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顶东湖村古墓葬群考察记

    顶东湖村古墓葬群考察记

      □陈震辉  黄玉锌

      “顶东湖村”原名“东湖村”,又名“洞湖村”,位于西苑乡西北部,与永泰、德化县交界,目前在籍人口700多人,常住人口不过百人。顶东湖村为单姓村,涵江江夏黄氏后裔。

      黄镛(1230-1300年),南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官至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国公。宋宝佑元年(1253年),黄镛以明经入太学,试中监元。时丞相丁大全当权,黄镛与陈宜中、林则祖、曾唯、刘黼、陈宗六人上书陈述“以礼进退大臣”,揭露丁大全之奸而被流放,士论翕然,时称“六君子”。

      据顶东湖村黄氏族谱载,黄镛隔三代之堂弟黄逢圣,曾仕过理宗朝,因黄镛为“六君子”之恐受其牵连,于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避难顶东湖村。初暂栖身洞穴,又因地形如湖,遂称“洞湖”。后建新居朝东,又称“东湖”,从此繁衍生息近800年。

      历史上的顶东湖村一直属永泰县管辖,《仙游县志》载,1952年11月以“山川形便”和“人文风俗”之故划归仙游县。

      顶东湖村现存古墓葬群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笔者通过数次田野调查,统计所考察的古墓葬情况如下:

      一.黄逢圣墓:位于村部右山坡,三级墓埕规模庞大。墓碑几没土中,稍露其顶,纠工掘出。墓碑为横向弧顶梯状(俗称“弯肚”),宽约1.2米,高约60厘米,正中阴雕一边长约18厘米方框,竖刻两行文字“江夏二十,致政之墓。”石碑两缘竖刻文字“丙申岁畅月,壬申(1276年)吉旦立。”这两列文字刻痕较浅,书写不够严整与正中文字风格迥异,疑为黄逢圣夫人去世时补刻。

      “江夏”为莆田涵江黄氏堂号,“致政”义同“致仕”。据族谱载“(黄逢圣)曾仕理宗朝”,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卒于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妣张氏,合葬锦屏山下,今改葬蟒蛇山砌石城,墓碑古所遗。妣,生于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九月十九戊时,卒于元贞元年(1295)乙末闰四月十一日子时,享年八十岁。”石碑边缘所刻“丙申岁”是1296年,是逢圣夫人张氏去世的下一年。结合族谱和墓碑所记,现墓位置和族谱描述相符,可以推断该墓应为顶东湖村开基始祖黄逢圣之墓。

      族谱又载,嘉靖壬戌年(1536年)黄天赦重修逢圣公和夫人合葬墓时,将祖父祖居夫妻合葬墓也迁移到蟒蛇山。这一年,黄天赦年方23岁,便重修开基祖先墓,并迁祖父墓,其经济力和决策力很是令人惊叹。

      二.黄隐山墓:位于昭灵宫右坡上,碑道高约1.2米,宽约40厘米,其墓不存。墓碑上刻文字“明东湖隐山黄公之墓,万历十二年(1584)岁甲申季冬吉旦,男天赦立。”查其族谱:“黄惟勤,号隐山,自幼分业自理,家极清淡,自行婚娶,惟好追祖,珍存族谱。寿七十,莆邑林大甫知府赠有寿文。生正德七年(1512),卒于万历八年(1581),公妣合葬深格翻龙顾祖坐寅向戌。”此墓为黄天赦父母合葬墓,其父70寿,天赦方42岁,得知府赠寿文于其父,可见其发家之早,声名之隆,交友之广。

      三.黄忻山墓:位于村北半山坡上,墓道碑高约1.2米,宽约40厘米,其墓不存。上刻文字“明洞湖忻山黄公之墓,万历岁庚寅(1590年)仲春侄天赦吉旦立。”查其族谱:“黄惟兴,号忻山,为隐山之胞兄。生正德三年(1508),卒嘉靖三十四年(1555)。”此墓为黄天赦伯父墓,去世35年后由黄天赦重修。

