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访鸣峰山
□傅玉燕
月是故乡明。鸣峰山因是故乡赖店的一座山而倍感亲切。时常登临,就像老朋友一样热络。我喜欢她的崇高,翠绿,美丽,更醉心她的宠儿鸣峰寺的传奇和神秘。
上山最惬意的是走旧石板路。浓荫夹道,绿色染衣,花香鸟语,大汗不出,仿佛徜徉在十里仙廊,不知不觉就走出好长的路呢。
到了半山腰,可见一座精致亭子,叫醒眼亭,也叫伏虎亭。传说古时一位县差为征收钱粮无恶不作,凶猛如虎。当鸣峰妙觉祖师道心降临时,七天伏虎成正果,这便有门眉两边的楹联:“七日净戒成正觉,一时清醒证菩提”。这是人们对鸣峰妙觉祖师道行初成,首施告捷的褒奖。
离开醒眼亭,登上天梯似的石板路,尽头悬崖处,坐落一座雅致的妙觉六角亭。这是为了纪念鸣峰妙觉祖师在这里驮虎羽化成仙而立的亭子。亭子周围葱茏茂密,荫蔽着亭子风雨难侵,青春常驻。
走过悬崖林荫路,往右登上台阶,就到了鸣峰寺院。面前有棵千年古榕,粗壮高大,枝繁叶茂,像位慈祥和蔼的巨人日夜迎接着客人。浓荫覆盖下的宽阔广场,人流如潮,好不热闹!这棵古榕是唐御史中丞郑良士,在鸣峰寺院竣工之后,亲手种上的。他认为,鸣峰寺院是船穴,会漏底,种上榕树,能坚基固沙。果然,这棵顶天立地的大榕树像定海神针,鸣峰寺院这艘“船”就稳如磐石,再也没有漏过了。
广场尽头就是船穴鸣峰禅院。禅院的诞生还有一段传奇历史。史载,唐前曾有人在此,坐北朝南,建造寺院,可屡建屡塌。公元901年,唐御史中丞郑良士暨长子尚书太保郑元弼父子两人,依据山顶遗留的一只坐西北朝东南的残船,也就是“船穴”的启示,在此依山傍涧,建造坐西北朝东南的船形鸣峰寺院。此后再也没倒塌。船形建筑的中轴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天井,祖师殿,地藏王殿。首尾两殿略窄,意为船的首尾舱;中间两殿及天井较宽,意为船身;两边走廊和僧舍,意为船的左右舷。走进天井,可见井场上摆放的三宝石,形意为船的驾驶台、指南针和方向盘。天井旁边,还有株高大茂密的桂花树,形意为船的桅杆。这四个物件为镇船之宝。而鸣峰山原名梅山,梅峰,其山龙脉连接泉州、永春千山万谷。当外界打雷时,这里就会有嗡嗡的应响之声,预示未来几日内将会有山雨。后来人们就改叫梅山为鸣峰山,寺院改称为鸣峰寺。所以,郑良士在寺院落成时,亲自题写联语,就是刻在天王殿大门上的那副楹联:“孤舟依道岸,万谷应鸣峰”。
沿着后山林间石阶,向山顶进发,一会儿就登上了老鹰岩仙公洞。这是一处绝美景观。站立洞前岩台,极目远眺,万千景观尽收眼底,谁能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惊叹呢!当你静下心来,细看洞前刻着棋盘的石桌,揣摩洞门两边的楹联“岩磐二仙双对局,石洞一祖独观棋”,已可约略洞悉它的神秘了。千百年来,这个美丽而神奇的神话传说,为寺院增添了无限神秘和魅力,诱引人们探奇不止,攀登不断,带来了无穷的情趣和快乐!
近些年来,民间汇聚凡人微力,积累可观资金,不断优化美化寺院的设施和环境,开凿和硬化了盘山水泥路,开辟了新广场等,不断把鸣峰寺院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