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长卷写乡愁——李清达和他的《依稀故园图》
□赵鲜明
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的仙游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的木兰溪畔。改革开放以来,仙游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当历史的车轮奔向现代化的今天和明天,人们禁不住思忖: 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仙游民间是个什么模样?仙游一位画家通过回顾自己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开启艺术想象的空间,以求还原被岁月的风尘渐渐改写了的历史容颜, 历时十几载,于2010年创成大型历史风俗画卷《依稀故园图》一一他是仙游李耕画院院长、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李清达。
这是一幅长达13米、宽0.69米,载人物500余人、以半工半写的艺术形式创作的仙游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风貌的全景式长卷(附图)。徐徐展开《依稀故园图》,昔日仙游民间风貌跃然纸上。
卷首显现的是收成的时节:木兰溪畔,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中,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水稻,有挥镰收割稻子的,有在田头稍歇抽烟、吃点心的,有驱牛拉车运粮的,有看守晒场防止谷子被家禽偷吃的,有用大杆秤、老算盘分红粮食给农户的,有用“风鼓”风谷的。特别是两位壮汉在老式的“布围谷桶”前用力打谷子的形象,不知吸引了多少读者心向往之。那“乒乓乒乓”的打谷声,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犹在耳边回响。呵,那一片丰收的情景, 那不变的乡愁又如此悠悠荡荡、缕缕不绝地演奏着,确实令人感概万千!如今,由于自动化的脱粒机械的推广使用,这些古老的农具早已退出了农具舞台,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接着的画面是:老屋前一农夫守在“烘炉罐子”边扇火煎药,媳妇在伺候婆婆吃药;附近的树阴下,一“补篓补炊”的师傅认真地帮村民维修箩筐等生活用具。旁边一戏台上,鲤声剧团在表演《春草闯堂》。棚下有扶老携幼、抱婴驮童的,有孙子扛着凳子、媳妇带着婆婆纷纷赶来看戏的,有边吃东西、边看戏、边评戏的,有好色之徒故意与美女套近乎的。调皮的儿童有的围在棚前,有的端在树上,有的试图偷采糖葫芦,有的在看人家吃葱饼流口水。还有许多货郎担,有理发的,有捏泥人的,有卖包子的,有卖扁肉和葱饼的。也有吃包子、吃葱饼,以及捧着碗吃扁肉汤的……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小狗却在旁边干瞪着眼睛。
前方是一农夫在猪栏里喂猪,两壮汉抬着一头肥猪从大路经过;一女童手提“粪篮猪屎夹”紧跟着一只肥猪,欲随时收拾猪粪。对面一家养母猪的农户在出售小猪,多位买者在边观察评论、边选购小猪。其屋后是个豆腐坊,坊中一家老小在大树旁忙着磨豆子、滤豆浆,连老太太也不甘消闲,只见她坐在石磨后,手持一根勺子,心神专注地往磨眼加水添豆。毗邻是一家线面加工户,全家人正忙着和面、搓面、拉面、晾面和售面。一老太婆还特意买了一提(约10斤)线面,当“礼物”送给村干部。
邻近一座石拱桥上,一位大爷背着小孙女走在前面,随后跟着一位卖糖葫芦的和一位挑货郎担的,他们正往乡间集市赶路,小孙女不时转过身要去采糖葫芦。桥畔有个凉棚,里面有人在弈棋、有人在看报,棚外的老树下还有人在算命。过了桥,一处规模较大的乡间集市便展现在眼前。其间有买卖禽肉、葱饼、水果、地瓜、豆饼、日本尿素(袋子可做成服装,穿着特凉快,在当时很流行)、鼠药、鞋子和挑货郎担的,也有打铁店、小吃店和喝酒猜拳的,以及乞丐在讨吃、小狗跟着吠叫,可谓热闹异常。当年乡间集市的繁华景象,历历在目。
市外周边的田间地头,可见村民们正忙着春耕,有犁田耙田的,有挑秧插秧的,有送点心的、有给牛喂食的,有踏水车、拉吊杆汲水、用“戽桶戽水”的。
再往前看,一座大桥上有一众迎亲的队伍,手持桧扇的媒婆在前方引路,抬着新娘的轿子已行进到桥中央,后面紧随着几个挑嫁妆的汉子。桥下的河里,有仨孩童在捕鱼。河边是个较大的乡村,有一农户在举办婚庆活动,场面非常壮观。其间,有放鞭炮的、看热闹的、拜土地的、备酒菜的、汲水挑水的、躬迎客人的、收受礼金的、还有乞丐在弹唱、以及十音八乐不停地吹打着,堪称门庭若市。
村前靠东边的“王记木匠”坊里,木工们正忙着凿榫眼、锯木材、抡斧头、箍水桶;靠西边有一拨村妇正以传统的“纟祭瓮”、“纺车”、“木梭”、“布规”等织具和手工艺,进行“绩纟祭”、“纺纱”、“疏线”、“织布”。
