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李富三十四桥沧桑

    李富三十四桥沧桑

      □黄黎强

    1.jpg

      李富

    2.jpg

      宫后放生池桥

    3.jpg

      延寿桥

    4.jpg

      塔桥

    5.jpg

      万寿桥

      宋代,涵江白塘李富是一个传奇式的人民英雄。他是抗金英雄,是大办公益事业的大善人。他散尽家财,在全县境内为民造了三十四座大大小小的石梁桥以及堤坝、学校、寺院,所费累万金,全省少见,全国少见。可以说,他是莆田历史上杰出的大办公益事业的英雄,历朝历代广受赞誉。宋朝丞相陈俊卿、工部侍郞林光朝等人都对他备加赞赏。状元黄公度称赞他是“一代元良,百世师表”,是“忠孝仁义兼备”之人。

      八百多年来,他捐金建造的三十四座桥梁,利济四方行旅,繁荣地方经济,有的至今还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择其一二,分开叙述。

      一、涵江境内

      龙桥?后改称新桥头,在涵江旧镇的南面。大桥创建于宋绍兴年间,全长七八十米,共四墩五孔,十分坚壮。这座石梁桥成为白塘及南洋各地通往涵江,乃至福州的重要交通孔道。明景泰、嘉靖年间多次重修。据碑刻记载,明嘉靖倭祸,不少石梁被毁断,大桥变成了危桥,行旅只得买舟摆渡过海,遇着大潮、暴雨,山洪爆发,海流汹涌,往往船毁人亡!

      直到万历己卯年,三一教主林龙江闻讯,即刻派凤山寺僧慧性上人到涵江募金重修重建。慧性上人克服种种困难,“持苦行,发慈心”募金倡修,鸠工伐石,又几经波折,终于重造这座宋代古桥。慧性上人的功劳不能说不大矣。从此以后,人们便把他重造的新龙桥,直呼为“新桥”,“新桥”“新桥头”一名便从此流传了下来。

      二百多年后,到清乾隆后期,新桥又多处崩坏。李富裔孙李彰德等人合族发起募金重修。

      上世纪六十年代桥南、桥北各堆起了沙袋,交通因此阻断,桥栏也严重毁坏。

      上世纪70年代,为了保护行旅的人身安全,涵江(莆田)造船厂拨款,在新桥两侧造起了钢筋水泥护栏,又用毛石、水泥填补大石梁之间的缝隙,抹平桥面上的坑坑洼洼。行人无不称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方面从“红旗闸”南端,沿着海道修了一条小公路通到白塘洋尾村。把新桥最南的一个桥洞填掉,桥洞上的大石梁变成了路面,大大小小的汽车每天从石梁上碾压而过,其中有一二块已压断,凹了下去。所以,新桥现在只剩四个桥洞。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桥先后被列为区、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新桥仍是南北行旅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天桥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万寿桥?在涵江集奎村南面的大河上,宋绍兴年间李富创建,石桥全长五十多米,桥面宽两米,共七墩八孔,是涵黄古大道的必经之地。民间自古相传,“先延寿后万寿”,这句话说的是,当年延寿桥造好之后,李富命人把剩余的大量石料运到涵江集奎,建造万寿桥,所以,这座桥石梁长短不一,桥墩之间跨度也不一,有的长四五米,有的仅三米多。

      民国7年(1918)年底,南北军战争期间,南军从南面的后亭村向北进攻集奎,北军占据万寿桥头拒战,双方激战多日,所幸古桥没被炸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肥料短缺,生产队(今称村民小组)就组织部分农民划船至万寿桥周边的大河上罱泥(挖河泥),用以肥田。导致河床下降,万寿桥的桥墩也严重下沉,船只就无法穿过桥洞通行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万寿桥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桥?在白塘的西偏的大河上,东西走向,全长七八十米,两端为引桥,中间设两个桥墩三个桥洞,民国时期,塔桥严重倾斜,成为危桥。上世纪九十年代乡人集资重建。把旧时的五墩六孔石梁桥,改为今天的新桥。因为桥东端的石栏柱上立有两座四方形的石幢塔,故称塔桥。石幢的四面各刻有佛祖像,古时为镇桥之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开发白塘旅游,有关方面又派人全面整修加固,以满足游人日益增加的需求。???

