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边界行:东许筑巢迎凤来
开车到市区或到县城都只要20分钟,这个市级生态村因为其地理优势加上近年来村居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在外打拼的村民回乡创业,也吸引了外地企业入村发展——
图为精雕细琢大型佛像。
图为留住不远处的新村规划区。
图为莆田学院新闻专业学生在认真采访。
5月15日,迎着初夏灿烂的阳光,“仙游边界行”大型系列采访组一行来到了第42站——盖尾镇东许村,此次与今报记者同行的还有莆田学院闽台新闻班的17位师生。五月的仙游,暑气渐逼,新闻学子参与实践的心情也如骄阳般热烈,在东许村的田间地头,男生的鸭舌帽、女生的花洋伞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东许村位于仙游县东北部,木兰溪北畔,距离仙游县城17公里,距离莆田市区22公里,东与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毗邻,西与星庄村接壤,南与斜尾村交界,北连后井村,连成一片盆地。全村有8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计3350人,分布有石、陈、黄、杨、吴、林、卓七个大姓。辖区内山地面积2000余亩,耕地910亩,过去村民多以务农为生,除了靠特产龙眼发家致富,还大面积种植龙眼树苗。近些年龙眼市场不景气,村民开始走上外出谋生的路子,有的在外开加油站,有的开面包厂,更有凭借一身好手艺在外闯出一片天地后回来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乡土企业家。
东许村党支部书记林玉镇告诉记者,作为盖尾镇和华亭镇的边界村,东许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该村临近濑榜路,交通便捷,算得上是盖尾镇的东大门。近年来,东许村不断努力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集资合力铺设水泥村道,改善交通条件,着手整治垃圾清理工作,保持环境整洁,并在全村范围内安装监控63处,维护全村治安。越来越好的村居环境也吸引了在外创业的村民回家办厂子,带动村民就业,更有外地商人在村里承包了大面积农田,建起生态种植基地。
“从我们村开车到莆田市区只要20分钟,去仙游县城也只要20分钟,交通方便,再加上如今村里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所有我才把厂子搬到了村里来。”和记者交谈的是东许村宏福工艺厂的老板石玉坤。年轻时,敢拼敢闯的石玉坤跑到莆田拜工艺大师闵国霖为师,开始学习雕刻工艺,不久后便在莆田租房开设工厂,2008年,石玉坤把自己家的7层楼房改造成木雕生产基地,带动村民一起创业致富。打胚、出胚,修光,磨光,在木屑飞扬的厂房里,十多个师傅正有条不紊地操作各道工序,最终完成的木雕佛像、古典家具将销往全国各地。石玉坤现为莆田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作为工艺美术大师的他也为村里培养了许多工艺师傅,这些人凭借雕刻手艺,有的在外成为技术骨干,有的也开始独自办厂子。
这边木雕师傅们正精雕细琢打造佛像,而在村的另一头缘来佛珠厂里,几十名妇女们正和一颗颗细小的佛珠打交道,从筛选珠子到打孔再到串珠,经过她们的一双双巧手,原本一盘散沙似的珠子变成了一串串精致的工艺品。佛珠厂的老板林金冬是东许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早年一直辗转于海南、厦门等地,到各产地批发工艺品再转手出卖赚取差价。2005年开始在村里开设佛珠加工厂,现如今,林金东在村里有三处厂房,吸纳200多名劳动力,而这些员工大部分是村里的妇女。
站在高处俯瞰全村,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直映眼帘,那里正是村里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农业生态园。生态园的老板陈华跳是浙江台州人,3年前看中了东许村这片近400亩的农田。陈华跳说,东许村吸引他的地方在于其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临近后井水库,水源充足,再加上村里交通条件较好,方便蔬菜运输。现在整个生态园都是靠村里人帮忙打理,平常田里需要五六十人,农忙时甚至需要100多人。老一辈农民过去以农为生,如今,他们依旧可以在自己的农田里干活挣钱。
2014年,东许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这一年,村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上议程,规划中这里将开展旧宅基地复垦,配以老人院、幼儿园、卫生院等一整套设施。
清代石人石马是村宝
