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的《郑樵史迹调查》——郑樵历史调查报告之二
□余文烟
厦门大学的《郑樵史迹调查》——郑樵历史调查报告之一于2019年9月26日在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栏目中发表之后,笔者一直在寻找调查报告之二,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原专职委员、第三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我的堂哥余文唐先生给我建议去厦门大学图书馆或档案馆查找。正当我准备启程去厦门大学之际,我的好友吴国柱先生发来微信说:“他在市图书馆四楼看到藏书号为06033400的1996年1月出版的《莆田市文史资料》,由莆田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第十一集第188页至201页载有《郑樵史迹调查》,第202至213页载有《新发现的郑樵历史调查报告之一、之二》,原文是厦门大学郑樵历史调查组于1963年4月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吴先生很严谨地将该集文史资料的封面及目录内容都拍了一并发给我,我看到后好感动,很惊喜,真的要好好感谢余文唐先生和吴国柱先生!笔者终于将厦门大学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完整地展现给读者了,算是了却一桩心愿。现将《新发现的郑樵历史资料》,即:郑樵历史调查报告之二,全文录制如下:
新发现的郑樵历史资料
——郑樵历史调查报告之二
郑樵历史调查组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到八种莆田郑氏家谱与族谱。这八种郑氏家谱与族谱,分别零星记载了有关郑樵家世、生平、遗迹、遗物的一些资料,可以证实和补充郑樵研究的文献记载。这里,根据我们的调查,简略介绍各种族谱残钞本的内容,略评它们的史料价值,并着重介绍它们提供的关于郑樵编《夹漈宗谱》及其他方面颇有价值的记载。
(一) 现存的郑氏家谱与族谱
郑氏自过江入闽之后,唐代始由郑露、郑庄、郑淑由福州永泰入莆。其后子孙衍繁,自唐至清道光年间,“祀乡贤者二十二人,登科甲者三百二十余人,征辟荐授乡贡封增恩庙仕进者,凡八百人。文章事业,焕乎谱谍,后先辉映,而修订谱系者,亦代有其人,继继绳绳,秩然不紊矣”。但是,经过明季倭寇之乱,郑氏家谱和族谱大都散佚,至今所能获见者,最早为明末隆武年间郑凤超所辑《郑氏大宗系》残本,其余均系清朝雍正以后的残钞本了。
这几部残钞本,已经极不完整。为了便利大家对研究郑樵的需要,这里仍分别介绍如次:
一、 《郑氏大宗系》,明太史陈燕翼、填讳,世孙、凤超编辑是书残存一卷,系仿宋体钞本。版心有木刻蓝色印字,署“天台阁藏板”五字,应系明末清初钞本。莆田郑徽初旧藏。内中缺字脱落甚多,已重为裱褙,卷面题为《掌庵谱略》。按是书多引《掌庵谱略》所云,后人加其名为《掌庵谱略》实误,应以卷首所署《郑氏大宗系》为是书真名。
此残卷一册,首有隆武元年十二月敕命,郑凤超像,继录郑姓大宗一至三十四世。
郑徽初有《郑凤超传》藏稿一纸,附于郑凤超无名杂著钞本内,传云:
公讳凤超,号巨掌,……弱冠即负笔游京师,不得志,乃返家筑天台阁读书,……隆武变亡,公立志不仕清,专心于著作,亲手重修族谱等。
二、 佚名传记一卷
是书近世莆田郑氏族人题为《南湖家谱》(传记)。该卷录上厝、前埭、后埭三房二十代至二十七代传略,版心上署“郑氏族谱”四字,下署“天台阁藏板”五字。是残本疑为郑凤超编《郑氏族谱》列祖传部分之一卷,惜记载郑樵所隶的下溪房部分已经全佚。
