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许子斌
□许凯声
我的父亲许子斌是山东南下干部中的一员,1955年当选为莆田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副县长,父亲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过长江去,建设新中国”是他们南下的初心,莆田是父亲的“第二故乡”。他和莆田民工大队一起转战连黄公路、义序机场、鹰厦铁路、外福铁路、东圳水库等建设工地。所到之处,无不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中排右一为许子斌)
一、受命出征连黄公路
1955年初,不时有小股国民党反动派残部骚扰福建沿海岛屿,莆田县成立支前民工大队支援前线。父亲在当年的几位副县长里正年富力强,被委任为支前大队政委,大队长由同为副县长的张坤担任,率领从莆田忠门、埭头、灵川、北高、东峤等地征集的民工八千余名,开赴连江黄岐半岛,抢修一条从连江到黄岐的战备公路。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工挖掘,开山炸石。不到一个月时间,硬是在海岸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公路,部队大炮才运进去,与对岸马祖岛的国民党反动派守军对峙。
二、转战义序机场、鹰厦铁路、外福铁路
连黄公路支前任务完成后,莆田支前民工大队又紧急驰援福州义序机场建设。莆田支前民工大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与兄弟县市的支前民工大队开展劳动竞赛,敢拼敢赢,带动整体工效迅速提高,受到各方好评。
正当机场基础完工,莆田支前民工大队准备撤出机场搬师回莆时,莆田县委派黄联枢副县长,再征调三千多位莆田民工队伍来义序会师,县委命令重组的这支一万多人莆田民工支前大队,开赴邵武修筑鹰厦铁路。我父亲仍任民工大队政委,张坤仍任大队长。
1955年5月底,莆田民工支前大队乘船沿闽江,经南平到顺昌,再换乘小船沿富屯溪溯流而上进入邵武,服从铁道兵8102部队的统一指挥,在邵武至光泽县与江西省交界的龙斗乡,莆田民工支前大队全线施工。山涧涵洞、桥梁隧道等工程由铁道兵负责,支前民工们填筑路基,挡土护坡。
1956年春鹰厦线修通,莆田民工支前大队又转战外福铁路建设工地,完成了顺昌拿口至西芹一带路基填筑任务。随后,莆田民工支前大队响应莆田县委的号召,就地安置,有的民工成为铁道工人,有的招工进入邵武国营企业,他们还创办了邵武农场,莆田县动员众多女青年到邵武农场工作,与青年民工组建家庭。这支队伍成长了一大批建筑能手和施工技术员,从那时起“莆田民工走天下”名声大振。
三、奋战东圳水库
1958年莆田掀起了大办水利高潮,东圳水库项目飞速上马,晋江专署专员王德秀挂帅兼任总指挥,莆田县县委书记赵允福担任指挥,县长原鲁山担任副指挥,有冲天的干劲,却没有图纸,边设计,边施工,没有规划,更缺乏水文资料和地质勘探资料,前期建设没什么头绪。莆田县委决议立即召回驰援在外的支前大队,进驻东圳水库。
县委推荐副县长、支前大队政委许子斌转任东圳水库建设工程副指挥,负责工程建设,副县长、支前大队大队长张坤也转任副指挥,负责库区移民安置,省水利设计院高宝善担任总工程师。指挥部下设的人秘、政工、财务、器材、统计、民力等科室,参照鹰厦铁路莆田支前大队组织驾构,所有民工按部队师、团、营、连编队。
父亲与总工程师重新勘察地形和调阅水文资料,重新设计水库受雨面积、水库库容、大坝建设高程、溢洪道出口等技术要素,需要经常往返福州绘审图纸,县长原鲁山主动把莆田县唯一的一辆吉普车调拨给东圳指挥部使用,自己骑自行车下乡工作。“赤脚县长”传为美谈,现原鲁山县长的自行车在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展陈。
正当水库清基完成准备填筑粘土墙时,驻莆28军在岭头尾等高地架起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工地实行戒严,所有进出人员严格军事管制。军长詹大南赶到工地,要求工地负责人说明情况,在莆田驻军上游修建这么大的水利工程,万一水淹七军,怎么处理?
父亲如实地将大坝建设数据,向将军作了详细的汇报。总工程师高宝善补充说到:“该方案也是经过省水利厅批复的。”,将军作风严谨,特意要了一份图纸,说过几天要去北京开会,顺便到水利部请教专家。
詹大南将军把东圳水库的建设大事当做头等大事,专门就东圳水库的建设方案提请水利部专家会审,专家给出意见是溢洪道必须要有1千个流量以上的泄洪能力,出水口钻山洞出水量会更大。指挥部采纳了水利部的意见,将大坝右边原计划的钢筋混凝土涵管改为输水隧洞。
方案定下来后,詹大南将军立即派出工兵连,用空压机和风钻开凿输水隧洞,两个加强营和两个汽车连抢运大坝粘土,又协调厦门驻军调来压路机和滚压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大坝芯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水涨一寸,坝高一尺!”,东圳水库军民大会战进入了高潮。
在驻军9059部队和莆田各公社13个民工团共同努力下,奋战90天,于1958年12月23日,一条直径4米,长度达313米,石头硬度数达20级以上的输水隧洞,提前8天开凿完成。主体工程拦河大坝于1959年12月16日,提前105天完成。
詹大南将军送去水利部论证的技术图纸,成为东圳水库原始建设图纸的孤本,现被莆田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东圳水库的建成,是包括我父亲在内几十万莆田军民奋战的成果。蕴育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如今建成了“水利部水情教育基地”、“东圳精神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