      宫后放生池桥?在涵江上梧村东南角的大河上,全长近二十米,分二墩三孔,桥面宽约两米,两侧石护栏上有古色古香的小石狮雕饰。这里自古是涵黄古大道的必经之地。宋李富创建后,历经多次重修。到清乾隆年间,桥墩损坏,危及过往行旅。李富后裔,直隶州司马李光文见之恻然,慨然捐重金为倡,李氏族人也纷纷响应,集腋成裘,众力共成之,有石刻为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筑涵黄公路,在白塘西侧、放生池桥东侧十多米处建造一座白塘公路桥,造桥时两边须各筑一道土堰阻水。公路桥建好之后,工程建筑队错误施工,突然把土堰挖开,结果白塘内的大水突然冲向放生池桥,桥墩一下子被冲毁,桥梁倒塌。后经上梧村民众、老协会等多方严正交涉,工程队只得重造放生池桥。如今,连桥头墙上的乾隆碑刻也荡然无存了。???

      五应桥?在陈桥村与东墩村之间的大河上,东西走向,这里也是古大道的必经之地,宋李制干创建。原为大型石梁桥,共五墩六孔,全长七八十米,故称“五应”。

      清乾隆年间,有一年春天大旱,桥下仍有水。至四月大雨骤至,洪水汹涌至桥下,南虚北实,三孔倒塌,但无人修整。不得已,乡人只好架木通行,苦不堪言。两年后,天又大旱,乡人陈孟清、陈玉来父子捐金倡修,又得同乡陈仲霞“四方力募”,大功终于告竣。

      三十多年后,清嘉庆年间,涵坝大堤崩坏,海潮汹涌而入,下孝义七八座桥梁都被冲塌,五应桥又再次崩坏,情势岌岌可危。人行其上,桥会发出怪响,所以,时人又把桥称为“五响桥”。危桥难行,随时可能倒塌,行人只得靠渡船过河。

      后兴化知府得讯,命西漳贡士曾光斗重修。曾光斗与白塘司马李光文一同捐金为倡,重建五应桥,可是,大桥几近完工,曾李二人相继病逝,而桥栏等尚未建成。

      但是,有人修桥,有人却在毁桥。当时有一李姓不肖儿孙,竟连夜划船去偷窃桥石,运往他处变卖谋利,五应桥重修功败垂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政府及乡人捐金重修。2005年乡人又捐金重建,但新大桥已改为了钢筋水泥大桥,形制完全改变。桥东端原有的旧古碑(断)也早已不知去向。

      吴桥?在东墩与显应村之间的大河沟上,全长百米左右,宋承信郎李富创建,这里也是古大路必经之地。1958年发生大水灾,有关部门在陈桥涵坝开大闸泄洪,导致水流汹涌澎湃,大桥竟被洪水彻底冲垮。???

      清宁桥?古时又称涵头市桥。北宋末,涵江宫口河北岸有一座灵慈宫,宫旁当时为涵江最有名的柴草墟市,每天到墟市购买柴草的、到宫中烧香求平安的民众,纷至沓来。古桥为三孔石梁桥,桥体古色古香。

      民国初,宫口河两岸商栈众多,商贸十分繁荣,商家捐金重整清宁桥,在桥面上浇注水泥,又在石桥两侧增建水泥钢筋护栏,以利两岸民众通行。

      魏塘前桥?在显应村古大路上,为单门石梁桥。旧时,桥旁有孝子祠和铺差驻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道改造,古桥也改建为水泥桥了。

      吴坂桥?在都邠村,古时,这里为古大路必经之地。今已由村人拓宽改建为水泥桥。

      榆溪桥?在上俞村大河上,古时为三门石梁桥。清同治年间重修。民国时,桥身倾斜,乡人募金重修,并立碑记久。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建为水泥桥。桥两侧设铁栏杆护栏。

      此外,涵江延寿里、仁德里境内古时还有刘家前桥、真人宫前桥、圣墩桥、镇前桥等,今已无从查证。???