三、 《南湖郑氏大宗谱》,文孙、邵勉仲重修,男宾王上喈续,孙时敏香修订,是书残存前序和肇迁总录部分,共二册(钞本)。肇迁总录,列第一房至第十房始祖及郡名。续为过江始祖(庠公)后代在江南的子孙分衍,以及入闽各派的分衍;于莆田支系,分为前埭、后埭、留桥、上塘、枫岭、桃源等支系。各支系的分衍,只书其始祖,各无详细世系。该谱前序有四十篇,叙历代郑氏族谱修篡情况,涉及郑樵的《夹漈宗谱》,颇为重要。其中新序有黄圄堂(之隽)一篇,为清雍正二年岁次甲辰夏五月作,可证此谱之成不会早于清雍正年间。该谱残二册目录:
新序:李厚庵、王念庵、黄圄堂、吴冠山、出乾甫、俞果亭、林槐庭、林学川、廖愧荆、陈彰亭、吴赤峰、□掌天。(共十二篇)
古序:司空图(附陆深跋)、伯良公、夹漈公(即《荥阳家谱前序》)、东老公。(共四篇)
谱序:吴伟业、王凤灵、黄寿生、陈俊卿、柯潜、孔心敬、王思诚、温彦博、梁潜、叶向高、黄起有、林若周、林洛□、林尧峰、林诚、林桢、林麟焻、林尧华、林尧光、林春芳、林人中、林诜孕、林□□(?)、柯烶。(共二十四篇)
肇迁总录(残)
四、 《南湖家谱》(艺文)。残一卷
此残本无书名、无目录、《南湖家谱》系近人所题。是本与佚名传记一卷同题为家谱,实不同版本。因此本版心署“迈德堂”三字,显非郑凤超天台阁《郑氏族谱》旧本。是本辑有元、明、清(至顺治年间止)南湖郑氏族谱序,有关历代郑氏名贤手墨、著作的跋、序等,似亦为清雍正年间钞本。
五、 《南湖郑氏历代墓志》残本一册,清顺治举人、二十八代孙官兰纂修。
是书亦为郑徽初旧藏。卷首有郑官兰著《南湖郑氏历代坟墓考》一文。墓志有:唐代三、宋代二、明代十五、清代三(以下列缺)。
六、 《郑氏家乘》残钞本五卷,裔孙慎徽编定。
是书中三卷有卷数,题《桃源郑氏族谱》卷之五、卷之六、卷之七,版心则署“家乘”二字。卷五为诸祖文集(十三代至二十四代),卷六为诸祖文集(二十四代至近代止),卷七为异姓名公题咏,列祖南山题咏诗。其余二卷卷数不明。其一为列祖传、历朝诰命、名公象赞、名公记;其二为列祖诗集(一代至三十一代),但卷首佚目录数页。
残钞本五卷的编者郑慎徽,系入莆郑氏三十一代孙,清乾隆时代人,但诸祖文集中收至三十四代孙郑子云作于乾隆三十七年的《修仓曹公墓记》。考诸郑惠元《郑氏族谱》刻本,桃源公派下分为蒲坂条下,有云:
三十四世,字子云,修世系。
可证郑鍹(子云)亦修世系,此《郑氏家乘》应为郑鍹增编本,时间不会超出清乾隆三十七年以前。
郑慎徽《答蒲坂族兄世系书》中说:
敝房藏谱,约十余卷,虽名公钜卿之题赠,列祖显晦之丰裁,无不毕录,而世系相乘,释之必精,考之必详。
此文被收入该书卷之六。可以推想,它应为《桃源郑氏族谱》的一部分。全谱“约十余卷”,现存的只是郑慎徽所说的“名公钜卿之题赠,列祖显晦之丰裁”的这一部分(又题作《郑氏家乘》),而“世系相承”的那部分,全部散佚了。
《郑氏家乘》残钞本五卷,现为郑梓明所藏。
七、 《郑氏族谱》道光刻本十四卷,南湖三十一世孙郑惠元编是谱系综合了清朝道光年间所存的全部南湖郑氏谱系,并加整理、考订者,对郑氏世系分衍作有详细的记载,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南湖郑氏族谱。卷首有郑樵的《荥阳家谱前序》,互见于《南湖郑氏大宗谱》,是郑樵的一篇重要遗文。此外,卷一“诰命”、卷二“乡贤科第仕进”、卷三“图象”、卷四“受姓浔阳”、卷十四“新郑后宋”,有郑樵家世、生平、墓地、后裔的记载,对于研究郑樵,价值较大。
此本系莆田郑阿毜先生旧藏,现藏莆田县志馆。
八、《南湖郑氏族谱》二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重修,南湖修谱办事处编印。
