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解放后土改前莆田金融的概况

    解放后土改前莆田金融的概况

      莆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它一向以文化教育蜚声全国。

      莆田地理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交通发达,陆、海兼备,很早以前渔业、航运、商业、农业等也都很发达,正是这个原因,金融业必须紧跟形势发展,与各业同步发展。

      回顾历史,莆田金融业曾经走过辉煌的里程,它为支持莆田发展农业、商业及各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遇上一些困难。

      1949年8月26日,人民币才进入莆田市场。同年9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莆田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派赵福典接收莆田县银行,建立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办事处。15日,中国人民银行涵江营业所建立施行城、涵通汇。

      1950年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办事处”改称“莆田县支行”,“涵江营业所”升格为“涵江镇支行”。

      自人民币进入莆田市场后,市面上在流通的人民币有1元(极少)、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6种,为城乡人民购物和生产提供了方便。

      但在前进道路上,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表现在解放后土改前,在这段时间内,由于银行借贷能力有限,对民间借贷几乎陷于停顿。

      自由借贷自由借贷,属非金融借贷机构,是为了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资金的需要,莆田县人民政府号召开展自由借贷。利息双方协议,保障有借有还,农会出面担保。结果这种办法行之有效,全县掀起了一个自由借贷高潮,尤其是妇女,拿出仅有的少量金银饰品,折价后,卖给银行,把所得价款借给农村困难户,购买肥料发展生产。据记载,当时仅横塘乡293户农民,拿出银饰品1200余两,卖款1400多元,换回豆饼300块,解决了春耕肥料问题。

      1951年5月23日,根据莆田县人行一份关于《莆田县农贷行自由借贷调查表》记载:“一区荔宁、筱塘、南郊;二区埭里、双兴、东阳、港利、显应、双福、高美、陈桥;三区朱亭、沙堤、定庄、水南、华西、清江;四区龙山、漏头、坂头、安龙、后卓、澄渚;九区新度、东郊、锦墩、洋东、梧塘、郑坂等29个乡调查统计:借户1811户,借额20627元,占农贷49875元的41%。债主1389户。月息1.5-2分。期限:春耕时借,早稻收成时还。全县自由借贷数额达16万元以上,超过农贷。说明自由借贷形式是好的,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很大作用。

      互助储金会1954年后,成立信用合作组织,承担起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取代了自由借贷,城乡居民普遍就业、生活稳定。

      职工临时困难,依靠所在单位或互助储金会给予解决。

      上世纪五十年代,县人行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组织互助储金会。1964年春,协同县总工会进行整顿,建立制度,健全帐务,互助储金会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截至1967年5月,城厢区就有116个,占单位数的90%,存款余额29871元,其中千元以上的,有饮服公司、搬运站;在十元以下的有18个,一般在二百元左右。

      互助储金的基金有两种,一是固定的,各会不同。县人行每个会员12元,搬运站每个会员18元,工作调动或退会时退还;二是由会员自由认存,每月1-8元不等,年底发还。基金用于解决会员生产、生活上短期需要,原则是:特殊困难,重点解决;一般困难,酌性解决,借款期限为4个月,分次还清,贷款无息。这种形式,普受欢迎。 (黄祥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