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与碧霞元君的混淆
□潘志宏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相传为泰山东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作为道教在北方的重要女神,主要职责是“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而来自莆田的妈祖在沿海地区影响力同样很大。妈祖被附会为碧霞元君,与妈祖信仰向北方扩展的历史进程相关,在北方,妈祖经常被民众称为碧霞元君。二位女神的地位相当,民间流传着“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虽然一个是山神,一个是海神,但是因为妈祖与碧霞元君外在和内在的诸多相似而被混淆。例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德州旧无天妃庙,庙初立,无文字纪岁月,天顺庚辰、成化辛丑两新之。吾境内多泰山元君祠,谒天妃庙者恒以元君视之,盖以庚辰之碣,其言无征;辛丑之碑记者,太略故也。”此时德州初立天妃庙,而山东境内碧霞元君盛行,于是天妃庙的信众都将妈祖视为碧霞元君,这说明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二女神混淆的现象。而目前查阅到最早出现官方褒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记载来自于清代汪楫的《使琉球杂录》神异篇,相关部分如下:
康熙二十年九月十四日黎明,梦与同官臣乔莱登一山,入小庙,仰视悬幡,见幡末为“碧霞元君”四字,疑为泰山之神,爰下拜。有女官搴帷出,延入后宫。宫甚隘,神趺坐坑上,衣饰如妃后,命臣坐。辞不敢。神曰:“公操爵人之柄,坐宜也。”……后行经杭州,登吴山,致祭越国公祖庙,庙之左有天妃宫,天妃为海道正神,臣方疏请谕祭,因肃谒。见殿额为前使臣夏子阳所立,而悬幡累累,皆大书‘碧霞元君’。惊呼道士问之,曰:“天妃也,胡为元君载?”对曰:“然,不独泰山有是称也,天妃封号亦如之。”问其详,不能对。越日,过孩儿巷天妃宫,无意中得《天妃经》一函于案上,其后详书历朝封号,则“碧霞元君”者,崇祯十三年加封天妃之号也。神之灵显如是。……明太祖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成祖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庄烈帝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已又加“青贤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皇清仍如永乐时封号。历朝遣官进香致祭,不可胜数。盖御灾捍患,允称正神,而圣德所感,允捷于影响云。”
文章介绍汪楫在清康熙二十二年被任命为册封琉球正使之前曾经梦到“碧霞元君”庙,庙内女神可能就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女神所着衣饰如同妃后。后来汪楫在杭州吴山唐越国公祖庙之左的天妃宫,看见悬幡上却书写“碧霞元君”四个大字,询问道士二者之间的关系,道士只知“碧霞元君”不仅是泰山女神之称号,也是“天妃”的封号,问到具体原因,道士也未得其详。第二天,他又经过孩儿巷的天妃宫,无意中得到了一本《天妃经》,经内记载“碧霞元君”为崇祯十三年加封“天妃”的封号。汪楫如梦初醒,原来“碧霞元君”为“天妃”的官方称号,而他梦到的“碧霞元君”即是“天妃”。另外,嘉庆五年册封琉球副使李鼎元所著的《使琉球记》也受到汪楫的影响,他说“决意登岱恭谒碧霞元君祠,以天后明末时曾封‘碧霞元君’故。”对于妈祖在明末时是否曾被崇祯封“碧霞元君”目前缺乏足够的史料证明,但是李鼎元所说的明末受封一说明显延续了汪楫的说法。
