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不妨给蔡京一点宽容

    不妨给蔡京一点宽容

      □陈金添

      近来,有关莆田仙游一些蔡氏后裔拟修复蔡京墓之事,成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蔡京是奸臣,为他修墓是道德底线的失守,会留下千古骂名。莆田市委、市政府、仙游县委、县政府也明确表示不支持,特别是将蔡京墓修复为旅游景区,表示坚决反对。

      蔡京是奸臣,奸臣的墓坏了也不能修,修了道德底线就会失守,这似乎太雷人了。修复蔡京的墓,天会不会塌下来?社会主义的大厦会不会垮掉?换位思考一下,假如蔡京是这些道德论者的祖宗,那墓坏了还要不要修?难道还要大义灭亲,坚持不修。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说这些人连起码的道德也没有。我以为,“奸臣”也有人权。不让修复蔡京的墓,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从道德上讲,中华民族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孝为百行先”,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起码的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先辈的墓坏了修一修,也算是尽点孝心。如果说是奸臣就不能修,照这个理论,现在有的罪犯被判死刑,哪只能抛尸野外了。从法律上讲,蔡京墓是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蔡京的墓失修了,当地政府有义务去保护和修复。如果说蔡京是奸臣,墓坏了也不能修,那何必当初要把蔡京墓作为文物来保护呢?

      从修复蔡京墓的热议,我忽然想起了蔡京与木兰陂之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造访了莆田木兰陂,看到那里有一块宋人方天若撰写的《木兰水利志》碑刻,详细记载了蔡京与其弟蔡卞多次奏请神宗皇帝批准修建木兰陂,并亲自写信给福州义士李宏。李宏带了7万緍钱来修木兰陂,但钱很快就用完了,工程被搁置下来了。蔡京又多次写信给当时莆田的十四大户,动员他们捐款,后来筹划到70万緍经费,木兰陂才大功告成。当时,我感到很惊讶,史书上不是说蔡京是奸臣吗?那这奸臣的“功德碑”竟然屹立在那里有800多年了,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红卫兵们也没有砸掉这块“功德碑”。蔡京是莆仙人民的儿子,儿子晚年犯了错误,而且是严重的错误,成了“奸臣”,但莆仙人民并没有忘记蔡京的功绩,没有嫌弃这位儿子,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宽容了这位“奸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历代以来人们都能宽容蔡京,今天难道我们就不能也给蔡京一点宽容吗?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宽容是用爱心来净化世界,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宽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子,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对蔡京而言,我们就不应该以奸论事,以一奸否定其一生。在理性地看到其错误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一生。这里不妨晒晒蔡京的政绩。

      蔡京自1070年中进士以后,为官55年,当过开封、成都、扬州和太原等10多个地方的知府,也当过朝廷的龙图阁待制、直学士、翰林院承旨、户部尚书等职。自崇宁元年(1102)至宣和七年(1125)共23年间,他先后五度为相,虽然期间有短暂的引退或免职,但很快又复职,实际执政时间有20年左右,是中国封建社会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宰相。中国封建社会宰相平均任职时间只有1年多,而蔡京能在宰相位置上呆了20余年,绝不是靠拍马溜须的等闲之辈。蔡京执政期间,在继承王安石变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变法实践的经验和保守派的一些合理建议,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推动了宋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一是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在茶法改革方面,废除了通商法,恢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实行茶叶专买制,允许商人同茶农直接交易,商人进行茶叶买卖需先向政府买茶引,并用官府制作的茶笼装茶,同时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合同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在盐法改革方面,废除了官搬官卖制以及官府直接运盐到各州军卖发的做法,而由商人赴产盐处请买贩运,其做法与茶法大抵相同,不同的是食盐的收购环节始终由官府垄断。在货币改革方面,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行当十钱、夹钖钱和钱引,不但给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而且也给私营企业主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如一枚当十钱法定价值等于10文小平钱,而用料不到小平钱的3倍,企业可获利4分。由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蔡京当政时,GDP和财政收入都创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记录,同最强大的唐王朝玄宗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创下了当时世界经济的首位。

