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赵姓:“夹马”奔腾求和平

    仙游赵姓:“夹马”奔腾求和平

    1.jpg 

    2.jpg

     园庄镇枫林村赵厝

    3.jpg

      度尾镇帽山村赵姓祠堂

      “赵钱孙李……”《百家姓》开场次序大家都耳熟能详,曾经的国姓“赵”在仙游分布并不广,人数也不算多,但有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因此赵姓也以夹马为堂号。园庄镇枫林村赵厝便属夹马赵分支。“根据老人的描述,以及我查阅的资料,我们这一支赵匡胤后人。按字辈来推算,我是第三十五代孙。”年轻后生赵敏是个理科生,现在广东工作,却对自己从何而来十分感兴趣。过年返乡还特地带回航拍器,航拍当地元宵民俗活动。

      宋太祖赵匡胤戎马一生,留下传说无数,还留下了一个传统——排字辈。字辈,即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也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谱牒学研究》中有记载: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最前面加上“匡”,组成14字——“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便是赵姓的字辈了。赵敏说自己是第三十五世孙,他便是根据族谱记载的迁移线路,老一辈人的口述以及字辈推算而出的。

      “赵厝古厝乃二十二代孙昆山公所建。”赵敏说的古厝至今仍保存完好,年过半百的赵新品就住在这里。古厝古朴大气,是曾经的官宅,曾经老旧的墙上挂满了各种牌匾,那是故事,更是赵家人的骄傲,只是如今都没了下落。唯有大门上方整齐排列的“军属光荣”的牌子,用无声的语言述说着赵氏的红色故事。

      “赵厝的年轻后生都踊跃报名参军,每年都会向部队输送青年。”村干部赵新品对村里的情况很熟悉,尤其是越战老兵赵钦水的故事。

      走进赵钦水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黄色牌匾,上面写着“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纪念”。赵钦水迎面而来,脚步并不顺畅,听说来意,他上楼拿出一本发黄、泛旧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上面记录了他一身的弹壳和一肚子的故事。

      “父亲当年是村里的会计,他便把我们家三兄弟都送到部队。老大是铁路兵,后来在铁路局工作,现在定居在江西。老二是炮兵,训练时脸部被意外炸伤,落下三等残疾。我1976年底去当兵,1978年被派往越南,1979年3月返乡。”在战场上,赵钦水被炸弹炸中,昏迷不醒,所幸为战友所救,疗养一年后才返乡。革命伤残军人证上有如下记载:全身一百多处炸伤……还有数十个弹片存留,左眼角膜伤,视力下降……

      “大腿两侧就是花的,再热的天从来不敢穿短裤。可是国家被侵略,我们怎么肯,肯定要去的。”赵钦水的爱人开朗乐观,话语朴实。因为身上的伤,赵钦水皮肤经常痒痛,身体也差,无法劳动。好在育有一子一女都已经成家,并且都孝顺。

      和平年代里,赵厝人和大多数园庄人一般,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过日子。他们中有一大半人外出开面点店,老人们就留在家里做线面,孩子们勤奋好学,日子过得倒也安逸,故事不再跌宕起伏却有味有醋。

      赵姓图腾

    4.jpg

     

      赵是东夷民族的少昊族团的一支——伯赵氏的族称。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在供案上供奉“肖”的图形组成,肖是玄鸟燕子(偃、赢)的象形,“赵”是“肖”的繁体,“肖”是“赵”的简体,同时又可作“御”。因为秦(赢)姓的祖先受封于伯赵氏的旧地,他曾为周幽王驾车有功,赐地在赵,所以“赵”、“肖”“御”又为一字。造父祖为皋陶,皋陶以玄鸟“伯赵”为图腾,故赵父从“肖”图腾。

      寻根问祖

      盛极一时的“帝王姓”

      赵姓,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赵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赵姓入闽: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赵瑞、赵伯恭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平定开漳,落籍漳州,繁衍于闽。

      赵公俊派系:南宋时,昌国公赵公俊后裔赵彦励,宋绍熙(1190-1194年)初知兴化军事,尔后编有《莆阳志》15卷。

      赵师诰派系:《漳州姓氏》载,宋太祖八世孙赵伯述子赵师诰,生二子:长希痒、次希商,皆入闽迁漳。赵希痒登庆五年(1199年)进士,希商登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兄弟皆为龙溪籍。后希商离兄由龙溪徙居兴化。

      赵姓入仙:清朝,文道公曾孙昆山即入仙之慈孝里地名蒲香林(现园庄镇)去枫亭大路三十里。

      家风家训

      周代造父封赵城,后世发迹天水郡。

      简子宣法铸刑鼎,赵武灵王创骑兵。

      赵陀南越归属汉,充国打通西北门。

      赵云智勇称双全,赵普名相辅匡胤。

      汝适首访世界事,孟頫书法一体成。

      赵翼考史留名著,三多义和护华根。

      传家之宝

      五代同堂制“图帐”

    5.jpg

     

      在度尾镇帽山村的赵祠内,村民们向记者展示了一幅200多年历史的图帐(如图)。图帐宽约3米,长约4米多。由于年代久远,图帐已有一些破损,但图帐正面的红色镶边、抬头绘图、字迹等都还非常清晰艳丽。