      四.黄西泉墓:墓道碑位于村东北民居旁,墓道碑高约2.2米,宽约50厘米。上刻文字“明洞湖西泉黄公寿域,万历壬辰岁(1592)孟春毂旦男应象、遂、举、孙奇弼仝立。”查其族谱:“黄西泉,讳文魁,号西泉,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年间。少失岵母守节,崇建屋宇,□隆礼师。”《仙游黄氏大族谱》载其为武秀才。传其力大无比,曾于永泰嵩口设下擂台无人能敌。又传其跟从堂叔黄天赦(同祖第四代堂叔)经商发家。

      其墓在西北百米外上坡上,“风”字形典型明墓,形制与明代莆仙风格一致。三层墓埕,全墓菱形石块围砌,左右墓柱各雕石狮,墓头两侧和墓手左右共雕有四只石龙。墓碑无字,墓龟后墓围石上刻文字“明东湖云山黄公、儒人郭氏,同男西泉、宜人蒋氏寿域,万历二十年岁次壬辰(1592),孙男应兴立。”

      五.黄瑞峰墓:墓道碑位于村东北山岭上。上刻文字“明东湖瑞峰黄公之墓,万历乙未年(1595年)孟春吉旦,孙男文魁立。”(西泉,即文魁,卒于1592年。很可能是其子孙于1595年以其名义为其祖立碑。)

      六.黄梅谷墓:墓道碑位于村口东500米处山坡上。上刻文字“明东湖逸士梅谷黄公墓,万历二十三年(1596)岁乙未端午吉旦,曾孙天赦等重修。”查族谱:“黄得宗,号梅谷。”为黄天赦曾祖父墓,墓后30米处有其墓。墓碑无字,墓头围护石上刻文字“曾祖考黄公墓,曾孙天赦菲奉祭田,少集生谷,贮积六十捐修,加功砌石,增资六两一毕,成功之至,立白于左。”

      七.黄永阳墓:墓道碑位于村东北山岭上,上刻文字“明东湖逸士永阳黄公墓,万历二十四岁(1597年)丙申季冬吉旦天赦等立。”碑后有墓,墓碑无字,墓头围护石上刻文字“显祖考黄公墓,孙天赦奉祭,天集生谷,赊四十志捐修加砌,石增两方,完足成果功。”

      八.黄春波墓:墓道碑位于村西较山岭上,高2.45米,宽65厘米,厚17.5厘米,上刻文字“明洞湖齿德春波黄公寿域,万历岁辛亥(万历39年,即1611年)正月吉旦,不肖男文凤,孙懋鼎立。”

      墓道碑对面山涧百米外有其墓,规模庞大。墓在坡上,下面两层砌坡建有大型石墙围护,堪比城寨。有三个墓埕,全部石板铺地。台阶雕刻有波浪纹和立脚,墓柱顶端雕有两对石狮和葫芦,两者之间有镂空石板雕成寿桃图案,上履仿砖瓦屋檐,十分精致。左右墓手石柱上刻对联:“果能继述心,既着慎追德。”墓上立有巨大整石墓碑,碑宽约3.6米,高约80厘米,雕有精致边框,无字。墓地散落大量精美石雕,有绳索图案、太极阴阳图案、“福”“寿”大刻字。

      墓围石碑刻字“升龙山,坐癸向丁”“明东湖黄公春波、朱氏佳域,万历十九年岁辛卯(1591年)四月吉旦,文凤文鸾立。”“洞湖春波黄公佳域,万历岁庚戌(1610年)正月吉旦,男文凤、文鸾立。”查族谱,黄汝福,讳天赦,号春波,这是顶东湖村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黄天赦的墓葬。

      由石碑可知黄春波儿子在1591年就为父亲修好“禄丘”,1609年下葬,1610年立墓碑,1611年立墓道碑。坟墓修建前后耗时21年,规模庞大足见黄家财力雄厚。按照莆仙丧葬习俗,“寿域”是为尚健在的老人修建的“禄丘”,“佳域”是为已逝去老人修建的坟墓。很显然,黄春波的墓碑上的表达并不遵守这一习惯。

      这个古墓葬群主要为黄天赦和黄西泉两个人为核心修建的先祖和个人坟墓。这些坟墓的共同特点是规模较大,并有较大的墓道碑,从墓道碑上可以清晰辨别辈分代际关系。这种大规模的坟墓修建工程延续了75年,体现了族谱所载的“惟好追祖,珍存族谱”的精神。