此二册为铅印本,无卷数。上册内容有:南湖古迹、诸祖南山题咏、前贤南山题咏、诸祖文文集。后一项目诸文集,选辑不全。下册内容有:开国受姓至入莆世系(一世至五十六世),郑露、郑庄、郑淑派下入莆各房世系(止于十一世到二十世不等)。
是谱为现代所修,且以郑惠元《郑氏族谱》为蓝本,价值不大。
(二)族谱中有关郑樵的记述
郑氏族谱中保存的有关郑樵的历史资料,主要有:郑樵家世、著作、后人品评、遗迹遗物等方面。
一、 关于郑樵的家世,宋以后的历代史书,都没有记载。《宋史·郑樵传》云:“郑樵,……兴化军莆田人”,这一说法不但根本未涉及郑樵的家世,而且连郑樵的籍贯也搞错了(郑樵是兴化军兴化县人)。至于郑樵的先世,明朝周瑛编的《兴化府志》和周华编的《福建兴化县志》(即《游洋志》)记载较详,亦只涉及郑樵的父亲郑国器。历代史书所疏漏的这部分材料,我们从这次调查中所得的各种郑族氏谱中得到补充。
据族谱所载,郑氏源出于姬周(西周,姬姓),自桓公赐姓,始居咸林(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再传武公,迁至河南新郑(今亦同),陈宋间,子孙以国为姓,至汉,大司农郑当时居荥阳,凡三十九世。晋时候,车骑长史郑庠过江自居丹阳(今江苏江宁境),次子郑昭随父任福(福州)、泉(泉州)二州刺史,因官为居,凡十七世。至唐,太府卿郑露,偕弟中郎将郑庄,别驾郑淑,倡学南湖,为人莆祖。所以,郑樵在《荥阳家谱前序》一文中称:“吾祖实出荥阳(今河南荥泽县境),过江入闽,皆有源流。”郑樵本人就是属于庄公支系的,郑庄算是郑樵这一世系入莆卜居的始祖。明周华《福建兴化县志?大姓志》云:“郑氏古荥阳人,梁陈间,中郎将庄与其兄露、弟淑、倡学南湖山,寻卜字福兴里浔洋。字積,事唐为金紫光禄大夫,孙方迕,仕为殿中丞,上骑都尉,又析居于广业里霞溪,迨宋末,复迁瓢湖。”文中所指的積与方迕,即郑樵的第二、三世祖,传至第十一世是樵父国器,族谱上说他是太学生,会举贡元,捐资修苏洋陂。第十二世即郑樵,十三世是樵子翁归。
郑樵的列祖列宗,均是大小不等的封建官僚。樵会祖子堂,是宋天圣五年(1027年)三礼进士,早在祥府四年(1013年),即补太学生,中漕司举,复中本贯举。樵祖郑宰,熙宁三年庚戍(1070年)进士,浙漕举。樵父国器,太学生,贡元出身,会帮巳田筑下溪苏洋陂,“灌田七百余亩,乡人德之,岁轮陂租六百斤,送瓢湖子姓,收以为报祭”。由此可见,郑樵的家庭,是一般的中小地主。樵自己很晚才得右迪功郎及枢密院编修职。这里我们可以推测,郑樵是依靠一些数量不大的陂租及土地收入,来维持自己的隐居生活和著书立说的开支的。这一经济地位决定他在一定程度上较能接近社会下唇,这表现他常常自称“田家子”,“天地间一穷民”,而且,如他在《通志?昆虫草木略序》中所说的:“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同时,郑樵的家境的日益低下,也成为郑樵著作无力整理出版,公诸于世的一个原因。这里,我们根据郑惠元《郑氏族谱》和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南湖郑氏族谱》世系表,列出郑樵会祖至樵子共代世系,供大家研究参考:
入莆第九世:
子堂:冲(赠朝奉郎太常博士,监杭州酒说)次子,字梁甫,详符四年(1011年)补太学,中漕司举,复中本贯。配方氏,子四:陶卿、虞卿、宰、淡交。
第十世:
宰:堂三子,字辅道,熙宁三年(1070年)庚戍进士。配林氏,子五:宗观、国器、国昌、铨、昭。
第十一世:
国器:宰次子,字宗输,太学生,筑下溪苏洋陂,灌田七百余亩,乡人德之,岁轮陂。
租六百斤,送瓢湖子姓,收以为报祭。配朱氏,子二:樵、槱。
第十二世:
樵:国器长子,字渔仲,号夹漈。隐处草堂,著《通志略》等书,共五百九十余卷,绍兴时布衣上殿,进《通志略》,敕受迪功郎,再上书,授枢密院编修,国史有传载。又偿修宗谱,生甲申年(1104年)三月三十日,卒壬午年(1162年)三月初七日,寿五十九,葬广业里白沙灵源寺,即今天后宫东。配陈氏、游氏,子二:惕(夭);翁归。
