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宰相叶向高与闽中学子

    宰相叶向高与闽中学子

      □陈光庭

      一胎两姓

      明朝后期,睦邻福清竟同朝出了左右两相——叶向高、李友我,这两位不同姓氏的人乃是同胞胎兄弟,成为地方一时佳话。

      据传,兄弟俩未出生前,其父叶某在福清港头开了家旅馆,有位南安人李某成了这里的常客。此人乃地理先生,精通风水阴阳,每到傍晚,他必往对面的山上跑,须臾便回。叶老板颇感跷蹊,就悄悄地跟踪上山,但见李某将一团米饭投向山脚下一处无水的溪涧里,经这一掷,溪涧畔顿时泉水汹涌而出,溪面上起了一层一层的细浪微波。叶某看呆了,前听人言附近有一风水宝地“蛟龙吐珠”, 此必传之龙穴也。叶某是个聪明人,他不动声色,抢先把先祖遗骸移葬此穴。

      次晚,李某见龙穴出不了活水,大惊﹕“此必店主所为,饭团出自他手,只他一人知晓。”他后悔自己少长个眼睛,致使唾手可得的“宝穴” 失之他手,甚为痛心。但他毕究是见多识广之人,很快从丧魂失魄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同时,琢磨出了一条亡羊补牢的“妙计”。

      几天后,李某从家乡带来了一位秀色可餐的养女,说自己要往外地做生意,将其托叶某“照看。”在旅店相处的日子里,养女见店老板人勤快、本份,旅店生意日见红火,有心与之结为秦晋。一年之后,养女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名向高、弟取友我。

      孩子出月那天,李某突然“兴师问罪”来了。旅店被搅了个天翻地覆。在乡邻的调解下,叶某同意将小弟友我过继李家。朝夕相处的兄弟因“风水”之故被人为地分开了,友我也从姓叶改成了李姓。

      三人同行三宰相

      叶向高长大后,经过刻苦的学习,满腹锦绣的他,诗词、散文都写得好。他热爱大自然的美景,时而与人结伴游山玩水、赋诗作文。有次,叶向高、李友我、董应举三人来到连江县青芝(百洞)山,那里古老斑驳的苍天大树,疏疏密密、连枝交柯,非常秀丽,那千姿百态的怪石嵯岈,或像龟、或似蛙、或若猴、或如人,令人叹为观止。三人遂在风景如画的山上住下,边研学、边观赏水光山色。后又听说半山腰有个蝙蝠洞,偶尔会传出奇怪的声音,此音一现,即是对个人后天的预言,十有九准,决意前往一试。

      石洞不大,但光线昏暗,数米开外便见不到人影。且越往里走,洞越窄越黑,还不时有一股股阴森森的寒气袭来,不免令人毛骨悚然。正当三人犹豫着要退出石洞时,石洞深处突然传来一种混浊不清的女人声音:“三人同行三宰相。”这声音是从山上传来的,还是从石缝中挤压出来的,他们无从辨认。有史以来,哪个朝代有三宰相的呢?他们茫然不解。以为听错了,但不甘就此罢休,遂继续往前寻微探幽。走在最后的董应举毕竟胆子小,不由回头探望,这时声音又来了:“回头望我为侍郎”。这回,三人听清楚了,以为这是上天的安排,自此,他们便把此际会当作自励向上的动力,自信心倍增。

      后来,叶向高和李友我果真当上了左右相(首辅、次辅),董应举是为工部侍郎,是巧合,还是后人编造的故事,现已无从稽考。

      竹篙撑破肚

      叶向高十八岁那年秋闱中举后,曾上石竹山求梦。梦见赴京会试途中搭上了贼船,被艄公用竹篙撑破肚子甩尸江中。他醒来时惊出一身冷汗,忙去找寺主持解梦。老和尚指点他说:“下山后找耙田的老农一忘便知。”

      叶向高闷闷不乐地下山来了,路上遇见莆田涵江来的一学子,闲话中得知他也是来此寻梦,而且巧合的是两人梦境就如同印模里印出来的一样、分毫无差,真是奇了怪了。同一的梦会有一样的结果吗?两人茫然,于是,决心寻耙田老农问个明白。两人边走边聊,不远处,果见一老农在耙田,走在前头的莆田学子性急,人未到跟前声已先到:“嗨,这位老头,我来寺中祈梦,仙人说我搭渡遇劫,被竹篙撑破肚皮而亡,此何凶吉,请你解梦。”此时,老农耙田已满身是汗,听这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傲慢无礼的大呼小叫,心里没好气地应道﹕“那你必定劫数难逃。”

