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鉴的莎士比亚式大悲剧《团圆之后》,使莆仙戏“雷响天下知”
陈仁鉴像
陈仁鉴以炽烈的感情和冷峻的笔法写出震撼人心的大悲剧《团圆之后》,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赞誉为“莎士比亚式的大悲剧”,“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团圆之后》与他之后创作的喜剧《春草闯堂》交相辉映,一起被戏剧界称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分别入选由著名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全国入选两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两部力作也使得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雷响天下知”。
陈仁鉴(1913—1995),出生于民国时期仙游县榜头南溪(今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国家一级编剧。陈仁鉴命运多舛,中年以后致力戏剧创作,有六十八部剧作、三十多篇剧论传世,出版《陈仁鉴戏曲选》《陈仁鉴评传》《陈仁鉴戏剧精品选》。他对传统剧目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强烈的当代意识,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雅于俗的完美结合,震撼中国当代剧坛,风靡港台及东南亚,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
陈仁鉴的精神被戏剧界称为“韭菜精”精神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仁鉴故居
陈仁鉴早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薰陶下,追求民主、科学,接受世界文艺新思潮,使他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反思。他的生活道路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又使他对变幻的人生和炎凉的世态有真切的感受,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他的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1年,陈仁鉴由莆田东山职业学校转入杰出画家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半年后回到莆田,到一家报社当职员,开始发表一些散文、杂文,希望用笔来唤起民众。后因看不惯民国政府的腐败,参加中共地下游击工作,遭到国民党的追捕。1942年,考入在南平的福建师专艺术科学绘画画,与同学组织了兴化剧社,课余演戏宣传抗战,并担任编剧兼演员,初步显露出戏剧才华。毕业后回家乡任教,1946年到台湾师范学校教书,1947年台湾“2.28事变”后回到大陆。在家乡继续教书的同时,接收了一个旧戏班,试图通过改制来演新戏。1948年秋通过中学同事陈淑萍再次联系上地下党,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仙游东区工委书记、东区游击队政委,在山区开展游击战。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终于迎来了仙游的解放。
解放后由于左倾政策,从1949-1978年近30年间,陈仁鉴蒙受种种不白之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的整肃对象,长期身处逆境。文革间,陈仁鉴遭受了戴高帽游街、批斗吊打、在展览馆当活展品等非人的折磨,1970年初被戴上“历史、现行反革命”两顶帽子,回乡接受管制。在8年多的时间里,他牧羊、卖画,引导子女自谋生计。但在贫病交加、悲苦凄凉的环境中,他念念不忘戏剧。在牧羊时,他带着破笔糙纸在墓地旁写剧本。凭着心中不灭的信念和友人的无私帮助,他战胜了歧视、贫困和死亡,戏曲剧本的写作也取得重大突破,开拓一条新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陈仁鉴的精神,被戏剧界称为“韭菜精”精神,具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样的屈子精神。
“莆田仙游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晋京演出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惠安北部、永泰南部、福清南部等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莆仙戏处于低落时期,戏班大量减少,艺人纷纷改行或星散于农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获得新生。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0年代初,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戏班艺人,学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改戏、改人、改制”政策,对莆仙戏进行恢复和改革工作。陈仁鉴以“劳改释放犯”的身份,冲破各种偏见,对莆仙戏进行大胆改革。1955年他参加仙游县编剧小组,开始了专业编剧的生涯。1953-1963年的十年,是陈仁鉴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用普通话创作了传统剧《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嵩口司》《新春大吉》以及现代戏《大牛与小牛》《三家林》等剧本;用莆仙话创作了传统剧《鸡爪山》《太平天国》《长州驿》《一文钱》等剧本,共创作了60多部,深受观众喜爱。
陈仁鉴是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创始人之一。1954年夏天,陈仁鉴与他人合作整理《琴挑》一剧,赴华东地区参加调演并获奖,被选入《华东戏曲剧本选》。古老的莆仙戏首次与专家学者和上海观众见面,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倍受赞赏。
鲤声剧团五六十年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陈仁鉴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不仅是仙游县编剧小组成员,还是鲤声剧团艺委会的领导,对鲤声艺术的传承发展费尽心力。鲤声剧团的成功首要归功于一剧之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鲤声剧团演出了由他改编的传统戏《三求婚》《洛阳桥》等数十个剧目,享誉莆仙大地。陈仁鉴之后创作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更是轰动全国,获得全国戏剧界的特别关注。可以说,陈仁鉴为仙游的“鲤声剧团”走向全国剧坛圣殿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是前无古人的。
《团圆之后》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使得莆仙戏“雷响天下知”
2017年莆仙戏鲤声剧团复排《团圆之后》剧照
1957年,陈仁鉴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也称《父子恨》)和《新春大吉》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终于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
