也是元代俗语。
元杂剧《东堂老》第四折:“(正末云)我存下这一本帐目,是你 那房廊屋舍、条凳椅桌、琴棋书画,应用物件,尽行在此。我如今一一 交刈……”
暝:莆仙话“夜”叫“暝”,“夜里”叫“暝里”。
六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其子号泣而葬其母如法,朝暝哭 临”。这里“朝暝”即“早晚”之意。
嘴尖:莆仙话把多口多舌、搬弄是非叫“嘴尖”,也是古代俗语。古代相书有云:“鼠口谗毁人,口尖爱争竞。”元杂剧《萧淑兰》第二折: “正旦(唱)怕什么你母舌儿堑,梅香嘴儿尖。”
花嘴:莆仙话花言巧语叫“花嘴”。如:“这个人花嘴,他的话一 句也信不得!”《醒世恒言》二十八卷:“夫人道:‘听那老光棍花 嘴!……’”
半生熟:莆田话把办事呆滞、对事物反应不敏捷的人叫 “煮熟的”;把不很聪慧、精神不十分正常的人叫“差一灶 火”,即“半生熟”。此语颇古。
宋·《抚掌录》:“北都有妓美色,人谓之生张八。因寇忠愍(寇准)乞诗于魏野,野赠诗云‘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川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半中央:莆仙话把事物之半或事体的一半叫“半中央”。如“你不能有头无尾,事体办到半中央,扔下不管”。
明·徐树丕《识小录》之“张子房”条:“盖自家都不犯手,又凡事只到半中央便止。如香花切勿看披离是也。”
换嘴:莆仙话把不吃惯熟的东西,换吃另一种东西叫“换嘴”。
元曲选《勘头巾》第二折:“(丑扮庄家上云)自家是个庄家,在这望京店住,与俺两个人,每日入城卖草,兀那高房子里赊了一担草。今日索也无钱,明日索也无钱。俺说我换嘴吃了。今日再去索那钱去。”
面:莆仙话把“脸”叫“面”。如“洗脸”叫“洗面”。洗脸盆叫“面盆”。说别人不会做表面文章叫“有粉不抹面,却去抹屁股。”“脸”字在中古时期,仅指颧骨部份。《韵会》:“脸,目下颏上也。”莆仙人把脸说成“面”是保留上古时代的用法。
交接:莆仙话把联络、往来叫“交接”。元曲选《灰阑记》第四折: “(包待制云)唯与忠孝之人交接,不共谗佞之士往来。”
头先:莆仙话的“头先”是“先”的意思。“先走”、“先睡”、“先吃”多加“头”字。如“头先走”、“头先睡”、“头先吃”。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道:‘干娘裁什么衣裳?’王婆 道:‘便是老身十病九痛,怕有山高水低,头先要制办些送终衣服’。”
法度:莆仙话手段、办法、方法叫“法度”。如:“不信我就无法度对付你!”。《水浒传》第二十五回答:“且说西门庆去不多时,包了一包砒霜来,把王婆收了。这婆子去看着那妇人道:‘大娘子,我教你下药的法度’。”
总承:莆仙话“总承”意为“成全”,这也是宋元俗语。
元曲选《救孝子》第二折:“(孤云)将来我看,倒好把刀子。总承我罢,好去切梨子吃。”
可伤:一般“可伤”用在语句末。如“他病成这个样,真可伤!”莆仙话(特别枫亭一带)“可伤”多用在语句首。如“可伤他真惨!从小就没了爹!”宋元时代就是这种用法。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何九叔道:‘娘子省烦恼。可伤大郎归天去了!’”
