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立兴郡中学堂:莆田近代教育摇篮
莆田自古就是“文献名邦”,即使进入近代社会,重教兴学优良传统依然长传不绝,哺育一代又一代才俊英杰。而莆田近代教育的摇篮,便是创立于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所新式官立中学堂———兴郡中学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莆田士子张琴进京会试,拜见莆籍御史江春霖,首提兴办近代教育中学堂。当时,延续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已病入膏肓,社会要求变革呼声日益高涨。江春霖大力支持,即电告兴化府筹措开设兴郡中学堂。次年,清王朝迫于社会压力,宣布废止科举制度。兴化府先后筹集莆仙两县资金共7200元,决定创办官立兴郡中学堂,由当年新科进士张琴主董。
张琴不遗余力,主持将原擢英书院(今市实验小学所在地)改建,彻底改变封建学校东庙西学传统格局,把学校与神庙分离,独立建起教室、操场、讲堂、学生膳堂、宿舍、应接室、贮物室、教员办事休息所等设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兴郡中学堂正式开学,新科进士张琴任监督(即堂长,校长),进士关陈謩任总教习,举人陈其殷任监学。
该学堂面向莆仙两县招生,学生无需交学费、书籍费。报考者踊跃,第一期就达上千人,其中童生、秀才即占500多人。经过一天考试,共录取80名,最小仅15岁,最大有40多岁。而且不少是兄弟、叔侄同学,如莆田陈希忠、陈希襄兄弟,宋增佑、宋增矩兄弟和叔父宋真,仙游的杨希琳、杨希琅兄弟等,一时轰动,传为佳话。张榜公布后又录取2名,加上从其他学堂转入就读的20名,累计102名,莆仙两县各占70%、30%。
这所新学堂实行全新教育,德、智、体结合,开设读经、作文、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理化、博物、法律、天文、图画、修身和体操等课程。教师亦聘熟知近代教育的人才,有不少是留学归国学者,如美国俄亥俄大学毕业的郭玉清教数学,英国留学生吴祖贻教英语,而留日归来的陈樵、林翰、黄胜白则分别教法律、博物等。它又为“文献名邦”培养众多新式人才,成为日后活跃于海内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精英。
该学堂首届学制为五年,每年招收一届。头两届学生主要从童生、秀才中招收,第三届起直接从官立小学或私立砺青小学毕业生中招收。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第六届,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官立兴郡中学堂遂改名“兴化中学校”。此后又几经改名,至1952年改称“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