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兴化府城隍庙存古石刻

    兴化府城隍庙存古石刻

      □吴国柱

    1.jpg

      兴化知府钱顺德撰《重修兴化城隍庙记》

    2.jpg3.jpg

      兴化府城隍庙拜亭前中门石柱题名石刻

    4.jpg5.jpg

      兴化府城隍庙拜亭后中门石柱题名石刻

    6.jpg7.jpg

      兴化府城隍庙大殿石柱题名石刻

    8.jpg

      兴化府城隍庙拜亭东侧通道石柱题名石刻

    9.jpg

      明代莆人林俊书丹《二忠祠记》

      兴化府城隍庙位于莆田市区梅园路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原莆田县医院)旁,坐北朝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省保持明代古建筑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

      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兴化府城隍庙,由知府盖天麟将原子城内西北角的军城城隍庙迁建于现址。弘治二年(1489)拓建。后代屡有增修,现存大殿保持明代营造手法,极为典型,为研究莆田明代中期建筑史的实物资料。现存石刻有明知府钱顺德《重修兴化城隍庙记》,拜亭石柱上明万历、天启、崇祯时重修城隍庙的石刻题记,大殿石柱上崇祯四年重修的石刻题记;以及原立二忠祠的二通明代碑刻《二忠祠记》《重修二忠祠碑》,今移存城隍庙。现综录之,以存史料。

      一、万历十四年七月兴化府知府钱顺德撰《重修兴化城隍庙记》碣

      碣高61.5厘米,宽46厘米。楷书。嵌立于城隍庙大殿后墙上。此碣文录下:

      重修兴化城隍庙记

      郡县之地,提封百里,古侯国也。有民人政事,则社稷之寄存焉。水旱丰歉,民食攸关。祈报之事烦,则祭祀之典重。我国家以农立国,太祖高皇帝□受□怀柔百神,命天下郡国遍祀城隍之神,以复古社稷遗意,典至重也。洪武三年(1370),前守盖公(盖天麟)奉命择地北城,创建斯庙,规模粗具,初仅设坛而祭耳。宏(弘)治二年(1489)始建正殿及两庑大门,塑神像衣冠而坐,复考古礼,题栗主曰:“先农后稷之神,凡地方水旱灾祲,有司皆虔祷于是,灵爽式凭,有自来矣。”

      今岁(1586)余奉命来守是邦,下车之始,有事谒庙,见殿宇倾圮,虑祀事有阙,而神不飨也。命道士葺而新之,勤其洁治,时修香火,罔或失坠,今而后神人以和,疾厉不生,嘉祥洊至,以答国家无疆之休,讵非重民事者之先务欤,是役也。縻金钱九十二缗,悉余捐俸以助,不敢烦邦人。谨缀始末,以谂来者。

      知兴化府事、武林钱顺德撰

      万历十四年(1586)岁次丙戌七月谷旦泐石

      按:钱顺德,武林人。万历十四年(1586)由进士任兴化府知府。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之七职官志·文职官·明兴化府知府载“钱顺德,常熟人。由进士万历十二年(1584)知”,有误。

      二、城隍庙拜亭石柱上明代重修题记

      (一)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住持杨大琯、郭稷募修大门、竖屏墙、石砌甬道、庙埕诸处。

      拜亭前中门右柱,高232厘米,宽22厘米。楷书。

      (二)天启甲子年(天启四年,1624),住持杨大琯、郭稷募修正殿、建后殿并仪门、立石柱栏杆、濬众井。

      拜亭前中门左柱,高232厘米,宽22厘米。楷书。

      (三)住持杨大琯、郭稷等募建

      拜亭后中门左柱,高232厘米,宽23厘米。楷书。

      (四)天启甲子岁孟春吉旦立

      拜亭后中门右柱,高232厘米,宽23厘米。楷书。

      (五)崇祯乙亥岁(崇祯八年,1635)孟秋(七月)吉旦

      拜亭东侧通道左石柱,高203.5厘米,宽20.5厘米。楷书。

      (六)住持杨大琯、郭稷募建

      拜亭东侧通道右石柱,高203.5厘米,宽21厘米。楷书。

      三、城隍庙大殿石柱上明代重修题记

      (一)道士杨大琯、黄镇、陈贞元、郭稷、郑璇仝募建

      大殿中门左柱,宽29.5厘米,高262.5厘米。楷书。

      (二)崇祯四年(1631)岁次辛未季秋吉旦

      大殿中门右柱,宽29.5厘米,高262.5厘米。楷书。

      四、移存立城隍庙的原二忠祠明代二通碑刻

      (一)正德七年(1517)十月邑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俊书丹《二忠祠记》

      二忠祠记

      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奉勅提督学政、慈溪姚镆撰文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凤山林俊书丹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梅峰陈茂烈篆额