      村民们纷纷表示,图帐是祖上留下来的非常珍贵的“宝贝”,要五代同堂才能制作,组人都非常爱惜。据村干部介绍,这幅图帐一直存放在村里的赵祠内,平常他们都是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只有在宗亲婚礼、寿辰、祭祖的时候才会拿出来挂上。在村民们看来,这不仅是普通的先人祝寿用的“图帐”而已,它更是帽山赵氏的一个历史见证和传世的宝贵财富。它记载的是当时先人的辉煌,也让他们这些后人能够了解历史,传承和睦家风。

      “图帐上所书的是我们一位赵氏先祖90寿诞的时候,自己的侄儿为其贺寿的事情。”村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这位祝寿人是一名官员,在当时的朝廷也有一定地位的,这从图帐的恢宏气势可以窥见。而且说明那会,他们一族出现过“五世同堂”的盛况。因此,他们格外珍惜这幅图帐。

      采访手记

      这种邻里之爱真是暖人心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也体现我们每个市民的基本素质。

      在“赵”姓的采访中,记者一行来到了度尾镇帽山村。天下着蒙蒙细雨,给原本湿冷的天气增加了一丝寒意。来到帽山村的“赵氏”祖祠,记者看到祖祠里聚满了人,他们谈笑风生,有的在编竹绳,有的在旁边炸葱油饼免费供大家分享。初来乍到的我们还以为今天是他们村里重大喜庆的日子。看见我们到来,一位正在忙活的中年女子热情地给我们递上刚出锅的葱油饼,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今天并不是特殊的日子,只是恰逢下雨天,村里人都不能下田干活,便聚在这里,吃吃东西,聊聊家常。因为邻里之间关系近,所以一有时间我们就会聚在一块,像这样子的“小聚会”,一个月都会有两三次。

      邻里关系自古有之,而且是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在普通百姓之间,比如互相借用生产生活用具,农忙时互助合作,闲时互相串门,逢年过节相互走访,遇到困难时相互支援……如今,在城市中,我们大都蜗居在一套百平米的套房内,邻里之间的交流往来也已经是少之又少,像这种简单温馨的感觉似乎只能在乡下或者是逢年过节才可看到。而帽山村的村民这种淳朴的生活方式更是难能可贵,让人心中倍加温暖。

      “邻里好,赛金宝”,像帽山村这种温馨的场面不再多见,或许我们应该多加思考,如何共创一个令人愉快的居住环境。

      凡人优品

      七旬老会长  20年和事佬

      在园庄镇枫林村,说起村里人眼中的“热心肠”,许多村民都会提到当了二十多年村里老协会会长的赵新品。

      初次见到记者时,74岁的赵新品微笑着和记者打招呼,露出一口整齐的大白牙。赵新品告诉记者,他早年在永安机修厂工作,为了照顾妻子和三个孩子,他舍弃了当时的工作,回到了枫林村,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因为为人诚恳,做事情公平,在村里多数人推荐下,他担任了村里老协会会长。在担任老协会会长期间,每年春节他都会组织村里老人鼓励企业家募捐,并将这些钱用来帮助那些贫困家庭。此外,他还常常做村里的“和事佬”,协助老协会教育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不孝子女,修复婆媳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村里风气。“告诉他们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每个人共同珍惜爱护对方,教育子女百善孝为先。”他说道。

      转眼之间,赵新品担任会长已经将近三十年。“因为年纪原因,村民常常叫我别这么拼,有时间可以到处游玩安享晚年。”赵新品说道,一个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如今三个儿子也事业有成,也不用为他们太操心,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帮助村里做一些公益事业。现在,他重点把精力放在赵氏文化建设上,他已经多次参加泉州等地赵氏文化研究,并且每年正月二十五都将组织一批人去漳浦参加祭祖活动。

      80后热心人  钟情姓文化

      “可能是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古,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我们赵氏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在度尾镇帽山村,记者见到了一位“80后”姓氏文化爱好者,他就是赵忠明。

      在赵忠明的记忆里,他很小的时候就问过家里的老人姓赵的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他们这个地方。但很多老人也并不了解,这便成了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一个“谜团”。“虽然我只有初中文化,但对于赵氏文化的探索一直没有断过。”赵忠明告诉记者,他现在经常上网去搜索一些关于赵氏的资料,希望从中了解到帽山后峰赵氏的源流,但都因为资料过少而中断。

      据村干部介绍,赵忠明虽然年级不大,但非常热心宗族事务,他和村里很多在外做生意的“70后、80后”都有密切的联系,只要宗族内有什么需要,他们都会捐资出力,帮助村里的老人们做好宗族内的事。

      “我现在在老家做工艺品生意,跟村里的老人有比较多的时间接触,这也让我有了更强的传承意识。”赵忠明表示,年轻人在外打拼,宗族观念也是最好的精神纽带,他希望村里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为探索、了解和传承赵氏文化尽一份力。

      今报记者   彭丽程 黄剑普 傅斯威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