第十三世:翁归:樵子,字才忭,行天恩受学职,自著《夹漈家传》书一卷。配赵氏,迁乌石山下书林。子二:梅卿、晋卿。
世系表中,明确地提到了郑樵生卒月日,这对于解决至今在史学界仍悬而未决的郑樵生卒年的争论,是有帮助的。
二、 关于《夹漈宗谱》。郑氏家谱、族谱都会提到郑樵编过一部《夹漈宗谱》。宋乾道五年(1169年),郑东老汇集《入莆宗系》、《入莆宗人》二书时,自称“绩夹漈编修兄所传祖谱”,还说:“夹漈所传,始于郑氏得姓之初,终于入莆七世而止,历经千百年,可以且暮而见”。这个“祖谱”就是唐代的《荥阳家谱》。所以明弘进士、国史院编修陆深在《荥阳郑氏谱序》一文中也说:
是谱者,实本于《唐书》宰相世系表,在宋则夹漈之渔仲,号称大儒,博雅淹贯,颇尝郑焉。
根据材料,郑樵据《荥阳家谱》及有关记载,另外编辑了《夹漈宗谱》。清乾隆年间,编《郑氏家乘》的郑慎微在《答蒲坂族兄世系书》中,谈到历代族谱情况,说:
大约我家古谱,以夹漈、仁儒、俊明、德元及凤超诸公所定位真。
而现存的郑氏家谱、族谱保留有《夹漈宗谱》的痕迹,主要的有清郑慎徽的《郑氏家乘》残五卷中的《康成公传》、《弘公传》两篇,均署名樵公辑,疑系《夹漈宗谱》列祖传部分的旧文。此外,从郑氏家谱中还可以钩出郑樵记述先世的两个片段:
浑公生崇、淡、烈、集、哲、俊、节共七子。崇又生遹, 遹生随,随生略,略生翳,翳生豁、涧、静、悦、楚共五子。豁生谧、温共二子。哗号北祖,简号南祖,恬号中祖。
本族原居福州侯官,露公太府卿,庄公中郎将,淑公别驾,以衣冠遗裔,避难南遁,自侯官由潯溪入永泰,自永泰同徒于莆之南湖山祖坟侧而家之,仍筑书堂,弦诵自稧 ,以训子弟。时人俱号为南湖三先生。因有所惑,舍其居为佛宇。庄公迁居于潯洋山,时人号为潯洋,距南湖几百里,分居稍广,虑后代不知为同宗,故自唱曰:“莆阳无二郑”之语,使后代知有源流也。迄今邦之老稚,竟传此语。浔洋未隶兴化之初,尚名莆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折莆之游洋、百丈二镇,创为兴化县,浔洋特游洋一细名耳。
这两端遗文本身价值不大,但足以证明郑樵在《荥阳家谱前序》中指出的《唐书》记述郑氏世系的谬误,在《夹漈宗谱》中已经作了澄清和订正。此外,《郑氏家乘》列祖诗集部分收郑樵遗诗十首:
题夹漈草堂井记 昭君怨
谷城山松隐居 通判黄子方
送芹齐 灵龟潭
湘妃怨 东山采药
卷七,“列祖南山题咏”收有郑樵诗 题南山书堂
以上各诗,亦见《夹漈遗稿》,可作为校订《夹漈遗稿》的参考。
三、 后人品评、遗迹遗物。主要有三类,因限于篇幅,仅存目录备考。
1、 诗歌:
送夹漈先生赴召(林光朝) 题夹漈草堂(郑侨)
题夹漈草堂 (陈俊卿) 题夹漈草堂(郑寅)
题夹漈草堂 (刘克庄) 瞻拜夹漈公象图(郑凤超)
题夹漈草堂 (林 环) 书通志后 (郑慎徽)
题夹漈瑞云潭 (薛 珩) ——以上《郑氏家乘》列祖诗集部分
观溪西子弟降仙(刘克庄)
题夹漈草堂 (林 俊)
——以上《郑氏家乘》卷之七
2、序、跋、记:
郑夹漈先生通志序(□□□ 路行 重修夹漈先生墓记
总管兼访使、临□人□□□ ?)—— 郑惠元《郑氏族谱》卷三
夹漈公手墨跋(残) 授兴化军布衣郑樵为迪功郎诰词(赵构)
——《南湖家谱》艺文残一卷 ——郑惠元《郑氏族谱》卷一
3、图像:
樵公象
郑樵墓地图
——郑惠元《郑氏族谱》卷三。
二
前有关郑樵著作的书目,我们看到的共有三种:一是顾颉刚先生的《郑樵著述考》,发表在《国学季刊》第一号;二是张须的《通志总序笺》一书中的附录二《郑君著作考》;三是此次在莆田县志馆或见关佛心《戊辰亲录》中的《郑樵书目考正》手稿。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订,郑樵书目达六十八种,最近顾先生来函说明其中《彭门纪乱》非宋郑樵做撰,实系六十七种。张须考出的五十七种,顾颉刚先生《郑樵著述考》均已列入。