      顶东湖村开发历史悠久,但是山区小村,发展一直缓慢,影响力有限,并不见载于各种志书。但是明代黄天赦的出现,改变了村落发展的节奏。据族谱载:“黄天赦,捐直隶分州。生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十二月廿八日甲子寅时,乃天赦日生,故名。卒万历己酉年(1609年)六月初六日酉,享年七十。逢圣公、得宗公、永阳公、惟兴公之坟墓皆公所造。又建三桥、会四水、竖建祠宇、神庙,无不周美。”《仙游黄氏大族谱》又载其为秀才。

      黄天赦所建石板桥,其一位于横贯村庄的东湖溪上,长约3米,宽约1.6米。上刻文字:“万历甲寅(1614年)腊月重修。”为黄天赦始建,其去世后三年重建。另一桥原在村口红豆杉旁,后移至村部旁,桥面刻字为石阶所盖。其所建昭灵宫,当为万历庚寅(1590)左右竣工,即其50岁左右构筑的。昭灵宫外形独特,建筑结构、形制不同于传统莆仙神庙建筑,亦不同于永泰和闽南神庙建筑。昭灵宫附近原有一土地庙,保留明清土木结构原貌,有外缘分檐,有旁壁廊柱。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其作工古朴其形制别致,也是目前莆仙地区难以见到的,遗憾去年被翻建一新。而大部分黄天赦所修祖先墓都是在1590年后,考虑到天赦五十大寿有知县寿文,说明其发家早,颇有义声。

      族谱载:“五十岁时(1589年)莆邑黄休太知县赠有寿文。六十寿时(1599年)莆邑吴堡文元赠有寿文。七十寿时(1609年)郑灿知县赠有寿文。”黄天赦官捐直隶分州,虽为虚衔,政治和社会地位提高了,能够和当地主政要官员走近了。几次的寿庆都有名仕、知县或知府赠送寿文。黄天赦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东湖村的面貌,也让后人记住了这个年代和这个年代留下的建筑遗物。

      东湖村的普通墓葬形式更多偏向于莆仙形制,是一种从莆仙向永泰过度的中间形态。上述明代墓葬群是黄天赦和黄西泉及其后人所修建的先人坟墓,介于普通百姓坟墓和明代低级官员坟墓形制之间。因为顶东湖村的开基祖黄逢圣本为读书人出身的官员,有着其深厚的江夏望族的背景。东湖黄氏800年中也陆续出了一些秀才、举人和底层官吏,耕读文化比较浓厚。清代顶东湖村的黄孔教曾任职某县教谕,其弟黄孔荣任县粮食部门官吏(漕粮官)。上述坟墓都有硕大的墓道碑,还有墓围刻字,三层墓埕的“风”字形低级官员墓制。墓道碑是古人为高官或名人墓所立,往往还开辟一条墓道,根据生前官衔职位在墓道两边安置有翁仲、石马等。立墓道碑的意义是标示墓的方向、彰显墓主身份。

      明代以黄天赦和黄西泉为代表的儒商群体,是东湖从耕读文化向儒商文化转变的主力军。滥觞于黄巷的江夏望族,东湖黄氏秉承先祖读书做人的信条,黄逢圣开基后又多了一条隐士的准则。但是,历代黄氏不缺读书人,文化的修养体现在族谱上、墓道碑上。有名有字有号的黄氏成员比比皆是,这是一种儒雅的文化气质,传承千年未曾改变。

      出生于“天赦日”的黄天赦,这个文弱的秀才居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家族的坟墓得以一个个重修。据说,他用经商获得的财富在永泰购买了大量的土地,每年收租的日子黄天赦都要雇佣大量的民工去挑租谷。盛传民国时期,赤水和嵩口一带,提起黄春波无人不知。他在家乡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昭灵宫,规模庞大,建筑精美,已然成为顶东湖村的地标。

      黄西泉,黄天赦隔三代的堂侄,一个雄赳赳的武秀才,据说他曾在嵩口开设擂台无人能敌。我们无从知道黄氏叔侄在永泰从事何种生意,但是嵩口自古是大樟溪的重要货运码头,山区的原木和山货顺流而下直抵福州,相信黄家生意与此有关。黄天赦和黄西泉将顶东湖的发展推向一个高峰,让这个村落得以更好继存。

      一个小小的村落,所具有的韧性令人惊叹,历经沧桑其文化脉络不曾断裂,依然顽强延续。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