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蔡氏英才辈出
仅宋代就出了进士50多名,职官者100多名,
还有着“一家三宰相”、“一门五进士”的科举佳话
蔡襄后人在蔡襄墓旁立起潮州亭,里面立着蔡襄的玉质雕像
【图腾注解】蔡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这个字后来又衍化为“刈”。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子孙以国为姓。
核心提示:在莆田历史文化名城史册上,蔡氏一族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仅宋代,蔡氏就出了50多名进士,职官者100多名,涌现出许多蜚声朝野的人物。虽然蔡姓在全国排名仅居第34位,在福建也才排名第11位,但却是莆田第8大姓。
蔡氏随移民潮入莆 发展成望族
蔡氏入莆始于唐末,那时黄巢农民起义爆发,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加入义军,不少中原百姓随军从固始南下,形成一次新的移民潮。居于浙江钱塘的蔡用元和蔡用明随着这股移民潮进入莆田,选择居住在仙游枫亭刺湖蕉溪。蔡用元成了莆田蔡氏一世祖,他的弟弟蔡用明后来迁入晋江青阳开族。
蔡用元在莆田有一个儿子,后来生了4个孙子,分为伯、仲、叔、季四房。到了宋代,蔡用元家族已成为当地望族。3人位居宰相,2人官至尚书,16人列入中国古代人物传,在福建省甚至全国都独树一帜。家族最突出的就是伯房的蔡襄家族和季房的蔡京家族。
现今莆田一县四区,均有蔡襄后裔支脉散居,而莆田蔡氏聚居最集中的东海镇,多是蔡襄第三个儿子蔡旻的后裔,聚居着3.4163万蔡氏人口,占莆田蔡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堪称全市姓氏人口族居之最。
蔡襄家族英才辈出蔡京与子几成仇敌
蔡襄是集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科学家于一身的北宋名臣。他生于仙游枫亭刺湖蕉溪,是入莆始祖蔡用元的六世孙。蔡襄为官37年,清廉刚正,赢得如潮赞誉。在福州担任知府时,蔡襄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任泉州知府时,他主持修建的跨海大桥洛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蔡襄不但精于政事,而且多才多艺。他的书法极有造诣,被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撰写的《荔枝谱》和《茶录》是世界较早的植物学专著,收入《四库全书》。朱熹称他“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仅宋代,蔡襄一族中进士的就达到23名,他们当中有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同科,尤其是蔡旻的三个儿子蔡佃、蔡伷、蔡伸全部入太学,俱有声,号称“三蔡”。他们三人的后裔现在繁衍省内外。
相比之下,蔡襄的堂弟蔡京则政声不佳,但他对莆田的贡献是无可非议的。蔡京关于修建木兰陂的奏疏,为莆阳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蔡京与弟弟蔡卞、长子蔡攸曾以“一门三宰辅”荣极一时。不过在处理朝廷事务上,蔡卞和蔡京意见相左,为此他还被蔡京贬放。巧合的是,蔡攸与父亲蔡京也一度不和,父子俩各立门户,几乎成为仇敌。
1984年,蔡京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族人欲打造蔡襄文化名片
今年恰逢蔡襄诞辰1000周年,重阳节当天,莆田隆重举行庆典大会。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华人宗亲,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内地16个省市的蔡氏宗亲共11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作为蔡襄故里,莆田市非常重视蔡襄文物的保护和蔡襄思想的研究,蔡襄陵园是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端明殿(金沙宫)是莆田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蔡襄陵园和蔡襄纪念馆列入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省、市相继成立了蔡襄学术研究会,还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蔡襄学术研究,出版了《蔡襄全集》、《蔡襄年谱》、《蔡襄评传》、《蔡襄文化大典》等近10部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研究蔡襄搭建了平台。
目前,蔡氏族人正广泛联络海内外蔡氏宗亲及各界有识之士,加强蔡襄文化研究,打造蔡襄文化名片,以此推动莆田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提升莆田的文化影响力,重焕文献名邦风采。 黄凌燕 王钊 马俊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