      叶向高从小跟父学过耕种,知老农粑田艰辛,待莆田学子扫兴走后,叶向高把随身携带的背包挂在田边的树上,脱去鞋袜,下田向老汉走来。他彬彬有礼地说:“老伯,你也累了,歇会儿吧,我来帮你耙田。”他用手指了指树那边:“那背包里有我带来的糕点,你将就着用点吧。”老汉此时已饥肠辘辘,就不客气地拿起点心充饥,他一边吃、一边想:同为学子,怎地一个鲁莽行事;一个知书达理。是师道有别,还是家庭环境熏陶迥异呢?正想着,叶向高已经把田耙完了,老农高兴地问叶向高:“小伙子,你今天上山何干阿?”叶遂把经过细述一番并请其圆梦,老农捋了下胡子,爽快地说:“此乃好梦,竹篙是用来撑船的,它扎进肚里,那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你此科功名必中,前程大着呢。”叶向高听后如释重负,心中好不高兴,逐叩了三响头、拜谢而归。万历十一年,他果然中了进士(第十二名、闽第一)。三年后升为吏部尚书,不久,首辅朱赓犯病不治,万历授叶为首辅。而一天同梦的那位秀才后果真死于非命。

      雅试识才

      不久,叶向高返乡省亲,回来后听说乡私塾里教书的是未长胡子的小青年,心中不爽,怕其年轻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他想考察一下小青年如磐的才学,好则留之,如不够格,即行辞退,滥竽充数可是害人不浅的,可怎么考察呢?他很快就琢磨出了一条妙计。

      有一天,叶向高举行家宴,当地名流纷至沓来捧场,高朋满座,入座的贵宾有县官,绅士,同窗故友,其中举人、秀才比比皆是,周如磐亦在被邀之列。宴会开始前,叶向高吩咐家童取出笔墨及从京城带回的四幅名画,恭请在座宾客题词赋诗,由于叶先有暗示,大家都心领神会,一致把这差事推让给周如磐。叶向高坐在主座上不动声色,静观默察,众人也睁眼等着要看周如磐热闹。周如磐一番谦让之后,欣然提笔,略加思索,毫无惧色地在四幅画上运笔挥毫。

      《贵妃醉酒图》题词:

      隆基回首顾红颜,醉倒东床上马难,

      不是侍儿扶不起,君王恩爱重如山。

      《朱买臣讨柴》题词:

      一把蕲来一册书,且行且读乐何如,

      心中自有锦纶策,堪笑糟糠妾妇愚。

      《韩侯乞讨图》题词:

      乞讨由来事本诬,英雄失路古谁无,

      临题眼趋丹青手,不绘登台拜相图。

      《夹竹图》题词:

      竹桃两物不相同,万绿丛中一点红,

      我去化龙君作浪,海天何处不相逢。

      周如磐题完词后,刚才还死水一般的厅堂上,像投石冲开水底天一样,掀起了阵阵涟漪。有的大声朗读,有的低声吟唱,大家争相传阅厅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人人如沐春风一样感到爽快惬意,一致称赞眼前这个平时默默无闻却不同凡响的大才子。叶向高也对周如磐临场不乱,一气呵成的文思,行云流水潇洒俊逸的书法拍案叫绝,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并亲自安排周如磐坐在自己身旁,不时为他夹菜把盏,关怀备至,让人刮目相看,羡慕不已。周如磐也因此名噪一时。

      后来,叶向高与周如磐书信往来不断,纵论国是,抨击时政,互诉衷曲,在以后几十年的交往中相互鼓励,彼此关照,情同手足,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此是后话。

      “金枷锁” 救灾

      有一年孟秋,福清、莆田一带发生了罕见的水灾,滂沱大雨从天空中铺天盖地地压下来,房屋倒塌了,庄稼淹埋了,遭受灾害之苦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比比皆是。福清的百姓想到叶向高在京为官,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获讯,不会熟视无睹,遂公推两位能说会道有威望的村民去京城,企望得到一批救灾款项,以解燃眉之急。

      两位村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首府,那知守门的士兵拒不让进,磨蹭了数天,相爷大人总算格外开恩,在后堂大厅召见了两人。当证实他俩为救灾筹款而来,叶向高立马翻脸不认人,还大骂他们慌报灾情,企图中饱私囊。两人虽百般辩解,此时叶向高正在气头上,不由分说叫差役把两人枷锁了,将其押送回乡,并捎信一封,要福清县官“量刑” 处置。