此次缩减关佛心《郑樵书目考正》,于顾颉刚先生考出者外,又有:
1、 夹漈书传 6、补正王希明步天歌
2、 乐府谱叙 7、彗星议
3、 氏族图 8、天文横图
4、 姓氏论 9、六书谱
5、 改姓录 10、该典
另外,我们从《莆田县志》、《福建兴化县志》、郑凤超《郑氏大宗系》、郑惠元《郑氏族谱》、《莆阳文辑》等书中,获见以上书目中未见的郑樵著作目录(每篇遗文暂亦以一种计)达七种,附目于下:
1、 二郑六经图辨 5、上殿通志表
2、 二郑诗集 6、跋寿峰丛桂堂记
3、 夹漈宗谱 7、邑大夫丘君生祠记
4、 荥阳家谱前序
这样,我们在调查中得到的郑樵著述书目,比顾先生的考正多出十七种,共为八十四种了。
以上十七种中,《补正王希明步天歌》四十年前尚存莆田藏书家康修其处,今未见。《夹漈宗谱》可从郑氏家谱中辑出一部分,本文第一部分已经作了介绍,后四种全文都可以看到。其他各书,则都全佚了。为供研究参考,拟将罕见的四篇郑樵遗文介绍如下:
(一) 《荥阳家谱前序》
《荥阳家谱前序》,载于《南湖郑氏大宗谱》清雍正年间传抄本及《郑氏族谱》道光八十年刻本,抄本和刻本除了个别地方有所出入以外,余者全同。
《前序》为郑樵早起著作之一,写于绍兴九年(1139年)十二月初十日,时樵年35,也正是他结茅夹漈山,专心攻读,有计划地实现其“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宏愿的头十个年头的时候。
《前序》的写作动机,是在他看到了唐人撰的郑氏《荥阳家谱》以后开始的。他说:
绍兴八年秋,得宣教郎蒙菴揆公出《荥阳家谱》以示,实虫篆之余篇,观其楮墨之灭,与卷佚差互之余,知非近代物也。又其文字有缺避者,皆为唐讳也。复于其篇之后,有吕氏墨迹,详考之,乃知唐四库中文字,系乙部第十二类,所谓《荥阳家谱》一卷,即此书也。……樵从兄履之所藏一二本,多鄙里不经,无足取也。观此谱,派别宗系,疏著婚姻,谶悉备矣。如近代固无此等文字,兼近人亦不能为此书。
因此,他欣然命笔,为之序,此即《荥阳家谱前序》,后此谱失而不传,其序则辑録于后人修的郑氏谱牒之内。
《前序》着重谈了几个有关氏族之学的问题,同时也兼及郑氏世系源出的正误。因此,这一篇文字可以和《通志?氏族略》联系起来研究,从中则会发现郑樵对氏族学的一些看法,是有独到之处的。
首先,郑樵认为氏族之学的盛衰是和取仕制度的改变有密切关系的。即所谓:
氏族之学,唐有路敬淳、柳冲、韦述之徒,相为表里,故此书如许详雅。国朝言氏谱者,未闻其人。由其取人之途,不论家世,故华门圭宝之人,无尺寸功伐,而可以显贵;名公钜卿之裔,或不能纵辑时文以取科第,则俛首叹贫贱与阎阎无差。礼闱之中,衣冠之胄与商贾流辈井呼名而进,古无是也。呜呼!贵胄凌夷,未有甚于此时。唐以前论氏族取人者,以其目熟耳详,父兄之施设教训,其于礼乐政事皆箕裘袭业也,故有司以此铨衡人物,民间以此讲求姻好。国朝患有司之徇私,故禁其名氏,付之于公,但取纸上语耳。由是,氏族之学皆化为时文之学矣,故曰:未闻其人。樵为此学旧矣,见本,盆知重唐人也。
其次,郑樵虽然对谱牒的编纂十分推重,但又斥责谱牒之不可靠,认为修史不可以谱牒为据。他说:
且人之墓志,皆隐恶暴没,人之家谱,皆剔削寒微,附会显著,此何足信?夫家谱者,私记也;史册者,公籍也,奈何取私家无凭之书,以为公家定著之籍乎?
他尤其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氏世系的错误不能容忍:
……乃知《新唐书》原不会校勘,况笔出于众人手,复杂取小说、家谱、墓志之类以为实事,书成又不复经眼,徒浪署姓名,纷纷妄误,取惑后人,可胜道哉。……夫宰相何取人家谱以实典乎?