      二、莆田城周边

      莆田县城周边河道纵横,道路四通八达,故李富当年在这里建造的桥梁最多,有的甚至是大型桥梁,如延寿桥、七间桥、泗华桥等。以下择要介绍:

      头亭濠桥  在拱辰村头亭小村,宋时称后埭通监桥,宋承信郞李富建,为双孔石梁桥,桥面由五块大石梁并排,十分坚壮。原距宋时北城门二里地。明朝洪武年间,扩建莆田城,头亭古桥就成为了北门外的濠桥。北门又称拱辰门,是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朝廷官员、文人士子、客商行旅终日络绎不绝,日积月累,濠桥上石板都被磨得光溜溜的。清道光年间,城墙坏,桥也坏,辞官归家的知县、知州陈池养热心公益,挺身而出,多方募金,重造城墙,重修壕桥。2003年后,城区旧城改造,北大路、后塘片区、县人民体育场、莆田汽车站、东街口片区等全面拆除,拱辰头亭也在拆迁改造之列,头亭古村、古石濠桥、头亭古戏台等等古迹从此荡然无存。

      古柳桥?在莆田城南门外,宋绍兴年间李富创建,为双门石梁桥。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彭汝楠重建古柳桥,明末清初,古柳桥毁。后经重建、改建、拆毁,存“古柳桥”石刻今已运到市博物馆内存放。

      棠坡村桥?在莆田城南棠坡村,2010年前后,其地及周边大片地方被拆迁改造成万达广场高楼群。古村、古桥均已不复存在了。

      南寺东桥、南寺西桥?南寺即指南山广化寺,以前广化寺大门外至福厦公路之间为大片农田,面积当在数千近万平方米。中有溪涧流过。二桥一东一西,横跨于溪涧上。现东西二桥早已烟消云散。

      延寿桥?在西天尾镇延寿村延寿溪上,全长近百米,宋建炎、绍兴年间李富创建。自古以来,这里是游洋与莆田之间来往的重要通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李富捐金鼎建,到绍兴元年(1131)当地评事官方天贶捐金助建竣工,行旅无不称便。

      明宣德年间,大桥历经洪水的长年冲激,桥墩倒塌,大石梁坠落深水中。两岸民众无可奈何,只得买舟过渡。一到春夏大雨连日,洪水翻滚暴涨,渡船时常倾覆,商旅溺死者不可胜记。

      明正统五年(1440)吴思谅出任兴化府推官,慨然捐金为倡。兴化府知府余炅、别驾刘忠等也极力支持。莆田县丞郑公勉、主簿唐礼,仙游县丞刘某闻讯,也相继捐助之。

      于是吴推官任命延寿人方士学、黄季实担任董事,日夜督造,他们“伐木于山,取石于海”,一共造起了12个桥墩,分13门桥洞。工程浩大,前后历时一年多,才大功告竣。这是延寿桥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工程。

      明嘉靖年间,延寿桥在战乱中遭到损坏,兴化知府捐金重修,还在大桥南端建造了一座两米多高的单门石坊,坊额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重修的经过。这座桥头坊虽已斑驳沧桑,但至今仍挺立在桥畔。

      清光绪初,延寿桥又被洪水冲坏,乡人又多方募金重修。竣工之后,又将宋代直学士陈宓题写的“延寿桥”石碣重新竖立在桥南,昭示古桥的悠久历史。

      龙桥?在城西龙桥村西山小村(今已不存)的溪流上,位于上下龙桥的分界点。旧时,常太山区的群众挑着山货就是从龙桥街,跨过龙桥到莆田城内售卖的。片区改造后龙桥消失。

      泗华桥?又名五孔桥,在城西龙桥街与下郑村的交界处,位于泗华陂的下游数十米处,这里是东圳水库的泄洪区。古时为山区古大道的必经之地,宋李富绍兴年间捐金创建,原为五孔石梁桥。

      1979年古桥被洪水冲跨后,一直无人问津。下郑村民及山区群众出行受阻。后来村民纷纷登门请求郑烂老人出面重造大桥。郑烂,下郑村人,原任县九华农场副场长,他平时为人热心,勇于任事。当时已退休。他当即满口答应。