      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蔡京吸取了范仲淹庆历兴学和王安石熙宁兴学的经验教训,掀起了崇宁兴学的高潮,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堪称中国教育史之最。蔡京首次提出废除科举制度,以学校培养取代科举选士,并借助皇权,将太学三舍法推广到地方州县学,建立了从县学到州学,从州学到辟雍,从辟雍到太学的逐级升学制度,使学校成为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基地。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校舍建设和教授、学官的配置。凡是兴办学校,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拨给学田,解决了办学经费的问题。对学校的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考核措施、奖惩办法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偏僻边远地方的举人到京应试,其食宿路费,从学钱中给予解决。州县小学生就学也给粮食补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比较系统的改革措施,当时的教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不仅太学有较大发展,地方的州县,甚至偏僻边远地区的教育也有了发展,特别是儿童小学和各类专科学校教育也出现了好的势头。蔡京倡导的这种尊师重教、捐资办学、济困助学的理念,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而他首创的废除科举制度,直到他身后800年才得以实现,足见其远见卓识。

      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有没有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检验政府官员能否执政为民的一把尺子。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年)7月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次月便倡导在京都开封和全国各地建立居养院和安济坊。居养院是收养那些天生残疾、弱智、伤残孤寡老人、乞丐和因贫困被父母遗弃的婴儿等;安济坊则是救济因病无钱医治者。崇宁三年(1104年)二月,又置漏泽园,由政府划出地皮建立墓地,专门安葬那些无钱埋葬的人。到崇宁四年(1105年),全国凡是户数上千的城寨镇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以惠天下穷民。这三大慈善机构的经费从户绝财产和常平钱中支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奖惩措施,用于监督和考核各级官员,对于奉行制度好的官吏给予奖励晋升。在蔡京之前,历代朝廷均没有建立社会救助体系。虽说英宗、神宗时,京都有两家福田院,但规模很小,“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到神宗时才达到四家共一千多人,所需的500万经费由内藏库出。当时的救济行为是临时应对突发性的救助,以体现皇帝的“仁民”行为。是蔡京首次把社会救助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职责,在全国乃至偏远的乡村推广,使社会救助活动形成规模化、制度化,基本上做到了贫有养、病有医、死有葬。这不能不说是蔡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就是在今天不少地方还难以做到,其在中国慈善事业上的贡献无疑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明末清初的着名学者顾炎武就曾说过:“漏泽园之设,起于蔡京,不可以其人而废其法。”

      四是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代的文化艺术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在文人治国,言者无罪的宽松政治环境下,宋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唐宋八大家,宋代占六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三大发明在宋代,并在宋代得到广泛应用;纺织、浑天仪、天工开物等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尤其是书画艺术更是出类拔萃,且不说宋代四大书法家彪炳史册,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一批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作品,也都出在蔡京执政这个时期。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着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也感叹地说:“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宋代文化科技的繁荣,尤其是崇宁大观宣和间的盛景,不能不说与为相二十余年的蔡京没有关系。蔡京是书法高手,又精通金石、音律、戏曲等艺术,与同有书画天韵的徽宗皇帝可以说是知音。正是他们的联手,才把宋代的文化艺术推向高潮。蔡京执政时,高度重视宫廷画院建设,画院直属国家内侍省管理,画家以“翰林”、“侍诏”的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其地位前所未有。画院设立了“画学”,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肆业、考绩等制度,并将创作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为培养充足的后备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时,朝廷还向全国征召画师,有一次应召的竟有三千多人,经过考试录用了百余人。被称可与吴道子相比的《朝元仙杖图》作者武宗元、《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都是这个画院的画师。时年18岁的王希孟便是在宋徽宗手把手辅导下,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后来,宋徽宗把这幅画赠送给蔡京。如今这幅有中国十大名画之称的作品,珍藏在北京故宫,画上有蔡京的题跋。

      蔡京执政时,宫廷里御藏了一批宋以前的历代书画,但鱼目混珠,假画甚多。蔡京组织米芾等一批书画专家,并亲自参与鉴定,将这些书画逐一登记造册。他还主持摹刻《大观帖》,把御府所珍藏的珍品书示于天下,同时组织有关人员编纂了《宣和画谱》和《宣和书画》,收集了历代名人的书画作品,为后代提供了无比珍贵的资料,这些功绩应当流芳百世,永载中国美术史册。可以说,没有当年蔡京的给力,如今无论是北京故宫,还是台北故宫,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真品见诸于世。因此,蔡京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巨大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