郑樵根据《荥阳家谱》,断定入闽居莆郑氏源出荥阳而不是光州固始:
吾祖实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源流,孰为光州固始人也哉?今闽人称祖者,皆曰:光州固始。实自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王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審知因其众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之。故闽人言氏族,皆言固始,其实谬濫云。
总之,郑樵在《荥阳家谱前序》一文中,阐述了他的修谱牒、别贵贱的主张,并对于氏族之学的盛衰、圆谱私记之弊端、郑氏族祖之源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为研究郑樵者参考。
(二)《上殿通志表》
《上殿通志表》见于明周华撰的《福建兴化县志》(即《游洋志》),全文近六百字。
关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可以肯定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即郑樵逝世前一年。是年,郑樵把他所修的《通志》,进献给高宗赵构,并“随表以闻”,即附上《上殿通志表》作为报告书,陈述《通志》修撰简单始末,特别是对赵构在修史过程中所给予的勉励,大加颂扬,以表示自己感恩报德的心情。
所以,《上殿通志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通志》成书的新资料。
关于《通志》修撰的缘起,郑樵在《上宰相书》、《寄方礼部书》、《献皇帝书》中有过详细的申述,这里不再赘言了。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郑樵在实现修《通志》计划中,会努力争取统治者的认许和支持,这是因为一则害怕负“擅修国史”之罪;二则若得到统治者支持,可以进中央图书馆搜集资料。而统治者也为了装点门面,并且企图通过支持修《通志》,以取得推崇学术的美名,便在政治上、经济上对郑樵的请求予以帮助。绍兴十八年(1148年)二月丙申,以秦桧儿子秦熹之请授郑樵为右迪功郎,表彰他“敷陈古学”,自成一家;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二月乙巳,因《修史大例》十二篇的进献,高宗亲自召见郑樵,并准“其所著史书,令有司给札缮写报进。”又补郑樵为右迪功郎及礼兵二部架阁。直到《通志》写成后,又授郑樵枢密院编修职。因此,郑樵对赵构他们这一批统治者的“圣德”,在《上殿通志表》中备加颂扬:
……自古帝王之负学术,未有如此之高明,从来草茅而见至尊,未有如此之委曲。一时盛事,四海传闻,所谓宏多,由兹增长。
郑樵这种对统治者“圣德”的颂扬,真所谓无以复加,从这里,可以见出《通志》一书的修撰与一般野史不同,它是御敕批准的。
此外,在《上殿通志表》中,郑樵也指出了《通志》的修纂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即所谓: 顾臣修史之本末,尽出圣训之绪余,观彼《春秋》,默备四时之气,较于班马,似有一日之长。惟兹编摩,岂敢容易,守株待兔,莫辩指从,常山击蛇,耍观首尾,若无自得之学,结成一家之言?
这就是说,樵之修《通志》是把握全局,有的放矢的,所以,《通志》也就成为一家之言的著作了。这话虽有自负之处,但亦有正确一面。《通志》的价值主要确也就在于它与前人不同的编纂方法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会通”思想。
末后,郑樵还指出,《通志》最后草成时间,足足达三载之久,期间樵以年迈之躯,啣命执笔,终于在他离开人世之前,完成上起三皇,下贯隋代,包罗万象的《通志》,为祖国史学增添了一笔珍贵的遗产。茲引其文如下:
重念臣被旨以还,惟恐弗逮,虽蒙笔札之赐,不敢官求,凡滋汗简之劳,莫非手出,深投虚谷,囘隔人烟,三年衡霍之祠,会无公事,万卷灯窗之積,几陨余省,鬓雪垂垂。心灰寸寸,合随朝露以往,敢塑海宗之来,自复载之恩深,谨风雷之命重,遂令吉甫之诵,作于中兴之时,不使相如之书,求于身后之日。
