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博士看戏
□黄披星
前不久,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博士Agota·Revesz女士通过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先生介绍,来莆田考察莆仙戏,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对此相当重视,安排了十分详尽又有针对性的考察活动。博士有个中文名叫做李雅娟,一个温暖的名字,我们也习惯称她李博士。
陪李博士考察莆仙戏的这些天,她的真诚、友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对我们的安排心怀感激之外,她的友好更多是自然的流露——我总觉得那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带来的。
在黄石乡下看莆仙戏二团的演出,乡下的习惯是演出到最后一场快结束的时候人们开始散场,对于这一点李博士觉得疑惑不解——“为什么不等演出结束呢?为什么不给演员们鼓掌一下呢?”我觉得这很难解释,只能说这是农村的习惯。虽说如此,但却也值得反思。对于演出者必要的尊重,显然被我们忽视了。
几场戏看下来,李博士最多的表述是:“这太神奇了!”这种惊奇并不单纯是因为陌生感造成的。来之前,她做了一些功课,对莆仙戏艺术的古朴和表演的独特性也有所了解,但现场观看莆仙戏还是令她感到震惊。一个地方剧种展示出的历史积淀、表演科介、音乐形态、锣鼓经和辉煌历程都令她惊叹。李博士之前对中国戏曲诸如京剧、昆曲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莆仙戏展示出的巨大魅力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想。在返程途中,她在短信里写到:“我这次考察特别成功!认识你们很高兴,希望能保持联系……”显然,这不仅仅是客气话,对于这次来莆的经历,她的体验是深刻的。
莆仙戏的起源和民间习俗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从田公元帅到目连戏,再到如今依旧遍布莆仙乡野的“菩萨戏”演出,莆仙戏的存在成为民间习俗活动的载体之一,也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的窗口和舞台。与莆仙戏相互依存的莆仙十音八乐,也成为传播莆仙戏的更为日常更加民众化的存在。
在李博士看来,即便在欧洲,剧场艺术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舞台剧演员也都面临市场化的压力。也正因为如此,莆仙戏演员的坚持让她十分感动。“他们太艰苦了!”作为曾经的话剧导演,她对演员生活的体会很容易感同身受。更让她感动的也许是:“还是有很多的莆田人,希望把莆仙戏好好保存下去!”
对于传统戏曲的现状与未来,她也有很独到的认识。她觉得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最难并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演员们对戏曲原貌的认识。她说:“演员是站在传统和现实之间的那个人,这才是对演员的挑战!也是最难的!”“现代的人,古代的戏,那么,什么是古代的东西?”这样的问题都是很值得细细品读的。或许可以认为,戏曲的动作表演可以学习得来,而面对一个真正属于古代的人,他们(她们)的心境却是戏曲最难把握的部分。在我们这样的聊天中,她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她说:“博物馆是历史吗?不是,博物馆是现在的人对历史的想法。”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她也十分看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她觉得观众是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众的反映直接影响了戏曲表演的真实感!”这样的认识也是我们所容易忽略的。或许在欧洲,舞台艺术与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要更加密切一些。而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
莆仙戏自然需要更多人来关注,而像李博士这样的学者的关注,更多带给我们的是对戏曲现状的思考。这位来自欧洲的学者带给我最大印象是:真实的情感和自然的善意。似乎比起我们来说,她显得要自然率真很多。
当一个人从地球的另一端远涉万里而来,对莆仙戏来说,这就是一个珍贵的礼物。古老的莆仙戏艺术,现在又多了一个真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