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金桥巷往事

    金桥巷往事

      □黄劲松

    1.jpg

      △金桥巷全境平面图

      随着兴化古城修缮改造的一声哨响,我遥远的记忆被瞬间打开。踏着寂静幽深的小路,犹如穿过一条时光隧道;跨入古朴幽香的民居,好似走进一道浓厚的历史走廊。金桥巷,我的童年梦乡;红瓦房,我的儿时摇篮。

      将军楼

      金桥巷别称“老桥”,又根据巷子地势走向分为 “顶老桥”和 “下老桥”。靠近顶老桥西侧的成片龙眼树林里,一群别具民国建筑风格的红砖大厝就深藏在绿荫中。大厝主人叫宋德星,系民国时期著名莆商,宋家早先家境贫穷,靠卖碗糕、做龙眼干、枇杷膏等生意发家。三座大厝分别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砖墙、红砖拱门,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雕梁画栋,作为民国古建典范保存至今,实属不容易,却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过将军,给大厝增添不少传奇色彩。

    2.jpg

    3.jpg

      △将军楼

      事情还得从莆田解放讲起,当年解放大军进驻城关,急需借用民房,有着高大围墙的红砖大厝因易于守卫,就被选中作为部队首长住所。

      我的童年是在金桥巷度过,小时候天天看到肩佩一颗金星的军首长从家门口路过,后面紧跟着腰佩手枪,神气十足的警卫员,心中羡慕不已。那时能出入宋家大院的除了后勤和警卫,至少得肩佩两道星星以上的军官,童真的我以为星星越多越好,长大后才知道一颗星才是最大的军长。当年28军司令部驻仓后路原市政府旧址,现莆田军分区为当年军政治部驻地,兴化宾馆西侧为军人服务社。一座红砖厝因军首长进住,被后人称为“将军楼”,而宋家大院常年驻扎警卫战士,被当地百姓叫做“警卫连”。将军楼内经常放映电影,出于安全保卫需要,外部人员不能进入观看,也有一两次对外开放,让当地孩子高兴不已。

      东出“将军楼”二三十米处,还散落着两栋红砖古厝,一样的民国建筑风格,同时住进了两个校级军官,刚好与我家相邻,记得其中一位军官家属平易近人,与邻居关系很好,部队调防离莆时还送给我母亲一件衣服,离别时依依难舍。

      六十年代初,金桥巷驻进一个排的解放军,分散入住当地民房,那年我刚五六岁,家里也住进四个军人,床铺就搭在客厅里,带队的排长是位名叫阿标的莆田人,特别喜欢我家姐弟,每天操练回来,都会捎回一两个白馒头给我们,在那年景里,能吃上白馒头是孩子们的奢望。几个月后,这批军人又要开拔,离别时,我紧拉着排长的手不放,哭闹着要跟他们走。六十年一晃过去,那个叫阿标的解放军叔叔,你还好吗?

      到了七十年代初,因部队建设需要,军部整体迁往西天尾后卓村,腾出来的军部旧址由莆田地区行政公署进驻,宋家大院摇身变为莆田地区公安处,将军楼主人换成公安处长。

      彭鹏府

      三门井,一处养育了一方金桥人的井水,默默守候在顶老桥拐弯处,与之相邻的是一座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规模宏大的古府,府第主人为清康熙年间佥都御史、广东巡抚彭鹏,史称“彭晴天”,清末长篇公案小说《彭公案》原型就是他。彭鹏(1635年5月7日-1704年),字奋斯,又字古愚,号九峰,莆田小横塘(今黄石镇七境钱塘村)人,后迁城里金桥巷。

    4.jpg

      △彭鹏府南大门

      据当地老人所述,彭府地盘很大,整个府邸设有四个大门:南大门开在今金桥巷105号,贴有 “唐室安王裔,宋朝制幹家” 对联的大门坦即是,古时能进出南大门的都是彭府主人及达官贵人,这片古宅现为白塘李氏后裔居住;北大门原址位于坊巷路,与兴华宾馆临街相望,该大门后被拆建为店铺;东大门位处哲理钟楼斜对面,北大北街177号即是;西大门开在新桥巷32号(三门井向西拐弯数十米),这片古宅现由黄姓、林姓等后裔居住。大宅虽几经易主,但是古宅大厅前悬挂着的“帝眷忠清”匾额,依然煜煜生辉,似乎在向世人诉说曾经有过的辉煌。