所以,顾颉刚先生说郑樵的《通志》是“急就而成”,所用时间“是在还不足二年”,是不正确的。《通志》成书时间,除去准备、酝酿阶段以外,足足花了三年功夫才草成的。
(三)《邑大夫丘君生祠记》
《邑大夫丘君生祠记》载明周华撰的《福建兴化县志》,《莆阳文辑》卷四亦收此文,题为《邑令尹丘君铎生祠记》,全文五百来字。
这篇文章是郑樵为他的门生丘铎生祠的建立而写的。丘铎,永嘉人,绍兴十年(1140年)知莆田县事,他和郑樵有较为密切的交往,据《福建兴化县志》云:“永嘉丘公铎辞两臣之嘉,愿往从先生学,后转莆田三仕为令,皆为是也。”同书还说,绍兴十年,丘铎仕莆时,会应郑樵之请作永贵桥,颇得民心。另外,又据刘克庄《跋夹漈艾轩贴》所记,郑樵还推荐过丘铎。“夹漈荐丘铎于某人云,尚书之门可以遗郑樵,不可以遗丘铎。”
由此可见,郑樵对于丘铎的才干与政绩是颇为器重与赞扬的,同时,丘铎也十分敬仰郑樵,以致愿辞两臣之荐,而“从先生学”,两人不失为莫逆之交。
《邑大夫丘君生祠记》即是记丘铎仕莆期间政绩的,写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丘铎离任之时。现摘其要如下:
君以绍兴十年冬来做斯邑,一之日竦然,如大虚一声,有目者改视,有耳者改听;二之日肃然,君子泰而小人否,为善者奋,而为恶者改圆;三之日怡然,恺悌之教兴,惠和之风畅,应知古今无不可理之民,无不可化之俗。……南逮漳江之南,被逮瓯粤之北,上下一二千里间,谈及君者,莫不以手加额,士大夫但患所作无成,不得谓天下无公论也。今政行将满矣,民重君之去,于奔走立祠貌者四出,南方之民,立于九鲤之阳,蜀某纪之,其意谓君之闻望名字,必书青史,君之行事,勒在民之心膂,口心承传,无由纪极。惟君之面,老壮幸及知,后来者无由識,作此祠所以識君之眉宇也。
郑樵颂扬丘铎的政绩,是从官为民之父母这一观念出发的,在他看来,只有官有为民之父母之心,便会不绝人望的,如此则“无不可理之民,无不可化之俗”。他是这样举例来阐明自己的看法。
沈诸梁赴楚难,自北门入,一人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若盗贼之矢伤君,是绝民望也。”胄而进。又一人遇之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见君之面,其少安,将旌君以徇于国,若之何掩面以绝民望。”迺免胄。呜呼!百代之下,其或虐政横出,天灾流行,荼毒斯民,相携持而无赴告者,见君之面,庶亦苏焉。其词曰:“山不易高,水不易深,彼美君子,如玉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四) 《跋寿峯丛桂堂记》
《跋寿峯丛桂堂记》是一篇不到四百字的短跋,载明周华撰的《福建兴化县志》。
这一篇短跋是为莆田乡贤方八丈所建的“叢桂堂”而作的。方氏是莆田的望族,郑樵在跋文中称“方氏半莆阳,而大松之系自中奉公以皇祐元年起家,百年之间,擢第者多歴台省、擢郡符、乘使者、车主薄。”方八丈即是这个世代官僚方家的后裔,宣和时即名著卿相。八丈名方晔,据周华《跋寿峯丛桂堂记》方次彭传云,方晔自诰,“做叢桂楼于家,……有诗二百篇曰《荆南叢桂録》,郑夹漈先生为之序”。又《民国福建县志》也称:“(八丈)有诗集曰《荆南叢録》,郑樵为序,称其文高于天下,行高于乡间”。可见方八丈不但以行高的乡贤著称,也以文高的才子闻名,这就是郑樵为之写《跋寿峯丛桂堂记》的原因。
在跋文中,郑樵也着重叙述了八丈的文与行,大概以此为旌表乡贤之意。他说:
八丈者,宣和间乡当国,欲馆文学士,一时人以八丈为首称,是八丈之行,高于天下矣。孙守道祖、丘宰文昭皆贤者也,下车询故老,以礼礼吾八丈,如古诸侯大夫聘丘园之体,是八丈之行,高于乡间矣。去年一子一孙一弟,三人试南官,而两人取名级,使若人之家,而无若人之事,为善者何所恃乎?合八丈取黄庭签所闻于刘原父之语,而为余氏墨庄记,以原父祖不事生业,唯以文字遗后人,及原父三世之身,属题名题记者二十人。八丈承父之彝训,及滋三世,而穷经之效,与原父之事同符。
