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军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
□林劲松
莆田文献名邦是怎样形成的?我曾经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成果,认为是父母官和本地人共同努力,长期奋斗的硕果。于是就投稿,先是由《湄洲日报》的“书香”摘要,分三期发表,后来由《莆田侨乡时报》的“文献名邦”全文连载。前不久,因为需要,到网上查询,才知道《莆田文化网》于2012、6、12把两文放在一起,转载了,读者次数达76484。这不是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莆田虽然是弹丸之地,但却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谁都想看这方面文章。我们的家乡就是这样伟大。而且研究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认识,爱我中华,爱我莆田,水到渠成!所以,为了加深认识,本文以兴化军教育发展为例来说明。
首先,之所以说兴化军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是因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是全方位的。庆历新政有十大政,精贡举是其中之一。还有抑侥悻、厚农桑等。十大政要求宋仁宗重视这些方面的政治思想教育,错了还要及时纠正,少了一样都不行。所以,庆历新政以后,兴化军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这是兴化军父母官积极宣传、认真贯彻执行庆历新政的硕果。
庆历新政以后,兴化军三县学校教育有了显著发展。据《重刊兴化府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开科取士始,至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82 年间,兴化军中进士93 人,其中莆田县63 人,仙游县24 人,兴化县6 人。而从庆历六年(1046 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仅仅24 年间,中进士就达94 人,其中莆田县67 人,仙游县23 人,兴化县4 人。以后,则越来越兴旺,状元多,进士多,当宰相多,进中央政府部门的更多。
但是,学校教育发展却离开不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等。要是莆田那时是个“地瘦栽松柏”的贫困县,平民百姓经常上县城抢粮食,社会治安混乱,那么,郡学和县学的老师和学生还会有心上课吗?所以,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要完成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对本郡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理。这好像教育发展有十个指头,学校仅仅是其中一个指头。
而且出了优秀人才,对国家和人民是一个贡献,但是对于家庭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经济负担。这是经济落后地区学校往往缺乏生源,导致教育落后的原因。莆田自从置县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居全国先进行列,就因为这里有经济力,民风也好。例如九牧林,林披九个儿子都成为刺史级的官,容易吗?莆田置县后,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仙游县最终应运而生,一个县变成了两个县。到了宋初,妈祖成为了海上女神,说明莆田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地带。从此,你耕田我耕海,成为了莆田新气象。这说明学校教育要上去,经济是基础。莆田文献名邦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兴化军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符合孔子思想。《论语》的《里仁》篇说:“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精通尧舜禹之道,士农工商民精通生财之道,二者各司其职,缺一不可。要付诸实践,那就要进行方方面面教育,郡学、县学侧重培养精通尧舜禹之道人才,其他学校和部门则培养精通生财之道者,通过拜师学艺,言传身教,去实现。募役法实行后,有一技之长者吃香了,许多人自然而然会送孩子去学艺。
兴化军学校教育发展重要标志是君子多,他们精通尧舜禹之道,蔡襄、蔡京、龚茂良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历史记载说,蔡襄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1036 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由
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你说蔡襄当年胆子大不大,劲头足不足?他简直是吃了豹子胆!宋仁宗赏罚不明,东京廷议时许多人都不敢说,他却在西京写诗批评宋仁宗,还引起了许多人共鸣,把他的诗抄下来,广为传播。
后来,甚至于连出版家也劲头十足,为之刻版、印刷,大量发行,还传到了外国。万万没想到,宋仁宗却有他的绝招,1043 年把蔡襄和范仲淹、欧阳修等都请到朝中来办事,庆历新政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
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五月出任宰相。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榜样,从此,许多宋人,特别是学校学生以蔡京为榜样,走的是勤奋好学,忠君爱民之路--这是宋徽宗领导艺术的一个具体表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蔡京是熙宁三年(1070)进士,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捍卫者和得力干将,有三十二年久经考验的战斗岁月。请他出来任相,就是要给全国官民一个学习的好榜样,让崇宁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宋徽宗拥有大手笔,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有趣的是,宋徽宗办理国事,特别认真,而且有魄力,敢于拍板,变化十分显著,例如,三大恤民政策就是这样。