起人:莆仙话双方吵闹、打架,叫人来帮忙,叫“起人”。如夫妻家庭争吵,妻子回去“起外家”;打群架,双方各去起人助阵等等。
《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话说施恩当时向前说道:‘……本待要起人去和他厮打,他却有张团练那一班正军’”。
记心:莆仙话“记性”叫“记心”。如“他的记心真好”、“你真无记心。”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武松道:‘既是哥哥嫂嫂恁地说,今晚有些行李,便取了来。’那妇人道:‘叔叔必记心,奴在这里专望’。”
猥蕤:《楚辞》洪兴祖补注“草木垂貌”。《索隐》胡广曰:“葳蕤,委顿也。”莆仙话“猥蕤”,表示落魄、失势、精神不振、人材猥琐、低声下气。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七郎见说到佣工做活,气岔岔地道:‘我也是方面官员,怎便到此地步?’……写了个贴,又无一人跟随,自家袖了,葳葳蕤蕤,走到州里衙门上来递。”
《水浒传》第一回:“太尉道:‘他既是天师,如何这等猥蕤?’”第二十四回:“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蕤,不会风流……”
过:莆仙话“过”大多表示“过来”、“过去”、“过往”,如“你过来”、“船过水无痕”、“雁过拔毛”。也表示“消失”,如怒气消了叫“气过了”,火灭了叫“火过了”。这种特殊的用法,宋元时已有。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何九叔把纸钱烧了,就撺掇烧化棺材。……棺木过了,杀火收拾骨殖,撒在池子里,众邻各自散去。”这里“棺木过了”就是说烧棺材的火已经熄灭了。
独独:莆仙话“独独”表示“果真”、“果然”、“单是”等义。如“我说那件事后来会那样,独独就如我说的。”“我猜是你,独独就是你。”
元曲选《赚荆通》第一折:“(萧何云)想项羽乌江自刎,皆是五候之力。不干他(指韩信)事,你怎么独独的说是他的功劳?”
见款:莆仙话“奇异”、“奇怪”、“好奇”的意思。如“那有什么见款?”意即有什么奇异,“这孩子好见款”谓孩子好奇。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八郎问道:‘二位何故见款?’”
早起:莆仙话“早起”除了“早起早睡”作动词之用外,还表示时间量词,即“早上”、“早晨”的意思。如“你早起吃饭了没有?”,“早起你不要出去!”这是宋元间的俗语。
《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时迁问道:‘店里有肉卖么?’小二道:‘今日早起有些肉,都被近村人买了去。’”
元杂剧《东堂老》第一折,“(柳隆卿云)俺等了一早起,没有吃饭哩!”
不济事:莆仙话把“无用”、“无本领”、不能解决问题叫“不济事”。有时简约为“不事”。如“这孩子真不事,什么也办不成。”“平时没有去磕头烧香,现在去求他,临时抱佛脚,不济事。”
《水浒传》四十三回:“朱贵道:‘兄弟,你在这里卖酒,也不济事。不如带领老小,跟我上山。’”
讨:一般用法:①讨债,讨回公道,表明原先别人欠他的要讨回;讨乞,讨水,是向人家乞求。②讨鱼、讨柴,是向大自然索取。③讨打,招来一顿打;讨死,自找死路。④讨新妇,北方叫娶媳妇,莆仙话叫“讨新妇”。俗语说夫妇乃是前世相欠债,今生讨回来。故用讨字。
《水浒传》第四十五回:“石秀见了自说道:‘哥哥如此豪杰,却讨了这个淫妇!’”《水浒传》第五回:“庄客道:‘和尚快走,休在这里讨死!’”
横:莆仙话“反正”叫“横直”。如“这事情横直(反正)就是那样,再也没有办法”。此外,不讲理、霸道也叫“横”。如:“人家有势力,故此横使直使。”,“他故事就是横。”此词汉时已有。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
性大:莆仙话脾气坏,爱发火,叫“性大”。其源也古。
元杂剧《两世姻缘》:“怎么性大便骂?”