接着,他又说:命樵为书,不敢不勉,八丈欲作“叢桂堂”,立题命记。伟哉!闾里盛事,积善之家有余庆,观八丈所以庆及今方未艾也。樵辱八丈之知,愿早见堂记立,所当举酒为乐,载笔以书。所以,《跋寿峯叢桂堂记》一文可以作为研究郑樵交游人物参考。
附录一:重修郑夹漈先生墓记
夫登箕山者,怀瓢犊之幽馨;游泗水者, 毚檀之遗荫。霆坚不祀,楚人犹敬公琴;国侨云亡,邢山竞为负土。矧壶山兰水,幽龟良多,林葬蔡阬,名区尤伙。葺欧阳之灰圹,徒 嚣争;悼东宋之梅花,竞伤锄削。阐幽者义掳怀旧,守土者责在晞贤,此顾邵下车,所以祀徐儒之墓;而晦庵领郡,所以访刘涣之瑩也。郑夹漈先生墓,旧在莆田之广业里,傍灵源之古刹,互白沙之通衢,陈僕射为筑其阡,钟离守为表其隧。过仲舒之陇,咸下马以明恭;敬诸葛之邱,禁采樵而志墓。霾清骨于烟霞,静盤陀之羊虎。钦茲馨烈,式彼佳城,由来久矣。乃风雨沐,物换星移,狐兔摧残,云仍苓臷。野花零落,空惜中郎;铜雀荒凉,徒憐词客。青栎袅袅,烟莎吊杨朴之坟;荞麦茫茫,牧笛上长沙之垄。是则红萧岺下,已迷乌氏之牌;何忙绿野堂前,欲作屠儿之墓。爱有雕杆之子,椿昧之氓,惑志牛眠,骋怀蚕食,工菱媞之术,肆脉蜴之词,以而翁以故鬼为新鬼。侈如实氏,夺沁水以济贫;虐比乐流, 涡山而作祟。济阴冉堌,致疑于魏之稂侯;汲县比干,巧指为汉之廷尉。此在道路,犹为尽然心伤;况其子孙,能勿潜焉涕出。于是鼠牙歌什,贯索占星,非类原为弗歆,他族未容实逼。田争既久,焉能不质厥成;墓厉是巡,早已学断斯狱。虽宋家旧宅,異代为庾信之居,实何点东园;其中有卞公之墓。苍松郁郁,愷容樵以作薪;黄鸟关关,讵可不知谁主。墩蜀谢公,潭归徐氏,物各有主,谁曰不然?况擎来古丽,搜得旧,点点依稀,苔藓剥蚀。碑标季子,难淆吴札之瑩;铭识安丰,莫紊王戎之蒙。蔡正甫之辨刘建,赖有题和;何承天之别甄邯,实因威斗。是尤可因员石而定嘉,得贞珉而知 者矣。于戏,瑞云清澈,石所苍凉,鸲鹆砚奇,葡萄镜古。霞蒸废井,县日月于双门;海涌奇书,齐杜马于千载;薸湖阴雨,樵人望以疑仙;芗寺晴朗,童子出而散帙。桐风飒飒,马鬃萧萧,一坏偕漈水同清,三尺与草堂俱古。怀系梓者,当何如恭敬也?膺民社者,当何如护惜也?爱书石碣,用代柳藩。志先生之植品种禫,积学侵淫,是则缃秩所详,无容乐石为赘云。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古士,知兴化府事大兴徐銮撰。赐进士出身,署莆田县事题补寿宁县知县青浦陆我嵩书。
附录二:重修郑夹漈先生封瑩碑亭记
余司铎兴郡,受邑侯王爱国名廷公聘,主擢英书院讲席,乡先生时相过从,同年郑孝廉光斗,及其弟同学光垣尤亲密。一日,偕其族人明经?芳,司训绶书来谒,谈论及夹漈先生祠宇草堂,尝躬谒焉,惟兆域未能实其地,郑公瞿然曰:“为人孙子,不能光大先业,苏其坟墓,坵墟侵于豪暴,此等之罪大矣!”夹漈墓原在越王台,嗣丞相陈公正献迁白沙灵源寺东,然今天后宫左。知军钟离公建碑亭于墓左白沙街,历数传,吴姓胄附之,陈姓移占之,族人屡闻于有司,阅三十年定 。盖尝扶断碣残碑,不胜怅然,客岁及白之太守俞公而饬勘矣。后爱园过余馆,为详述斯语,爱园怅然曰:“为学而不敬先贤,不得与于名教也;为吏而不体先贤之子孙,是以不孝令也。吾则学断斯狱矣。”乃检案牍:乾隆五十一年有贡生郑东注,广生俊伟,生员奋物蒲等呈控;嘉庆生绶诏、生员鹏奋、尚德、光藜、绶韦、登科、绶训、监生授擢再控,案俱未结。隧勘其地,出示押迁,集两造而堂训之,听者轮服,吴、陈两姓,各俱结迁还矣。狱成,建碑亭于旧址,并修其坟而封树焉。墓果宋制,与越王台旧坟无異,且得古 二,一镐“迁修”二字,一镐“夹漈之墓”四字,盖当年被灭而未尽者。乡人传闻而观之,咸 邑侯之公而明,郑姓之狱非诬其祖也。于戏,先生为一代名贤,十闽硕彦,以数百年来邱墓名器虽被占灭,而灵爽式凭,旧物不失,岂非鬼神呵护于其间也?墓凡三圹,中夹漈先生,左陈宜人,右游宜人,坐丁向 兼未丑。碑亭坐酉向 兼辛乙。以五月兴工,十月告成。董其事者 芳、尚德、光垣,是 也,仙邑生员郑廷锡、一香、高捷、邦辉,监生其涧、瑞枪,童声杏同、时,兴府永福举人郑汝霖、宗山二公,与有力焉。郑族谨致谢于邑侯王公,井请纪题末,王公命余胪其略,镐于石,以志孝恩不匮云。时嘉庆二十二年岁舍丁丑十有一月二十七日立。
赐进士出身、特授兴化府儒学教授、原任河南汝州伊阳县知县、后学林朝垣拜撰。南湖三十二世孙光垣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