      五是兴修水利,关注民生。蔡京在开封府执政时便发动群众兴修了一大水渠,造福一方,解决了当地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后人称为“蔡公渠”。他中进士之前6年即1064年,长乐人钱四娘到莆田兴建木兰陂,三年后建成,但不久便被海潮冲垮,钱四娘投水自尽。之后,她的同乡林从世又来建陂,不幸的是陂成了又被洪水冲垮。蔡京没有忘记他们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事迹,中进士当官后与其弟蔡卞多次奏请神宗皇帝下诏继续修建木兰陂,并多次写信给当地财主大户募捐经费,才使木兰陂大功告成。如今木兰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四川的都江堰和广西的灵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并仍在发挥作用,浇灌莆田南北三洋20多万亩田地。

      此外,蔡京还在官制改革、收复边疆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并继续大力推行王安石的方田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情景,便是蔡京执政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综上所述,我一己之见,以为蔡京对中华民族还是作出过很大的贡献,还是很有政绩的。至于他是不是奸臣,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据我所知,他的主子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皇帝都没有说过一句他是“奸臣”,徽宗皇帝甚至称他为“当代王安石”。《宣和书谱》载:时人称赞蔡京“于是二十年间,天下无事,无一夫一物不被其涂,虽儿童走卒,皆知其所以为太平宰相”。他一度被解职时,自朝臣至边远一隅和国外,下到城乡百姓中间,莫不惋惜他的离去。他的盛德,到现在人民还在怀念。

      蔡京对大宋王朝忠诚至及,虽然徽宗皇帝沉溺于艺术和酒色之中,而他大权在握,但他没有半点篡权夺位的野心,而是尽职尽责,为大宋王朝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与后世的秦桧、袁世凯、汪精卫卖国求荣的行径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钦宗即位后,已经退休的蔡京被太学生陈东奏为奸臣。钦宗听信了,把他贬到儋州,后因病于靖康元年(1126年)7月21日死在潭州(今长沙),与其祖父、父亲三世同忌日。其门人吕川卞“醵钱以葬”,并为蔡京作了墓志,写下了“天宝之末,姚、宋何罪”。天宝是唐玄宗的盛世年号,姚崇和宋璟是天宝年间的贤相。吕川卞认为,天宝末年,安禄山叛乱不能归罪于姚、宋二人;蔡京为相时天下太平,蔡京被称为“太平宰相”,而今金兵入侵造成国难,其罪不能归于蔡京。35年后,即绍兴31年(1161年)10月28日,蔡京与岳飞一纸得到宋高宗的平反昭雪,恢复宰相待遇。又七年之后,即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安葬在故乡仙游。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蔡京死后42年迁葬,皮肉消化已尽,独心胸上隐起一“佛”,高有两分多,就像用刀子镌成的,这同如来佛胸上的“佛”字一样。人说蔡京大奸误国,那怎么会有此样?

      照理说,宋高宗已给蔡京平反了,蔡京又恢复宰相待遇了,那就已不是奸臣了。然而,一部《宋史》,一部《水浒传》,却让蔡京800多年来脱不掉奸臣的帽子。尽管很多人都知道《水浒传》是文学作品,其人物大都是虚构的,然而《水浒传》为蔡京多生了一个儿子蔡九知府和女婿梁中书,人们还是坚信不移,却不认为这是虚构的。但不管怎么说,修墓与忠臣还是奸臣是两码事。是奸臣不会因为修了墓就变成了忠臣,是忠臣也不会因为修了墓就变成奸臣。我觉得修复蔡京的墓,大可不必炒作。修墓只是后人对前人寄托的一种哀思,因此不妨给蔡京一点宽容。修复蔡京墓地,也是有法可依的。既然是文物保护单位,就按文物保护划定的范围执行,政府不存在批地的问题,原先当地群众占用蔡京墓地栽树种果的,还地于蔡京不就完了。至于投资900多万,批地30亩,打造成旅游景区,我也不敢苟同。如果政府有资金,用纳税人的钱扶持一下文物保护单位何尝不可?这也不是违法行为。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