据《宋史》卷一百七十八,志第一百三十一记载,在宋徽宗做皇帝以前,恤民政策在京城已经出现。“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
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熙宁二年(1069),京师雪寒,诏:“老幼贫疾无依丐者,听于四福田院额外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
又说,“崇宁初,蔡京当国,(在全国各地)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
三年(1104)又置漏泽园。“初,神宗诏曰:‘开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贫不能葬,令畿县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厝,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与师
号,更使领事三年,愿复领者听之。’”至是,蔡京推广为园,置籍,瘗人并深三尺,毋令暴露,监司巡历检察。安济坊亦募僧人主持,负责给人医病。规定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
实行物质奖励。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瘗人,岁终考其数为殿最。
而且,福利面广,诸城、砦、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依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依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贫孤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襴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遗弃小儿,顾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
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是宋徽宗三大恤民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三大恤民政策出台说明,蔡京精通历史,注意学习和研究历史经验,做到古为今用。由于措施得当,制度严明,易于操作,所以,不会流于形式。从中可以看出,蔡京辅国所以业绩大,是因为他是一个经过32 年考验的政治家。1070 年,蔡京得中进士;1102年,出任宰相,这是历史的选择。他刚刚上任,就把三大恤民政策这一灿烂的政治思想之花贡献出来,让丰硕的经济之果在神州大地到处盛开。和前人相比,他们也知道这是爱民工程,但是却怕花钱,宋徽宗则是有魄力 ,不怕花钱,爱民工程先上去。效果呢?这次变法进行了四年,效果尚好,《宋史》称之为“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有富国强兵之气息。
龚茂良,绍兴八年(1138)进士,宋朝后期王安石式政治家。《宋史》说:“张浚视师江淮,茂良言:‘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本于能断;靖康之祸,在于致疑。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除监察御史。”(《龚茂良传》)在历史发展紧要关头,龚茂良挺身而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救了宋朝。从此,龚茂良受到宋孝宗的厚爱,官至宰相,后来因为“五年不说恢复”即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被罢官,贬至英州,“父子卒于贬所”。冤案平反后,“上曰:‘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为此,《宋史》的《龚茂良传》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凡此种种说明,兴化军学、县学培养和造就了许多精通尧舜禹之道的君子,是兴化军教育先进一个表现。
二是经济发展走在全路前面,兴建了许多陂坝,决心大,行动快。
熙宁兴商,兴化商人挺身而出,走遍天下,把全国各地商人都请来了。他们凭借莆田得天独厚的地里条件,艰苦创业,营造了熙宁桥、元丰桥一带商业繁荣新局面。这又是起步早的一个例子。马克思称赞商人是革命者。兴化军的变化,说明了这一点。没有兴化商人冲锋陷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哪有兴化军经济发展新局面?在东京,宋神宗施行市易法。但是,天高皇帝远,在莆田城,却一时涌现了那么多兴化商人,还出现了令人振奋的经济繁荣景象,那
真是一个奇迹。这叫做觉悟有先后。他们的前身大多是农民。宋神宗一声令下,他们就放下锄头,挑起担子,组成了兴化商人的队伍,奔赴商业前线,为家乡和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济上去了,又推动教育发展,商业、航海、矿冶等业,都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看人家出外打工,赚钱多,许多人也要劝自己的子弟从小读书。长大后,要是考不上县学、军学,那就出去经商,或者打工。水涨船高。莆田民间学校多,生源丰富,军、县两级学校招生名额十分有限,结果,油面捞一下,剩下的都去从事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宋代莆田经济与教育并驾齐飞的新篇章。经济发展,人才素质是关键。许多高材生加入了农工商队伍,兴化三县经济自然而然不断发展。
三是文学艺术,戏剧,绘画等,一句话,平民百姓精通生财之道。各种各样优秀人才粉墨登场。只要能养家糊口,他们就肯花时间学。
四是出现了许多雷锋式人物,林国钧、李富是他们杰出代表。建桥修路,捐资办学、兴修水利等,应有尽有,称得上是宋代先富帮后富,建设美丽家乡的一个典型。这是宋朝中期改革(1030-1125)最为宝贵的教育成果。
凡此种种说明,兴化军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学校教育仅仅是其中之一;莆田文献名邦来之不易,是父母官和本地人共同努力,长期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