烈日下,几座石像静静地伫立在盖尾镇东许村五坑社的社庙埕头(如图),这些石像被东许人称为“石人石马”。除了石人和石马,贡银炉旁边还有一对跪伏在地面的石羊,村民都当这些石像是村里的宝贝。这些石像叫做石像生,人形的石像则可以叫翁仲。石像生在封建时期是皇帝和官员的陵墓仪卫部构,其对古代官制、墓葬制度、石刻艺术以及衣着装饰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依据两座文武翁仲的服饰、雕刻风格以及风化程度可以判断东许村里的石像生是清代的遗物。同行的村老协会会长陈正海说,“石人石马”原本在五坑社后山一个不可考据的古墓前。十几年前,有几个文物贩子到村子里想要买走这些石像生,由于村里人不答应,这些贩子竟将石像生偷走,后被村民发现并追回。村民担心放回山上又会遭贼手,于是就将它们置放在了五坑社的庙埕上。但文官翁仲的头部后来被人破坏窃取,村民自发筹钱让石匠按照原型进行了修补。
查阅了《仙游县志》和《莆田市志》,两本书内均没有对这些石像生和这座古墓进行记载。这些文物就像散落在乡间的遗珠,虽然没有“县保”、“市保”这样的名头,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总有一天会绽放出它们应有的价值光彩。
传说古寺曾住着娘娘
在盖尾镇东许村与华亭涧口村交界处,洋山“石公山”山岩下,古老寺院东宫寺坐落于此。
从1976年开始负责寺庙事务的村民黄文贤说,寺庙建造的确切年代无从考证,但从寺庙的造型和结构特征来看,寺刹四面分别有四根千年石柱,寺庙后面,还矗立着一颗千年古榕树(如图),“拥抱着庞大的巨石”。
循着老人所指,记者看到老树长在石缝,树身上挂着“千年喜洋树”牌子。老人介绍道,老树加上旁边的两口井,犹如一只凤凰。老树、老寺庙,谁都说不清楚到底哪个先存在,相呼应中,便是千年的相携。
黄文贤说,关于古寺,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是,一位娘娘因朝廷内乱,做了一个怪梦后,为求太子平安,流落民间,削发为尼,曾在该寺修行,所以后人称为“东宫寺”。寺庙兴盛时,临近居民纷纷举家迁徙到该地定居。
但此后,寺庙遭到破坏,直至1976年后,经周边信众共同捐助,寺庙利用当地资源,修成了土墙结构。如今,寺庙年久失修,原建筑拆除,在旁边临时新盖了一幢三开间祖师庙,用来应急礼佛。
临时的祖师庙前,从老寺中拆下的石柱、石柱础,带着特定时期的历史痕迹,静静置于前方空地。黄文贤说,希望有懂文史的相关人士前来考察,填补上历史的空缺。
村民认可便是鼓劲
“我们东许村新农村建设目前已立项,这离不开上级领导和村民们的支持。”谈起东许村的发展,村支书林玉镇满怀信心,力争构建美丽乡村,让村民们过上小城镇的生活。
他说,村民们的认可让他有决心、有责任去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没当村干部时,林玉镇在龙岩连城做化工生意,每次回家看到自家村的落后时,他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心想着如何为家乡做些事。自2000年开始,从一名村干部到2010年被推选为村支书,林玉镇在村部工作已近15年。
如今,东许村一改晴天烟尘滚滚、雨天道路泥泞的现象,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以前的东许村只有一栋被列为危房的教学楼,许多老师不愿留在这里教书,村里通过自筹和向上争取资金,鼓励在外企业家积极捐资助学,用来改善东许小学教学环境,建设标准化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
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推进,让作为盖尾镇第一个新农村建设村的东许村看到机遇。林玉镇表示,目前,全村干部干劲十足,相信不久的将来,危房变耕地,果地变小别墅,东许将借鉴别村成功经验,构建美丽乡村。
烈士亲属坚强生活
在盖尾镇东许村的一处老厝中,记者见到了我县护航烈士石加珍的亲属。坐在轮椅上的黄尼花是石加珍的妻子,今年87岁高龄(如图)。历经岁月的老妪与记者聊起往事。
1930年出生于东许村的石加珍,在1951年7月参加革命斗争,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护航团战士,参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斗争。1953年2月9日,在浙江省浙东海域执行海上护航任务时遭敌袭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黄尼花说,丈夫去世时,他正怀着大儿子。丈夫的死讯,也是在家里写信不通后才知道,迟了一年多。孩子出生后,知道了丈夫死讯的黄尼花,开始了辛苦的讨生计。在公公婆婆的同意下,黄尼花找了入赘的丈夫。
其后,黄尼花共育有四儿一女。虽然未曾与亲生父亲谋面,63岁的大儿子石元龙对于父亲仍是敬仰、自豪的心态。他说,家庭中的老三在年轻时选择参军,如今依然是一名军人。
对于辛苦扛起家庭的母亲,石元龙说,几个兄弟也都孝顺。八九年前,母亲的腿已经不能行走,他们四个兄弟就开始轮流照顾。
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黄尼花却显得乐观、健谈,临别时,老人还俏皮地和记者一行说了“bye bye”。仙游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