      一干“人犯” 缓缓地进入福清地界,乡人见两人戴着枷锁,莫名其妙。有人大骂叶向高不念故土、绝了后路。然出乎意料的是,乡亲的骂声音未绝,当天下午那两位代表已满脸春风地回村里来了。原来,叶向高已久闻家乡遭灾,乘两位乡亲来京之时,巧妙地将黄金夹藏在枷架里,做成了“金枷锁”。因怕走漏风声,路上惹来麻烦甚至招来杀身之锅,才使出了瞒天过海之计,只是苦了两位老乡。叶向高在给县官的信上表示将金枷锁献给灾区人民,以尽一点微薄之力。消息传出,乡人莫不拍手称快。

      戏对状元

      天启元年,叶向高回乡探亲,路过福州时天色已晚,他不想惊动当地督台,正想找个幽静处权且住下,忽闻新科状元、闽侯人翁正春刚好省亲在家,遂来翁宅看望。谈笑间,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出了话中之意,知他要留宿于此,便应声而答:“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这随口而出的一句话,却成了朗朗上口的上联佳句,无形中将了叶向高一军。从字面上看,联中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宝盖头,要圆此对,须下联每个字都有同一的部首或偏旁,内容上亦须与此相配,文义通畅,这是非常难办的。叶向高不愧是斗对高手,只见他把掌一拍,即对曰:“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

      饭后,翁正春吩咐摆上棋盘,两人边下边聊,直到深夜方休。翌晨,叶向高思乡心切,急着赶路,翁正春一路相送,出城门外一池塘边,叶见塘里几只鸭自由自在地遨游,便对翁道:“翁公昨晚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这数字对看似简单,要对上它还可真不容易。翁正春俯视池塘、水不扬波,正寻思作答之时,恰好池中一条大鲤鱼跃上水面,惊得浮鸭飞蹿而逃,他触景生情,即对曰:“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几天后,翁正春专程前往看望叶向高,两人去石竹山游览,走到东张时,遥见远处山里有个炭窑,窑顶冒着滚滚浓烟,叶向高手指炭窑道:“窑孔吐烟腾百蟒。”翁听罢,觉得联句独特新颖,赞赏不已,正要寻佳句应对时,偶见一股泉水从炭埕流出,水顿时被染黑了,他心生灵犀,理趣地对曰:“炭埕流水化乌龙。”

      两人继续前行,快到石竹山时,突然来了一阵大风,把山岭上的翠竹刮了个东歪西倒,叶向高随吟道:“竹本无癫因风散发。”这即景之作,既生动、又形象,且借竹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宫廷腐败、党争不断的不满,翁正春赞叹之余,一时竟无法应对。待爬上山顶,他看到松树上飘落着雪花,触动灵感,即答道:“松原不老为雪白头。”叶向高明知翁是借物颂己,却不好置评,但他内心里甚是佩服新科状元的聪明才智。

      白银辨人

      叶向高为相后,来找、求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众口奢望他无法填满,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叶向高夫人俞氏有个侄子柳玉,长大后无所事事,就天天缠着姑妈,要姑父弄个小官当。有次,夫人带着侄儿来见向高,说:“侄儿长大了,你给他捎个差做做吧。”叶知此子不学无术,想试试他的心地何如,就从兜里取出二两白银给他,柳玉见钱喜不自胜,拿了钱就跑。叶向高又取出二两白银给仆人马细职,细职接过银子,随手用它来垫桌脚,使桌子得以四平八稳。向高见状,八百正经地告诉俞氏:“夫人,若真给官位,宁可让细职,不可给柳玉。”俞氏不解地问:“这却为何?”向高开导她说:“刚才你也看到了,柳玉见钱眼开,抓了就走;而细职想到的是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好。由此看来,细职若为官,纵然无本事,也不会害民;而柳玉一旦戴上了官帽,定会抓钱不放,必然成为贪官。因此,柳玉天大事可干,就是不能当官。”俞氏听后,觉得在理,遂不在为侄儿求情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叶向高告老还乡后,柳玉以为寄望姑父给官的希望落空了,便自暴自弃,天天躲到酒楼茶馆里鬼混。一天,他喝得醉醺醺的,不付酒钱就颠三倒四地走了,酒家来讨酒钱,他便拳头相向,结果致老板一命呜呼。柳玉也被定成死罪、打入死牢。俞氏获悉后马上来找向高:“老爷,出大事了,柳玉醉酒打死人了,怎么办呢?”叶向高听后吃了一惊,叹口气道:“唉,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有什么办法呢?”俞氏见老爷撒手不管,激他说:“这事是你惹出来的,当年不是你夸下海口,说天大事都可干,哪有柳侄今天的胆大妄为,还不是以为有你当靠山吗?”向高不好辩解,就反将她一军:“看你当姑妈的,一顿饭也不送过去,还说我呢?”