      莆阳在前宋时有伏节死义之臣二人,曰参知政事、知兴化军陈公文龙,制授通判、摄兴化军陈公瓒。皆出丞相正献公后,而瓒为叔,文龙为侄。元人之难,文龙首以不屈死,瓒继之。文龙死,谥“忠肃”,赠太师,庙号“昭忠”;瓒死,谥“忠武”,赠兵部侍郎。事载信史,传诵人口不衰,而祀事迄未及,阙典也。

      属者公乡人,南京大理寺左寺左评事徐君元稔,始具二公死节以请。上览奏嘉叹,即诏兴化前守蒙惠同知李大纪、莆田尹周任,以正德五年(1515)秋八月,度地于城隍之左偏,建祠肖像祀之。其祭品仪式,一视余公阙例者,巡按监察御史王公注体国意而为之者也。是年夏,予观风至莆,得瞻拜祠下。今郡守张琦、莆田尹欧阳嵩率其宗之人,因以记请。惟自昔忠臣义士,固以死为烈。然其死也,小者系一郡一邑之存亡,而大足以系天下,要皆有不苟然者。

      初忠肃公文龙,以度宗咸淳四年登第,坐直言,忤贾似道,摈于家。元兵蹙临安,谢太后始起公参知政事。公建议守江及欲决战以死,皆弃不用,卒议降。公寻乞归养。

      益王称制于闽,乃复以政府召公。漳州叛,命为闽广宣抚使,招降之;兴化石手军乱,又以公为知军,平之。元兵复趋闽,势益炽。建宁,闽之门户也,则已破;南剑州,闽之咽喉也,则又破;福与泉于兴化本唇齿也,则又皆破。公独发民兵数百,开阃兴化,激以忠义,守其城不下。元人日遣使谕降,公皆斩以殉,无免者。会公部将林华、陈渊、通判曹澄孙等卖降,公与母夫人始被执。元将阿刺罕欲降公,且胁之。公指其腹,以节义文章为示,拒甚力。元人不能屈,乃械公送杭,卒不食死。母夫人留福州,亦不食以死。

      其从叔忠武公瓒,与忠肃素要忠义。方忠肃开阃,公即率家财五百万缗,航海以助张世杰军。及闻忠肃被执,遂举兵诛林华等,复其城。端宗因命公以通判摄兴化军。公即枕戈厉卒,涕泗感激,以卫其乡郡。复分遣家兵五百,犄角张世杰,以复邵武。义声震一时,上下指公为贺。已而城卒破,公犹率其家兵巷战,力屈被执。元将唆都复欲降公。公叱骂不绝口。唆都怒,遂车裂公,屠其民,血流有声。公死而兴化不可守矣。

      夫宋自临安告变,天下之势,已尽析而入于北。庶几为后图者,犹赖闽与广也。然闽介于浙与广之间,闽苟全,则进足恢复浙左右,呼吸两淮,控引江鄂上下,以兴夏少康之业;退犹足屏蔽东广,以少延汉人西蜀之祀。故守闽,所以守天下也。闽诸郡虽降,兴化能固守,则形连势属,犹足为之声闻而缀之,幸或起而应焉。则亦颜鲁公守平原,以动河北列郡之几,将复有同盟而共事者。故守兴化,所以守闽也。忠肃死,忠武复死,则兴化破而闽尽矣。彼区区东广,复何恃而能久哉?故二公之死,非独以其郡与邑,而系于国势如是也。

      昔宋仁宗当策士时,尝以“忠孝状元”为祝,自是而策士屡矣。至忠肃公始以孤忠大节、矫然自奋,卒与文信国(文天祥)齐名,收有宋三百年养士之效。公真足表厉天下者哉!

      宣和间,金狄犯中原。诏草泽举兵,迄未有能应之。忠武于是乃独布衣倡义,抗鲁仲连不帝秦之节,横尸殉国,死有余愤。公亦真所谓“国士”哉!世道之赖岂少也。其祀之也则宜。虽然二公死,节伟矣!元人既尽侵有我中夏,诏访其子孙录用之,皆自晦里闾,不一奉诏,固未肯西向而坐也。其视留梦炎辈身为宋臣,以虏庭富贵自餍,忘其君,亦遂忘中国。

      呜呼!彼不愧二公,独无愧其子孙乎!然则公子孙亦信,所谓世其家声者矣。予用是,既录公大节,以告世,乃并其后人牵连书之。

      时正德壬申十月望日立石

      碑宽84.5厘米,高248.5厘米,厚19厘米。碑身楷书。碑额“二忠祠记”四字,篆书。碑原在城隍庙东二忠祠内,今移存立城隍庙内。

    1.jpg

      明代陈文烛撰《重修二忠祠碑》

      (二)万历十四年(1586)五月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陈文烛撰《重修二忠祠碑》