厮:莆仙方言“厮”字通“相”,如“相打”叫“厮打”; “相熟”叫“厮熟”;“相骂”叫“厮骂”;“相认”叫 “厮认”;“相害”叫“厮害”。用法与古代同。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姑嫂两人多是与他卖糖厮熟的……。”
看顾:莆仙话有二义,一是“照顾”、“照应”、“服 侍”;如:“家母烦你看顾多年,不知如何感谢。”;二是“报复”, 如:“你那样做,不怕他日后看顾?”,“我总要看顾一下他! ”
《醒世恒言》卷三十三:“老妪睁眼看是:‘……相公会试中了,看顾老身,就有在里头了。’”同书卷三十三:“刘官人叹 道:‘如今的时势,再有谁似泰山这般看顾我呢?’”
街路:莆仙话城关、城里、街道叫“街路”。如“我明早要去街路。”“我昨天去街路,那里变化真大,我都认不得了!”此语亦古。
《资治通鉴》卷二:“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程家人看见了道:‘昨天晚上吃晚 饭时,正是主翁同这个小厮在那里唧哝甚么……那厢又不是街路,死得 蹊跷。’”
矢:莆仙话“矢”,粪也,下粪叫“屙矢”。
《资治通鉴》卷六:“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返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前日:莆仙话做“从前”解。此亦古有渊源。
《汉书》卷一:“诏曰:‘……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 殃,朕披坚执锐……偃兵息民,天下大安。’”
绝:莆仙话形容十分、异常,用“绝”。如“绝聪明”、“绝漂亮”、“绝调皮”等。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 远”,卷宗三十一:“皇后既立,宠少衰,而其女弟绝幸。”
目睛:莆仙话眼睛叫“目睛”。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画目 睛。”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之“商臣、王敦蜂目”条:“余昔年曾任汀州掌狱录,见杀母黄曾,其目睛小而光跌,宛若蜂状。”
无好:莆仙话事情不妙、预后不良或不是好东西、好事叫“无好”,而不用现代汉语“不好”。这是古代用法。
《资治通鉴》卷二十九:“伯超惧,说休茂曰:‘主帅密疏官过失,欲以启闻,如此恐无好。’”
自我作古:莆仙话不循古制、自作主张或不依别人的嘱咐办,叫“自我作古”。此语唐代已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戊壬,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上(唐高 宗)欲令开府置官属,问吏部郎中王方庆。对曰:‘……未闻太子在东宫而更立皇太孙也。’上曰:‘自我作古,可乎?’”
大穷:莆仙话事情很坏、处境很不妙、体力受不了等叫“大穷”。这里的“穷”字,意为“凄惨”、“悲惨”,非“贫穷”之意。这也是古代的用法。
《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丹书曰:‘君闻秦欲以吕礼收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你的处境必然很不妙)”
《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谓延岑:‘事当奈何?’岑曰: ‘男儿当死中求生,当坐穷乎?’(能坐以待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理:莆仙话“做生意”叫“做生理”。这是古代的说法。
《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刘官人酒量不济……便道: ‘明早就烦老兄过寒家,计议生理。’”
通透:莆仙话明白事理、办事透明叫“通透”。如“这个人大通透,是个识道理的人”,“这事给你办得通透。”
《警世通言》第五卷:“吕玉别了王氏,又去做经纪。何期中途遇了个大本钱的布商,谈话之间,知道吕玉买卖中通透,拉他同往山西脱货……”
容众:莆仙话“与大家合得来”叫“容众”。如:“这个人很容众”,此语汉代已有。
《后汉书》卷十五“李通传”:“通从弟秩,亦素好事,乃共计议 曰:‘……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
