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妈祖文化史迹郑和碑

    妈祖文化史迹郑和碑

      郑和七下西洋与妈祖文化渊源极深,长乐市至今仍保存着著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等人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驻泊长乐太平港等候季风开洋,便重修南山天妃行宫,镌嵌此碑于殿中。

      《天妃灵应之记》碑历岁久深,曾因殿毁宫圮没于荒土。民国十九年(1930年),当地农民在南山旧址发现,长乐县知事吴鼎芬遂将此碑运回县署,置于思善斋侧,曾一度捶拓。吴离任后因无人过问,此碑再次荒置多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王伯秋于蔓草中寻得该碑,拓本分赠国内各大图书馆和著名学者。嗣经国立编译馆编辑郑鹤声、福建省立图书馆长萨兆寅先后撰文考证,刊登于《大公报》,始引起国内外学者注意。王拟建碑亭加以保护,并撰碑亭记一篇,后离任未能实现。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此碑遭破坏,特转运南平保存。1948年春,经县参议员李永选提请省教育厅准由长乐县运回,交县民众教育馆保存,后移置吴航小学(今长乐师范附小)。

      1961年,此碑列为省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移立该校孔庙前化龙池边,并建玲珑雅致碑亭保护。1985年6月,移置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保存。

      “郑和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7米,碑文楷书,共31行1177字。碑额正中镌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字框上端及两侧阴镌线刻如意云气纹;顶端正中涌出一轮圆月;正文四周镌刻缠枝蕃莲花纹。

      此碑为中外交通史重要碑刻,又因明代中令关于郑和下西洋第一手档案资料多被后来“海禁派”销毁,后人了解其详细过程困难。而如《天妃灵应之记》碑这样详细且是郑和撰记的石刻实物,为国内仅存,更显珍贵。其碑文可订证和补充史书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是我们祖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见证。

      碑文依其内容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巨浪如山,……而我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从中不难看出郑和率船队不畏艰险乘风破浪远航历程,并褒扬天妃神灵以及郑和等修建长乐南山宫殿群过程。后一部分,详细记载郑和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时间、地点、人员,以及在到达的国家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等情况。□ 留   晖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