      重修二忠祠碑

      我明宣宗章皇帝《御制五伦书》载宋忠臣陈文龙死事最详。宪宗纯皇帝《续修通鉴纲目》书元破兴化,陈瓒死之,一门忠节。盖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孝宗敬皇帝下诏求言,莆人大理寺评事徐元稔上疏表之。其略云:臣与二陈同里,当时文龙谥“忠肃”,庙号“昭忠”,瓒赠兵部侍郎,谥“忠武”。故居今草莽,过者徘徊不能去。古帝王显忠于异代,非操世大柄者耶!乞立祠本郡,赐春秋祭如文天祥江万里故事,庶慰人心而励将来。诏许之,至武宗毅皇帝朝,立祠于城隍庙左,肖像祀焉。越八年癸酉督学姚公镆记之,历世宗肃皇帝、穆宗庄皇帝朝屡修之,几再世矣。

      今上御极十有四年,垣圮层坏,鞠为茂草。中丞沈公人种、御史杨公四知表扬往哲以维国是,下新祠之令,不佞掌司事,谓崇古劝今政之不可废者,宜新之。而兴化知府钱君顺德,同知关君、学尹呈公帑若干以为工费,适推官祝君致和视县事,经始营度,落成有期,焕然维新,俾昭代列圣厚忠直者数百年如一日。

      二陈公有生气,天昌厥后,报施盖定云。嗣孙陈君瑛举进士,参知漕储事,寓书不佞请书丽牲之石。不佞叹曰:宋自临安告变,天下之势岌岌乎殆哉!而闽尚存,闽苟存焉,控两淮而引江鄂,庶几无虞。又八闽形势在兴化一路,二陈公之以死守也,其恢复中原之志乎。

      忠肃公初讳子龙,度宗廷策以冠多士,改讳文龙,字君贲,授绍兴判官,除崇正院说书,擢监察御史,以劾迎合者忤贾似道,左官。后起至充闽广宣抚大使,后福州、泉州俱降,同郡尚书方应发劝忠肃降。忠肃手剑逐之,益谋缮守,使其将林华伺境上,华即降且导至城。有执忠肃军中凌挫者。自指其腹曰:“此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械系杭州不食而死。其母死福州尼寺中,且曰:“吾兴吾儿同死,又何恨哉?”

      有忠武公者,讳瓒,字瑟玉,忠肃之诸父魏国正献公之曾孙也,闻而叹曰:“吾侄不负国,吾忍负吾侄耶!”阴募义兵攻华等,诛之,复兴化,以其首告家庙,献于行朝。端宗壮之,命以通判权守兴化,时元唆都、董文柄等各拥兵数万,而忠武号令严整,元兵日增,蚁附登城,力不能支,犹率麾下巷战。元兵死于城者千余,忠武后为元人所执,大骂曰:“文龙吾侄也,世笃忠贞,岂从汝胡狗求活耶?”唆者大怒,车裂以殉,屠城三时,血流有声。

      夫兴化破而闽尽矣,闽破而宋亡矣。时天下死节者三十余,人以为三百年养士之报,而陈有肃、武。且忠肃与文天祥并为忠义状元,而天祥平居亦称公为陆贽、汲黯之流。彼言:“生为宋臣,死为宋鬼”,践之矣。又言:“不爱一家死,思存赵氏脉。”及母氏死,忠武以布衣死,言如券矣,宁独必其身哉!其后毙其所乘赐马,又子孙百年不食元粟,佘骎骎显示有道之朝。不佞窃谓有天报云。因志其大告嗣修者,复为辞二章,俾歌以祀。其辞曰:

      嗟二公之忠贞兮,值皇舆之败续。好修姱以鞿羁兮,竟同归于锋镝下。从龙逢比干兮,何异夫万人敌。过而式者莘莘兮,海风参差惨戚。嗟新祠之鼎建兮,暾将出于扶桑。瞻灵氛其如在兮,路修远而翱翔。折瑶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粻。望壶公而容舆兮,惟亿万年无疆。

      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端阳日

      赐进士第、通奉大夫、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前奉敕专管漕务、督理庐凤淮扬粮储、四川按察司提学副使、沔阳陈文烛玉叔撰。

      碑宽85.5厘米,高270.5厘米,厚23厘米。碑身楷书。碑额“重修二忠祠碑”六字,篆书。碑原在城隍庙东二忠祠内,今移存立城隍庙内。

      按:2019年11月12日,笔者到城隍庙看原碑,核对文献资料,发现《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莆阳玉湖陈氏家乘》第一卷、《兴化府城隍庙》关于《二忠祠记》《重修二忠祠碑》二碑记载皆有错别字及漏缺字。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