《团圆之后》是陈仁鉴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施天文》改编、创作的。在《施天文》一剧中,郑司成和叶氏是受到批判的“奸夫”、“淫妇”,柳氏是被褒扬的“孝妇”,而杜国忠则是为民仲冤的“清官”。全剧的主旨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美化封建制度。陈仁鉴反其道而行之,他重新处理人物关系,将郑司成、叶氏、柳氏、杜国忠四人塑造成既懦弱又善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全剧通过人物之间的尖锐冲突,通过两代无辜夫妻的鲜血和生命,深入批判了封建社会皇权、婚姻制度、贞节观、宗法制度、法律制度,揭示了专制制度与人道主义精神的深刻矛盾。
1959年,《团圆之后》作为进京献礼剧目,誉满京华,受到哲学家、史学家、文学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盛赞。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高度评价此剧“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是“莎士比亚式的大悲剧”。鲤声剧团载誉归来时,先后到济南、南京、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处佳评如潮。途经上海公演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团圆之后》的盛况,《文汇报》全文刊登了该剧。这次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使莆仙戏“雷响天下知”。
1960年,《团圆之后》在长春被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之后,香港影视界改编成《同命鸳鸯》(夏梦主演)上映,影响海外。
《春草闯堂》再次饮誉海内外
莆仙戏鲤声剧团《春草闯堂》剧照
陈仁鉴以炽烈的感情和冷峻的笔法写出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大悲剧《团圆之后》,同他之后执笔改编的优秀喜剧《春草闯堂》,交相辉映,一起被戏剧界称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
继《团圆之后》之后,陈仁鉴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嵩口司》等名剧。其中《春草闯堂》是一出歌颂性和讽刺性高度结合的喜剧。剧本通过薛玫庭与李半月的婚姻由假变真的始末,歌颂了丫环春草的机智勇敢,讽刺了封建社会官场中认势不认理的黑暗现象,揭露了官吏们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
这出戏之所以轰动全国并久演不衰,与陈仁鉴尊重戏曲编剧的艺术规律、匠心独运、意趣无穷的艺术结构魅力分不开。剧本以喜剧的形式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演出让观众在笑声中也深深思索。
1979年,《春草闯堂》参加国庆30周年晋京献礼,再次饮誉九州戏苑,从全国400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作与演出一等奖(一等奖仅两名)。专家拾风兴奋撰文说:“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剧中的“抬轿”一场戏,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评价,许多表演团体都上门拜师学艺,全国各地有600多个剧团上演该剧,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拍摄为故事片《假婿乘龙》,广东潮剧院改编后赴泰国演出,公主、总理都到场看戏。新加坡《联合早报》为这场戏发表评论,香港《大成》月刊载了剧本。在台湾首批开放大陆的五个剧目中就有《春草闯堂》。香港昭英社在国际青年节上演的《春草闯堂》,被列为精彩节目之一。
弥足珍贵的戏剧艺术与精神财富
《陈仁鉴戏曲选》
在非常时期,在逆境中,陈仁鉴从没屈服与妥协过,倔强的他反复申诉,终于把一顶顶戴在他头上的“帽子”全部拿掉。虽然党籍没有恢复,但他解放前的那段革命经历终于得到了承认。虽有一点遗憾,但他的政治面目终于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此后,他更想专心写作,忘记了自己是疾病缠身的老人,他还想将年轻时设想的创作计划完成。由于家人的规劝,有一段时间他重操国画旧业。但他无法忘却对戏剧的深情眷恋,生生死死的戏剧事业。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在病床上写了近20篇剧论文章,重新创作了《寻妃记》《存储春秋》《状元遁》等剧本。可是,终因劳累过度,引发胃出血,后不幸转为癌症,于1995年去世。
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由戏剧权威李国庭撰写的20多万字的《陈仁鉴评传》。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陈仁鉴戏剧精品集》,收入他的6个剧本、13篇创作谈与剧论文章。著名戏曲评论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汉城评价说:“当年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很大,因为有鲤声剧团的存在,我们才有幸能目睹宋元南戏的风采……莆仙戏的价值不是用别的可以补偿的,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一定要保护抢救莆仙戏这个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遗响的古老剧种。”可以说,中国戏剧的古老剧种——莆仙戏的稀世价值,正是通过陈仁鉴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这两大悲喜剧展示于世,震动了全国文化界,获得的专家们的高度赞誉和一致认同。陈仁鉴对莆仙戏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是有史以来的“仅其一人”。
陈仁鉴为戏曲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但对莆仙戏走向全国有特殊的历史贡献,而且作品在全国剧坛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对传统剧目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强烈的当代意识,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雅于俗的完美结合,震撼中国当代剧坛,风靡港台及东南亚,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分别入选由著名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全国入选两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闯堂》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他的作品被列为艺术院校教材。
晚年时,针对戏曲的殿堂化和贵族化,陈仁鉴还大力呼吁走向通俗化和大众化。虽引起重视和争论,但更是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艺术研究所评价他的作品令人“高山仰止”。中国戏剧协会认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剧坛的闪光之作”。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认为他的剧作“光照曲苑”,其本人“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莆田文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