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远去的北河——郑展山心中的故园笔下的画

    远去的北河——郑展山心中的故园笔下的画

      □郑国贤

    1.jpg

    2.jpg

    3.jpg

    4.jpg

      圣人孔老二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毛泽东老人家不喜欢孔子,晚年还发动他的臣民批之,但自已却很难彻底摆脱孔子的影响,这句名言经他重复了一遍,则更成了不朽的经典之句。

      展山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出生,剥削阶级家庭出身,很难说他在孩童时就去背诵毛主席的诗词;等到他背着书包上学读书识字时,正赶上中国大地思想解放的风潮,“歌德派”们已从尴尬到狼狈消失,根本无法影响展山这一代人……

      然而,看展山的“老屋”系列国画,那古宅老屋、一桌一凳、一帘一框,无不透露出对消逝故园的深深依恋,还有门前条涓涓流淌的北河,仿佛就清澈在昨夜的梦境中。不由我想起两千年前孔老师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慢慢地流走了呵!”

      展山比我年轻,资历也浅,我与他相识虽久,知之不深,印象中似乎是农村走出的孩子,纯朴热情,缺乏城里人看乡下人的那份优越感。这次了解,才知是个正宗的城里人,老宅就位于北河边,莆田“二十四景”之小西湖水流经门前入延寿溪后入海……这种身世,在二十世纪阶级斗争的暴风骤雨中深刻地改变了展山的爷爷和父亲的生活,留给展山的却是一份童年的温馨和艺术创作的素材或源流。展山出生在五进的典型莆仙民居大宅中,祖父抽鸦片,陆续卖掉了前几进的房子,解放后政府搞土改,又分给穷人一些,到展山懂事时,还有一进十来间房子,在童年的视角中,这房子好大好大呵!夜里尿急爬起来撒尿,这房子高大的可怕。政府搞旧城改造,这片老房子终于彻底地消失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于是,古老的宅第只好保存在记忆的底片中了。

      展山念高中时考入了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这座设在厦门鼓浪屿的美专历史悠久,声名遐迩,几任莆仙人在那里当校长,校长权肯定大,权大脾气也大往往很容易把自已的性格灌输入自已的单位。因而这座海岛上的小学校(如今已是大学)颇有莆田特色:技艺的基本功扎实,却缺乏理论理想在画面上的闪光,凸显了莆仙人勤劳勤奋、埋头苦干的地域文化性格。

      一九九一年夏天,展山拎着铺盖和一捆用过的课本和名人画集以及夹在其中的一纸中专文凭,坐上了从厦门开往莆田的班车……这是个精神荒芜的季节,但公路两侧的荔枝林依然挂上鲜红欲滴的累累硕果,展山他们的文学课上得十分马虎,因而脑海中无法出现这样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等待分配工作的那些日子里,展山把美术史和当代画册打开再翻了一遍,他惊恐地发现,所有能画的山水和动物都被人画完了画绝了……在冷静思考自已的艺术道路时,展山的心中浮起了童年的老宅(当时还未拆掉)。展山说:记得小时候,奶奶常常讲起老屋门前那条潺潺不息往东而去的北河,讲爷爷种的冬瓜有一个人那么高,讲起自已的童年和小伙伴泅渡小溪大打水战的动人故事……奶奶对老屋的爱恋深深影响到了我。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隔壁的邻居聚到我家的大院里,摆开茶具,泡着茉莉花茶,磕着瓜子,吃着蜜饯,或是聊着天,或是拿起乐器打着拍子唱起莆仙戏。这时候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茉莉花茶的缘故,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于是,爷爷让我躺在一张又长又宽的竹床上,我听着似懂非懂的莆仙戏,看着那屋顶大梁柱子上吊着的散发昏黄光线的灯泡,数着围着灯泡飞来飞去的小虫子,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于是,展山开始了自已的创作,在他的一系列以老宅旧屋为载体的作品中,我喜欢他的《家乡风味》和《一帘风月》。虽然我知道:他的《话江南》《说春秋》《仍在敍说的故事》《昔人已乘黄鹤去》可能更准确地刻画和描述了我们这座“文献名邦“以及更广大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但我还是更喜欢前两副作品:那是一个穿着皮衣鼓凸肚皮的精神乞丐站在寒风料峭的十字街头回忆故园的一顿丰盛佳肴(《家乡风味》);那是一个出没于歌台楼榭鬼器狼嚎的精神流浪汉偶然记起祖父心闲气定的容颜(《一帘风月》),一样的“风月”,天差在别的情怀……展山熟练掌握了“距离产生美”这一美学基本原则,获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收成。

      在近些年的创作中,他的作品先后十二次在全国展出,在那些喝着啤酒的“当代隐士”看来,展山入选的这些画展都是在“体制内”运作和评判,然而展山也坦然处之,以他的能力,确实无法讨论体制这大一问题。他的人也在体制内,每天须得准时上班下班签到……

      展山的母亲从小从乡下陡门送到南门,她的二哥林文霖是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生,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人生迷悯困惑荒不择路时,老师在我身后有力地推了一把,成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最初动力;但我成功之时,他却悄然消逝于这个世界……无声无息。几年前展山偶然提起此事,使我沉默良久。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