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蔡襄与宋太祖

    蔡襄与宋太祖

      □林劲松

      宋太祖好读书,他建立的宋朝也好读书,许多人勤奋好学,为宋朝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蔡襄是兴化军仙游县人,是宋朝中期(1033-1125)救国救民的大功臣。

      据历史记载,在后周时,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爱好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回答完全正确。赵匡胤之所以手不释卷,是因为他尝到了读书理论联系实际的甜头,有了文化自信。这样的人,越是工作忙,越会挤时间学,把它们视为工具书。所以,赵匡胤行军,有时就要随带几车书籍,并且还把它们视为至宝。他建立的宋朝也好读书,说明许多人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也有文化自信。

      在《宋论》里,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这是宋太祖留给嗣君的救国家救人民的神祕武器。正是因为“不杀士大夫”,士大夫之一蔡襄才能成为宋朝的大功臣。

      说来话长,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才开始还可以,到了大中祥年间(1008-1016)就开始走下坡路,在福建,政令不通,虽然有惠民政策,却没有人落实,一直到了1047年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落实庆历新政,漳州、泉州、兴化三郡应该减轻的赋税才得以兑现,拖了三十多年。

      宋仁宗十四岁继位,刘太后贪权,却要“垂帘听政”,而且一干便是十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才能亲政,终于有了实现天下大治的先决条件。

      《宋史》说,蔡襄是天圣八年(1030 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1036 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1043 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蔡襄传》)

      那时,蔡襄才25岁。面对国家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于是,他写了《四贤一不肖》,公之于众,誓与祖国共存亡。所以,蔡襄是宋朝的大功臣。

      这个记载说明,宋朝和其他王朝一样,也会出现武则天,也会出现曹操,吕夷简就有点像曹操,一手遮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身为宰相,竟然搞一言堂,破坏廷议制度,却没人敢于去管他。但是,曹操杀一儆百,他却不敢去做,仅仅是让他们降职,去地方做官,这是两人不同的地方。吕以为这样做,朝廷鸦雀无声,洋洋得意,却万万没有想到东京平安无事,西京却起火,而且火越烧越旺,到处蔓延,不仅士大夫惊醒了,平民百姓也惊醒了,对国家刚刚发生的大事情议论纷纷,最终让他反而孤立无援。这是因为宋太祖留有秘密武器,由天子掌握,谁也不知道是哪些内容,不能不心有余悸。

      学习和研究了庆历新政以后,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宋太祖深谋远虑的结果。不杀士大夫,既是保护士大夫,又是相信和依靠士大夫。国家一旦有难,期望他们会挺身而出,救了国家。蔡襄就是宋太祖所需要的人。不加农田之赋,是因为宋太祖治国,以农为本;没有加赋,让平民百姓安居乐业,把农业搞得有声有色,国家政权才会不断巩固和加强。这是宋朝建立后,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弘治《兴化府志》记载,蔡襄任职福建转运使以后,向宋仁宗递上《奏复五塘剳子》,解决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文章说,“莆田县有陂塘五所,胜寿、西冲、泰和、屯前、东塘,自来积水灌注塘下沿海咸地一千馀顷为田,约八千余家耕种为业。大中祥符(1008-1016)年中,有百姓陈清等陈状,于萩芦陂渠引水,灌注塘下民田,却决去五所陂塘,以地为田,官司妨碍,不与检给。天圣(1023-1031)年中,陈潭知军日,其陈清却与官户形势计会,同共请上件塘内地土,州县徇私曲理,先次给却屯前、泰和、东塘陂塘三所,去水为田,旧日仰塘水灌注之地尽皆焦旱。百姓争讼,州县一向抑迫不与申理。至李余庆知军日,陈清又请胜寿、西冲二塘为田,其时不与检给。宝元(1038-1040)年中汪随政内徇私顺情,一向检给,科率产钱供输赋税”。其结果,“自决去五所陂塘以来,沿海咸地止仰天雨,有种无收,州县多是不与放免税赋,是致人户逃移”。

      这个记载说明,五塘被决,不是发生在宋真宗时,而是开始在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一千顷田地大面积有种无收,搞得许多人家逃移。一直到了1047年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时,才得以解决,复五塘灌民田。从中可以看出,刘太后贪权,给国家政权带来严重政治危机,说她像武则天,那是有真凭实据的。但是,她却翻不了大浪,同样是因为宋太祖留有神祕武器制服她们。用今天的话说,有否文化自信,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儿皇帝怕母后,她要垂帘听政,就让她去,只要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就只好顺水推舟。而且这样做,也是明哲保身,否则,什么时后“驾崩”谁也不知道。这一点,赵匡胤那时是心中有数的,所以只要他们坚持“一保两不”就可以了。

      蔡襄是这样,范仲淹也是这样。他是庆历新政的总设计师,他要是在1036年得不到保护,被杀了,那么,历史上的庆历新政也就不会发生了。所以,马克思主义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说明早在公元10世纪中后期,我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匡胤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采用有效措施来保护,让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遇到暗礁险滩时,能波澜不惊,勇往直前。

      在《宋论》中,王夫之说:“其后英宗之立,年三十矣,而曹后挟豢养之恩,持经年之政;盖前之辙迹已深,后之覆车弗恤,其势然也。宣仁以神宗母,越两代而执天下之柄,速除新法,取快人心,尧、舜之称,喧腾今古。”(《仁宗》)继刘太后之后,曹后粉墨登场,宋英宗年已三十了,她也要“垂帘听政”!宋神宗任王安石主持变法,硕果累累。但是,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却把持国家大权,“速除新法”,许多人为之“抬轿子”、“吹喇叭”,称她是尧舜。所以,宋朝前进途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不平坦的,有时甚至还面临灭顶之灾,那真是惊心动魄。

      是谁破坏了祖宗之法?不是别人,而是这三位“太后”级人物。这几个大人物想掌握国家大权,仁宗、英宗、哲宗三人也就只好逆来顺受了。所以,后来挺身而出,拯救宋朝的恰恰是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正是庆历新政,让宋朝实现天下大治;正是王安石变法,让宋朝经济文化发展名列世界最前列。

      《历史研究》1982年第四期乔幼梅先生的文章说:“由于宋在经济上文化上居当时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铜钱成为海外诸国喜用的通货,有的国家,‘得中国钱,分库贮藏,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因此,铜钱大量地‘渗漏’外流。”“南宋铜钱的北流,更远远超过了流向日本和海南诸国。”(《宋金贸易中争夺铜币的斗争》)在这里,作者通过新的视野,充分肯定了宋朝的世界地位,有着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市易法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而且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为世界各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有比较,才能鉴别。赵匡胤不加农田之赋,到了宋徽宗时,又出台了三大恤民政策,人民的地位明显提高,失去养活自己能力的有居养院,没有钱医病的有安济坊,没有葬身之地的有漏泽园,到处阳光灿烂,暖人心房。这是上个千年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发明创造,并被后人所传承,代代相传。国家爱人民,人民爱国家,二者薪火相传,无敌于天下 ——中西百年战争(1840-1949)中国胜利、西方侵略者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