      在兄弟的哭求下,俞氏无奈,只好提着篮来探监,狱长见首辅夫人前来,不敢放行,立刻快马上报,知县慌忙出迎,他谦恭地说:“卑职误听凶手是刘(音同柳)玉,实不曾想会是尊侄俞柳玉。”意下若早知是您侄儿,也不至于定成死罪。诰命夫人虽没入仕,但耳濡目染久矣,深谙为官之道,当然明白县令打的腔话,假意自责道:“惭愧啊,侄儿伤人致命,奴有何颜见人。县尊阻奴探监理所应当,我也断不敢违制,就此告辞。”她故意将“伤人”两字提升了声调、拉的很长,经验老到的县令也不挽留,表现出一副公正无私、不妥协的姿态。他是做足了表面文章给人看的,回衙后,他按俞氏“伤人致命”的“点拔”,把状词中“酿酒打死人命”改成“酒醉误伤致命”, 将柳玉的死罪改判为徒刑。在这件个案中,叶向高虽然没有出面,但由于夫人的出现,后来成为了阉党攻击叶向高“执法不一、网开一面”的箭靶和口实。

      破人墓地

      万历四十四年,莆籍国师陈经邦逝世,终年七十九岁。消息传到京都,万历帝十分悲痛。遂钦定左右相叶向高,李九我两人前往兴化吊谙。

      陈经邦的墓地在仙游郊尾,距莆甚远,安葬那天,两位相爷一路上要按兴化风俗扶灵上山,行戴孝跪拜之礼,早已窝了一肚子气。到达墓地后,叶向高察看墓地四周山青水秀,对面群山衬托成半个大孤圈,好像半月弯月围着墓地转。墓脚下一条小溪流水潺潺,不时溅起片片浪花,给人一种古雅幽美的感觉,站在溪底下看墓,隐约可见两只凤凰欲飞向天际。听陈经邦家里人讲:此墓穴为“双凤飞天”一旦遗骨入土为安,甲子内人丁增万,富贵齐全。叶向高想起陈经邦生前一向风流倜傥,京城又盛传陈与母后有染,如今逝去还本性难移,讲究风雅,嫉妒之心油然而生,遂叫李九一起站在凤的左翅上用力折腾。哪知凤凰经不起这两颗天上星宿的重压,折断了翅膀:“双凤飞天”的风水遂被破了。

      归隐

      叶向高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首辅,他曾多次上书反对矿监、税监,屡与魏忠贤抗争,曾保护了一批官员免遭阉党迫害,被阉党指为东林党魁。面对朝廷乱局,他几次调解党派斗争,深感力不从心,于万历四十二年辞官,天启元年再为首辅,天启四年因遭排剂去官。

      后来,人们在肯定叶向高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有人评他是嫉贤妒能、耍弄权术的奸臣,到处破人风水、戏弄下属的无赖上司等,民间对他的评价也贬褒不一。

      叶向高致仕返乡后,他的挚友董应举因受不了魏忠贤一伙的迫害,也愤而称病告假。叶以为董身强力壮,正是为国出力的时候,亦无党争之痕,不应消极处世,遂写了著名的劝董公出山一文,董永举看后深受感动,遂打消了辞官念头,为国为民办了不少有益的事。

      弘治年间,闽中发生大旱,当地群众苦不堪言,帝着钦差大臣偕郑纪到仙游体察民情,途经福清时,隐退在家的叶向高会同县令,山珍海味百般接待,借此讨好钦差大臣,企望他在皇帝面前替福清多多美言,为地方发展注入正能量。郑纪却安排乡人煮山莳供奉钦差大臣,这种山莳外形与芋头相似,又苦又辣,钦差大人难以下咽,便带回两个山莳回朝廷。钦差据实向上呈报福清、仙游情况,皇上据此认为福清富足、仙游贫穷,遂旨准减去仙游赋税三年,使叶向高为家乡努力的愿望破灭。

      自此之后,叶向高再不问政治,潜心写书,著有《说类》一书。公元1627年,叶向高病逝,享年69岁。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