汪楫在孩儿巷天妃宫所看到的《天妃经》早已消失匿迹,然而对于此经的来源,学者大多持怀疑态度。当代学者郑丽航认为该《天妃经》仅仅是“道士主持的天妃宫中道教私印的一本小册子”,汪楫在缺少其他充足证据的情况下就确定妈祖的“崇祯之封”是不够严谨的。当代学者周郢说:“此经今已失传,推测应出于清初道士之笔。明清时民间经卷往往虚称灵应、杜撰封典,故而此说的真实性实堪置疑。”而当代学者孙晓天提出了反对意见:“如前节所述,在所谓崇祯封号出现之前,已经存在泰山女神被称为‘天妃’的史实,所以这种现象并不是道士伪造崇祯封号所致。……既然‘正史缺失’和‘道士伪造’两说难以自圆,那么崇祯封号的真伪只能继续存疑。”笔者也同意这种看法,在缺乏充足证据的情况下,对这部《天妃经》中所讲的“崇祯之封”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继续阙疑是最好的办法。
但实际情况是,汪楫的官职为翰林院检讨、朝廷册封琉球正使,他在安全归国后向康熙皇帝奏请谕祭海神天妃。康熙同意并敕撰《谕祭海神文(祈、报各一篇)》,成为清代册封使行祈、报二祭的开端。通过汪楫的努力使妈祖得到康熙帝下旨谕祭,从而受到朝廷至地方的一致崇敬,应当认为汪楫对妈祖信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之后,因为汪楫的官员身份和地位,以及《使琉球杂录》中记载的“崇祯之封”,使妈祖与碧霞元君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清人毛奇龄也分辨不清妈祖与碧霞元君的关系,他在《重修德胜坝天妃宫碑记》中说:“若夫神名天妃,旧传秦时李丞相斯于登封之顷,出玉女于岱山之巅,至今祀之,所称神州老姆是也。特以地祇主阴故妃之,而以所司河海为职土之雄。逮宋元祐中,俗称莆田女子,契玄典而为水神,此则后人所附会者。”毛奇龄说的岱山神州老姆指的就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毛氏以为“天妃”就是碧霞元君,并且以“地祇主阴故妃之”的阴阳理论强加于天妃名号。在他眼里,“天妃”后来成为水神,以及“天妃”原型是莆田女子的说法,反倒成了后人的附会。而“天妃”的“真身”竟然成了碧霞元君的原型神州老姆,可见后世已经彻底混淆“天妃”称号的来源和二女神的原型了。
不仅如此,身为一国之君的康熙皇帝同样难以理清妈祖与碧霞元君错综复杂的联系,康熙御制的《重修西顶广仁宫碑文》云:
京城西直门外有西顶,旧建碧霞元君宫,地近西山之麓,今西苑之西南所谓万泉庄者,固郊畿一胜境也。元君初号天妃,宋宣和间始著灵异,厥后御灾捍患,奇迹屡彰。下迄元明,代加封号,成弘而后,祠观尤盛,郛郭之间,五顶环列,西顶其一也。
碑记所说的西顶广仁宫是北京城供奉道教碧霞元君的庙宇,又称“娘娘庙”。北京历史上曾有“五顶”娘娘庙,分别是环绕在北京城外的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西顶广仁宫位于京城西直门外,现属海淀区四季青乡蓝靛厂,主祀碧霞元君。对于碧霞元君的来历,康熙在碑记中说“元君初号天妃”,而“天妃”自元代起就是海神妈祖的封号,而且他所列举的“宋宣和间始著灵异,厥后御灾捍患,奇迹屡彰”等历史分明告诉读者此“天妃”就是妈祖。毫无疑问,康熙对二神的混淆代表着当时从最高政治阶层到民间对二神关系的普遍认识。其后果是,属于道教的碧霞元君将妈祖的属性从佛教进一步拉向道教,同时也丰富了妈祖的身份传说和妈祖文化中的道教思想。
妈祖与碧霞元君能够相混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外在与内在的高度相似。同为女神的妈祖与碧霞元君在外在形象上就具有先天的相似性,例如妈祖“尝衣朱衣”与碧霞元君“常穿红裙”,二者均为女神形象,妈祖被称为“天上圣母”,碧霞元君也有“泰山圣母”之称。更重要的原因是二神都拥有御灾捍患、护国保民、惩恶扬善、祛病攘灾、送子护婴、驱疫除害等神职,神职产生的根源是二神均具有慈善仁孝的神性。最终的结果就是“道教将泰山碧霞元君与海神天妃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发展”。道教有意于吸纳南方影响力最大的海神妈祖,壮大道教的影响范围和信众,同时也使北方的碧霞元君与妈祖补充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女神信仰并促进了二神信仰及道教信仰在南北方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