    5.jpg

      △《帝眷忠清》匾额

    6.jpg

      △彭鹏府西大门

      六十年代居民烧的是柴火灶,火灾隐患极大,为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平时防火检查由居民轮流执勤,每到轮执日傍晚,我的母亲就会手持防火牌,挨家挨户检查水满缸了否?柴火离灶了吗?小小的我就会屁颠屁颠跟在母亲后头凑热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彭鹏府,一踏进漆黑的南大门,就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绕过一个接一个的天井,穿过一个又一个大厅,直把我看得眼花缭乱,最后转来转去才从西大门走出古府。六十年代初实行吃大食堂,蒸饭罐的大厨房设在北大门边的店铺,用餐集中在古厝大厅内,每到开饭时间,最先跑到食堂的总是我们这些调皮鬼。还有居委会组织家庭妇女参加刺绣,地点也是在古府大厅里,人员最多时,绣花的架子都摆到了古厝大石埕。那年头,彭府大院里天天洋溢着欢声笑语,给我留下很深童年印记。

      凤山塔

      文峰宫,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妈祖行宫,坐落在西出金桥巷十来米处。与文峰宫一墙之隔的地方,曾经有过一所冠名“文献”的小学校。校门开在现金桥巷43号(即蛋糕甜品店)斜对面,由于地势偏高,进入大门需登上八、九级台阶。校园与风山寺相邻,不太大的操场南侧,坐落着一座八角型石塔基,塔基高约两三米左右,内切直径四五米,塔基朝北开着个石门,外壁分别嵌有四大天王浮雕,其中两尊浮雕嵌于石门两则。塔基以上原为三层木塔,宋淳熙九年(1182年)被火毁。复建后到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遭火焚,万历七年(1579年),原三级结构的四天王塔改为五级。1950年天王塔拆掉,仅存底层八角形基座。

    7.jpg

      △文献小学内的凤山塔

      童年记忆中,塔基外侧的四天王、韦驮、瓜楞柱、须弥座等浮雕非常精美。攀爬浮雕是当年孩子的最爱,每到下课铃响,男生们就会跑去塔基,抓住浮雕突出部往上爬,然后翻墙跳入内塔,笔者在文献念了五年书,也不知攀爬过多少次浮雕。1966年底塔基开始拆除,作为五年级学生的我目睹了拆除全过程,地表上的塔基拆完后,接着往地底下挖,挖出很多基石,基石下还埋有很多古钱币,都被挖基的工人捡去,十多天后挖出了个一人多深的大坑,千年古塔终遭毁灭厄运。

      九中巷

      走出母校大门,踏在铺满石板的金桥小道上,东去不到三十米之处,曾经有过一所叫做咸益的女子中学,这所教会办的初中校,进出大门全是清一色淡蓝上衣、黑色裙子的女生。抗战期间,日机多次对莆田城关狂轰滥炸,藏身小巷的女中难逃敌机轰炸,与学校一墙之隔的教会礼堂也同时被炸。据该校老校友回忆,五十年代学校实验室西侧的瓦片堆,就是当年被炸遗址。为躲避敌机侵扰,女中暂迁黄石镇办学。1956年,女中改名为莆田县第九中学,那年代的金桥巷没有现在这般寂静,每到上放学时间,小巷里就开始涌动着往来学生,金桥巷因此又被人们叫做“九中巷”,一条狭窄的巷子,同时拥有两所中、小学校,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8.jpg  

    △莆九中首届初中毕业合影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莆九中停办,文献小学迁往九中旧址北侧继续办学,南侧为幼儿园和师训班。自此旧九中在人们视线里一度消失。不久后市印刷厂搬入文献小学旧址,教室用作生产车间,九十年代被印刷厂拆建为职工家属楼,我的母校旧址至此荡然无存。

      金桥社

      一座曾经轻烟缭绕的金桥社,与女中大门相距不过二十米,早年的城关派出所就位于社庙右侧一家大院里,后来搬到东大路。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个不大的社庙里供奉着社公和社妈,每逢初一、十五,当地居民都会前往烧香祭拜。社庙外有一棵古树,一块长条石顶靠在树干边,以抵住倾斜的大树。五十年代初金桥社被拆除。1995年,有老人梦见社公托请重建社庙,经过居民商议,平时神龛寄放在托梦老人家中,逢节在三门井临时搭台供居民祭拜,三年后,彭府南大门内空地建起金桥书社,迎进社公神位供居民祭拜,每逢社公生日,金桥巷百姓都要请木偶戏热闹一番,正月十七日,由福寿手捧香炉巡游金桥巷,全境大闹元宵。

    9.jpg

      △三门井

      老桥幽深长,小巷故事多。堪称藏龙卧虎的金桥巷里,不仅藏有将军楼、彭鹏府、光裕坊,位于下老桥的陈家还出了个击落日机的飞虎英雄陈炳靖,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凤山塔已经不在,不少历史文化古迹亟待修缮保护,相信不久将来,随着古城街区建设与整改开始,千年老桥将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与发展。来源:《莆田作家》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