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女神信仰历史文化
自宋以来中国民间信仰活动中,闽台女神之多及影响之大都冠于全国,妈祖、陈靖姑等深受人们敬仰,信众广泛,成为沟通不同社会群体、增进社会认同重要因素。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蕴含着深刻思想道德、伦理信仰等内涵。
首先从其内在品性来说,诸女神均以充满普度众生的博爱情怀著称,体现的神性——慈祥亲切、无私利人,正是母爱集中体现;而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善心教化相结合,极易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是内在道德美。其次从其外在表象来看,虽然模样不同,但都慈祥雍容,富有女性柔美气质,给信众以亲和感;而与人类伟大母爱相结合,充分体现女神博爱精神,增加感召力,使贫穷卑微者不感到自卑,罪恶之人也不担心被抛弃。民间传说中,陈靖姑法力无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妈祖身披吉祥红衣,在茫茫大海上飘行,救渔民于危难,世代护佑百姓。诸女神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无疑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因而千百年香火不断。
闽台女神信仰在全国民间信仰中极具特色,而信仰如此普遍并非偶然,有其特定缘由和现实生活基础。她们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不是空洞说教,而有实际行为,无论是祖庙“请香”、“接火”,还是家庭祈祷禳邪,大到公众性的祈雨、排难,小到生育护童,都与社会群体生活息息相关,是两岸民众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闽台两地历史渊源深远密切,据史载,闽人从宋元开始移民台湾,明清时大量迁徙,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群体。在2300万台湾人口中,80%来自祖国大陆,其中闽人又占85%,可见闽台女神信仰同文同源。
从历史上看,当大众文化一旦有了影响力,统治阶层就会干预,或提倡促其发展,民间女神信仰亦然。当闽台女神信仰代代相传,影响越来越大,统治阶层出于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必然会利用给予某种封谥,并大规模兴修庙宇和举行朝拜祭祀,希望发挥社会凝聚功能,安定人心。无论是妈祖,还是陈靖姑等信仰都经过民间自发到官方钦赐演变过程。
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返朝,奏称在海上遭遇风浪时得到妈祖保佑,徽宗遂下诏特赐圣墩庙号为“顺济”。南宋时,偏安临安(今杭州)的朝廷想借妈祖神力发挥水上优势,固守江南护国安邦,于是开始屡屡晋封妈祖,以致她逐渐取代其他海神成为各地航海者普遍崇拜偶像,尽管元朝统治者崇信佛教,很少给民间诸神封号,然而元世祖忽必烈还是授予妈祖“护国明著天妃”封号。明永乐七年(1409年),朝廷赐予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善济天妃”。此后,凭借郑和下西洋,以及中后期闽人向海外移民高潮形成等契机,妈祖信仰除了向台湾等地传播外,亦向东南亚发展。清初,施琅进军台湾,奏言得到妈祖庇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妈祖封号达到最高层次。此外,清廷还下令把祭祀天后定为朝廷和地方官府典礼,从而将妈祖信仰推向最高潮。
闽台女神信仰中一向有“海上妈祖,陆上陈靖姑”说法。陈靖姑是妇幼保护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陈太后、临水奶、娘奶、注生娘娘、三奶夫人等。传说她能“扶胎救产,保赤佑童”,对民众影响深远。南宋朝廷封她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匾额“顺懿”。陈靖姑由普通民间女神一跃而为钦定神明,大大推动陈靖姑信仰传播。清雍正七年(1729年),又封为“天仙圣母”。相传道光帝后难产,曾祈求临水夫人相助,果然灵验。道光帝遂连呼“临水夫人真乃朕的再生父母”,陈靖姑因此被称为“太后”。咸丰年间,又加封为“顺天圣母”,几近妈祖。
闽台风土造就妈祖、陈靖姑等众多女神。她们慈爱善良,千百年来救苦度厄,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精神支柱,从此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可谓渊源流长。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泉州清源山下,以展现闽台渊源深厚的“五缘”为主题。图为馆内大厅展出的巨幅玉石《妈祖圣迹》屏风。□ 昕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