      但重建大桥需要钱。他带着董事会成员找到县长,县长却让他们自力更生。实在无法,郑烂带头捐款二千多元,全村男女老少闻讯纷纷捐款。社会上男女善信也积极慷慨解囊。后卓部队闻讯,也运来战备用的木材支援,省交通厅也拨款数万元支持。接着县交通局、市交通局等有关部门也拨款支持。

      经过几年的准备,1983年11月泗华桥重建工程终于正式动工了。郑烂身任董事长,克服重重困难,忍受了诸多委屈和非议。风里来雨里去,四处奔波。1986年6月,一座全长100米,宽4.5米,高6米多的大型五孔石拱桥终于竣工通车了。同时,董事会又在大桥东端建了一座泗华亭,以示纪念。郑烂老人劳苦功高,虽没得到什么表彰,但他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扬。

      2012年左右,政府将泗华陂、泗华桥及溪流两岸辟为泗华公园,有关方面还在桥面上铺设整齐的石块,在桥西增建一座吴公亭。大桥旧貌换新颜。

      白杜桥?又名圣母桥,在西天尾白杜村,旧时为石梁桥。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村中的祥应祖庙及庙旁祠堂山同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白杜桥已不见踪影。

      澄渚桥?又名庙前桥,在澄渚村,为单孔石梁桥。今存。

      吴刀桥?在吴江村,古时这里为村道必经之地。相传唐代吴兴修筑延寿陂时,有蛟龙兴风作浪,陂危,吴兴怒,持刀跃入大浪中与蛟龙相搏,最后同归于尽,他的刀后被洪水冲到此地,故此,人们便把该村称为“吴刀”。

      陈仓七间桥?在城郊赤溪村,宋承信郞李富创建。古桥原为七孔石梁桥,全长六七十米,宽两米多。后被洪水冲倒,僧德全等人相继修建。

      明初,桥又严重损坏,景泰六年(1455)里人姚福德募众重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里人光禄寺少卿姚永又再次重修古桥,还在桥头兴建了圆光庵、观音堂两座佛寺。清代又多次重修。

      民国22年(1933)十九路军在福建宣布独立,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调集十多万中央军分三路包围福建。十九路军战败,从福州败退南下,过了七间桥后,炸毁了古桥,以阻止中央军追击。

      桥炸断后,两岸民众出入受阻。数年后,才在两岸之间架设木桥,桥面上铺设沙土,以供人车通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厦公路全线拓宽,政府在原桥东侧下游数十米处,另建了一座大型钢筋水泥桥,桥面宽达十多米,分四车道,可供车辆同时双向行驶。

      下尾桥?在莆田县城郊莘郊村,今存。

      猿臂桥?在城郊三亭,旧为双孔石梁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为水泥石拱桥。桥边原有供官员临时休息的亭子,称满果亭。因旧城改造,猿臂桥、古亭等大量文物同时消失。

      郊东桥?在莆田城郊,又称新蒲桥,桥长二十多米。上世纪8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桥的两侧增设铁管栏杆,以利通行安全。

      龚墩桥?又名黄龙桥,在城郊莘郊黄墩村。原为四孔石梁桥,全长二十多米。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建为水泥桥,但旧桥墩尚存。

      三、梧塘地区

      漏头桥?在梧塘漏头村陡门头,宋绍兴年间李富创建。明代时一度改为陡门头,用于排洪泄水。后又改为石梁桥,全长约五六十米,但桥面比较窄,今存。

      埔头桥?在梧塘埔头村,全长数十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建为水泥桥。

      溪口桥?在溪口村,原为三门石梁桥,全长约三十多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乡里华侨捐金改建为水泥桥,桥的两侧还增建铁管护栏。

      李富创建的桥梁,还有一些由于时代变迁或者地境变化,如今已无法具体考证了。但史书上的记载,确凿可稽。

      李富凭一人之力,建造了三十四座桥梁,不求官府一文,不募民间一金,如果没有为民造福的好思想,那是万万办不到的!李富的德行,确实非同寻常,令人钦敬之至,值得大书特书。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