好事:莆仙话爱惹是非,出风头、兜揽事情叫“好事”。如“他是好事的角色,天塌下来都不怕”。
《后汉书》例同上。
往时:莆仙话“过去”、“以往”叫“往时”。
《后汉书》卷十五之“王常传”:“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戹,何日忘之。’”
(疒省):莆仙话身体瘦了叫“(疒省):”。《康熙字典》:“《唐韵》、《集 韵》、《韵会》、《正韵》所澋切,生上声,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直:莆仙话谓爽直无忌,胸无城府,口无遮拦者谓言直。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上谓之曰:‘李岘欲专权,今贬蜀州,朕自觉用法太宽。’对曰:‘李岘言直,非专权,陛下宽之,祗益圣德耳。’”
天时:莆仙话谓天气曰“天时”,如“天时热”、“天时寒”。有时也指时间。如“天时还早”、“天时晏了。”《后汉书》卷四十一:“意诣阙面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
前日:莆仙话做“从前”解。此亦古有渊源。
《汉书》卷一:“诏曰:‘……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披坚执锐……偃兵息民,天下大安。’”
流棍:莆仙话谓刁皮、精灵为“流棍”。又称“光棍”叫“流棍”。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其时,京都有一流棍,名叫李光,专一阿谀、逢迎,事令孜。”
衰祸:莆仙话“晦气”、“倒霉”叫“衰祸”。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菩萨诃色欲法经》:“女色者,世间之衰祸。”
日头:莆仙话“太阳”叫“日头”。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看了这般,心内急噪,指着武大脸上骂道:‘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在,未天黑便把门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落:莆仙话事情做好了,叫“做下落”;把事情说清楚叫 “说下落”。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他见了这个异事,也是书生心性,心里竟要跟着寻一个实实下落。”
《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听了这话,被武松说了这一遍,一点红从耳朵边起,紫胀了脸皮,指着武大骂道: ‘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连蝼蚁也不敢入屋来,有什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也要着地。’”
番子:莆仙话把巧取豪夺、敲诈勒索、不讲信用的人叫“番子”。这 “番子”称呼,原以为是指外国或外邦之人,民间习惯上也如此认为,实际上是指明代东厂太监手下一种专门刺探世间阴事的人。《明史·刑法 志》(三):
东厂之居无专官,掌刑千户一,理刑百户一,亦谓之贴刑,皆卫官。其隶役悉取给于卫。最轻黠狷巧者乃拨充之。役长曰档头,帽上锐,衣青素褶,系小绦,白皮靴,专主伺察。其下番子数人为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挟仇,视干事者为窟穴。得一阴事,由之以密白于档头,档头视其事大小,先予之金。事曰起数,金曰买起数。既得事,帅番子至所犯家,左右坐曰打桩。番子即突入执讯之。无有左证符牒,贿如数,径去。少不如意,榜治之名曰干酒,亦曰搬罾儿,痛楚十倍官刑。且授意使牵有力者,有力者予多金,即无事。或靳不予,予不足,立闻上、下镇抚司狱,立死矣。
明史专家吴晗在《读史记》之“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说:“番子之刺探官民阴事为非做恶如此,所以在当时口语中就称平常人的放刁挟诈者为番子”,这口语,莆仙地区流传至今。
园荽:莆仙方言称香菜为“园荽”。此言宋时已有。
宋·魏泰《东轩笔录》:“吕惠卿尝语王荆公曰:‘公面有,用园荽洗之当去。’荆公曰:‘吾面黑耳,非也。’吕曰:‘园荽亦能去 黑。’荆公笑曰:‘天生黑于予,园荽其予何?’”