末了,作者于村后辽阔的田间,画一农夫在耕地,野外还有牧童在相扑嬉戏。作品就此以诗情画意、田园牧歌般的方式收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李清达说:“仙游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民间风俗也不少,怎么画也画不完,若一一收入画中,则不免乱而无章,因此作画须先立意。《依稀故园图》的主题思想就是要让观众以欣赏者或旅游者的身份,去重温、去了解仙游的既往历史与风俗民情。这幅画从不同视角反映了仙游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民间的生活面貌,并以风俗民情为载体,折射中华文明的不同层面,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我出身在农村,长期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印象,使我一直以来对故乡一往深情,无限眷恋。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是现实主义画家的创作准则。我画的这幅长卷,就是受这种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感情激发起来的。这幅长卷所画的场景和情节,仅仅是民间生活中的一小部份,还有诸如旧时农村制糖的‘蔗广部” ’手工榨花生油、手工做米粉等场面,都很精彩。我要争取时间,继续画下去,力争画出更多更丰富的好作品。”
为了完成以上主题, 李清达用了大量时间收集与仙游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有关的资料,在写生的基础上又踏访了相关的乡村和相关的建筑物,研究了当年的民众服饰、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此外,在构图方面,李清达完全打破了时空的拘束,情节和场景的安排均为自由摆布,不受季节和时空的制约。整幅作品既有季节的转换,又有空间距离的变化和方位的调整。整体的气势则由贯穿画面的几组主要的运动场景体现出来,即丰收分红、看莆仙戏、畜牧养殖、食品加工、乡村集市、春耕生产、婚庆、木工、织布等构成的主运动曲线和广场、桥梁、树木、畜牧、田园、民居构成的轮廓曲线。画面显得层次分明,自然流畅,疏密相间,浓淡相宜,人物景物,搭配贴切,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不仅气韵生动、妙趣横生,且风格清新,别开生面。可见作者的构图审美,笔墨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在我国历史上,反映城乡民俗风情的全景式长卷,宋代有《清明上河图》,清代有《姑苏繁华图》,如今,《依稀故园图》翩然出世,堪称中国当代画家承续前贤的又一精彩贡献。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郭尚先书画院院长郭大卫道:“《依稀故园图》艺术地再现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仙游的社会风尚、民间生活和历史故事,集风土人情、风味小吃、花木畜牧、各类人物、田园风光、房屋桥梁、以及历史、文学、民俗于一体,填补了19世纪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仙游资深作家、文史爱好者游心华先生不禁欣喜地赞曰:“《依稀故园图》神气生动,壮观入微,妙哉,乃现代人物画难得精品……”
李清达简介
李清达,一九四六年出生于福建仙游东屏山,现为仙游李耕画院院长,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常务理事,莆田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莆田市民盟书画院院长,莆田市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协会员。仙游县第七屇人民代表,政协仙游县第八届常委会委员,仙游县第十二、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擅长国画,亦专雕塑。 学术论文《以求实精神弘扬现实主义》发表于《美术》杂志2006年第八期,《评现代主义的“无意识”自我表现》发表于《美术》杂志2007年第四期。2010年1月18一一3月18日,在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举办《李清达嘉定历史人物画展》,2011年11月在馬来西亚举办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