脰株:莆仙话称“脖颈”为“株”。如小孩初次到亲戚朋友家,对方把红包用丝线系住,挂在小孩的颈项上,叫“挂”。《史记·春申君列传》:“父子老弱系,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矧:原莆田县人称“笑”为“矧”。宋·马永卿《真 子》:“仆小时在高邮读《送穷文》,至‘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不觉大笑。时同舍生林彦法问:‘何矧?’”注曰:“笑至甚为矧。”《辞源》:“矧,齿根也。”《礼记·曲礼》“笑不至矧”注:“齿根曰矧,大笑则见。”从马永卿注可知,宋时晓此语者已不多,至今却还保存在莆仙地区。不过,如今莆田话“矧”已无大笑的意思,凡笑则曰“矧”。
骚:调皮、捣蛋、干坏事、不安分的举动。通常加“阿”字。莆仙话:“这个人大阿骚。”意为这个人很调皮,或“阿骚人办阿骚事”。“阿 骚”与“坏蛋”有差距,在程度上比较轻。如某人是“骚货”不是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而是说他办了坏事或不正派。与现代汉语上的“骚”为“骚情”不同(后者指性骚动)。此语可能是古代中原的语词。陈忠实《白鹿原》:“黑娃已经取下一个文雅的学名叫鹿兆谦,名字是父亲求白嘉轩给取的。父亲说这娃儿野,又骚(顽皮),让他改改。”“顽皮”二字是作者自注。可见当今山西省还有这个口语。其涵义与莆仙话完全一样。
闹热:莆仙话把繁盛、热闹称为“闹热”。唐·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红尘闹热白云冷,好于冷热中间安置身。”《醒世恒言》之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船头悬挂了杂彩,鼓乐振天,好生闹热。”巴金《春》:“满屋子都是客人,闹热得很。”
——————————————————————————————————————————————
弹:莆仙话无话可说叫“无话弹说”,很满意叫“无物弹嫌”,“那种事不能叫做”叫“那种事你也弹做?”《白鹿原》:“长贵有二子五女,个个女子都长得细皮嫩肉,秀眉重眼,无可弹嫌。”这“弹嫌”用法与莆仙话同,可能是流传河南、山西一带的古汉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下册)有“包弹,犹云批评也”,举刘克庄《溪庵》诗为例:“包弹靡靡萧萧制,指摘深深款款诗”,认为“包弹”与“指摘”并用,含有批评弹击之意。古代朝廷官员相互弹劾亦为此义。看来莆仙话“弹”字的用法,是颇有来历的。
收捄:莆仙话“收”意为“收拾”。如:“你这样做,将来如何收?”意即难以收拾。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慕容农曰:‘尊不迫人于险,当人危极之时,其操纵之势在我,此宽一分,则彼受十分之惠,若扼之不恕,控之不已,乌穷则攫,兽穷则搏,反噬之祸,将不可收。’”
局:莆仙话被迫叫被“局”。如“你不要这样局我,好不好?”《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二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一投:莆仙话“一投”即一次,“一投二投”即“一次二次”。如“已经去一投了”。即去一次或一趟。元杂剧《介子推》:“(驾云)做皇帝一投放水,一投放火,那的是你天子重臣?”
——————————————————————————————————————————————
无救:莆仙话事情无可挽回,再也无任何办法叫“无救”。 如:“那事已无救,你再说也无用。”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 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无救矣!’”
极身:莆仙话“自身”叫“极身”或“及身”。如“自败极身”。此言秦汉时已有。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集解”:“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失教:莆仙话对顽皮捣蛋的孩子,说:“这孩子无失教。”这里是反 话,意谓“失教”,即家庭没有管教。“失教”一词,其源也古。
《史记》卷二十三之“礼书第一”:“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
天火:莆仙话把无端的灾祸称为“天火”。如说:“天火掉下烟窗”,形容一向小心谨慎,天上却掉下横祸。此外,称不老实本分,爱招灾惹 祸,常常闯祸的人为“天火”。此语极古。
《左传》宣公十六:“人火曰火,天火曰焚。”《史记》卷十一“孝景本记第十一”:“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呈出西方,天火燔阳东客大殿城室。”
心计:莆仙话把那种虑事深远、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叫“有心计”。如:“那个人很有心计,跟他来往要小心。”“你是个直性子没有心计的人,不用提防你,咱们朋友之间放心。”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桑)弘羊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十三岁即当朝廷的侍中官)。”
权:莆仙话事情做不完满、不到位,又无法改变,就说“权权”。或对事、对物一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说“且权”。这“权”字为“权宜”之义。《韩非子·难一》:“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孟子·离娄上》:“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流囚:莆仙话骂社会上的流氓地痞叫“流囚恶煞”。“流囚”一词,明代已有。
明《大明律·名例律计》四十七,其有“流囚家属”条(见明·弘治《兴化府志·刑纪》)。“流囚家属”即被流放、流徙、流配和囚禁关押的犯人家属。“流囚”一词即“犯人”的意思。莆仙话引申为作恶多端的社会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