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经幢塔建造年代试析
□陈震辉 文/图
仙游龙华寺大雄宝殿前立有四座小型石塔,皆为该寺旧藏。其中一座为八棱经幢塔,八棱幢体尚完整,遗憾的是外壳风化严重,所刻文字十分模糊,经过艰难辨认整理出一些残存文字(如图)。这些文字皆为楷书,字径约6厘米。
根据刻字可知,该塔为龙华寺僧与信士共同建造的幢墓,用以安放主管(勾当)讲经僧人的舍利,立于大雄宝殿前。明谦续编《龙华寺志》记载龙华寺双塔情况甚为详细:“绍兴己酉(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归德乡善士郭勇,舍赀建二浮图。高百二十尺,祝亲遐龄。”又载:“双石塔雄峻宏丽,亚于泉紫云塔,嘉靖末为岛夷焚毁,其下层颇剥落。”遗憾的是《龙华寺志》和《仙游县志》等文献,均无提到上述经幢塔,龙华寺历代大师的墓塔也和此经幢塔无关。这座经幢塔的身份和建造年代成谜,但通过观察研究,笔者推测这是一座建于宋代的经幢墓塔。
首先,石幢塔刻字十分漂亮,可以说是书法中的精品,其笔画处处体现中锋,篆籀笔法;结构宽博、外拓,外紧内松,颇有颜勤礼笔法风骨,只是笔画厚重感略微不足。唐后历代也有大量模仿颜楷的书家,宋代颜楷最为接近唐代颜楷,更多延续唐代颜楷大气的风格。到了明清,人们写的颜楷就秀气多了,少了凝重的感觉。
其次,经幢式塔,本是佛教寺院中的一种柱状法器,幢身上下垂丝帛并绣有佛经或佛名,后逐渐被石质经幢所替代。大部分经幢塔主要和密宗信仰有关,主要镌刻《佛经尊圣陀罗尼经》或镌刻幢主的姓名生平。经幢式塔在唐代开始兴起,宋辽盛行,但其后即渐衰退。
龙华寺残存石幢所刻文字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建幢赞(序)、建幢经过、启请文。“启请”是佛教仪式中的一种,在经典或陀罗尼诵读之前奉请的启白,在密宗文献中更为多见。启请文的体裁和内容五花八门,其中有一种“七言偈语”颇似七言禅诗,充满一种朦胧神秘的宗教韵味,又富有深奥的哲学内涵,很受欢迎。唐代善无畏译《尊胜佛顶修瑜珈法轨仪》卷上的序品中的七言偈语,与经幢上的“陀罗尼启请”很相似。
这种七言偈语体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宋辽陀罗尼经幢之启请文,多由七言长偈构成,标志着启请文发展进入成熟期,出现了很多种比较固定的启请文格式。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李恕为自己预建墓幢,其上刻《尊胜陀罗尼启请》。笔者惊喜地看到,龙华寺石经幢残存文字和李恕墓幢文字完全一致。若按照石面残缺部分空间补全,两篇启请文字数也相符。这说明,龙华寺石经幢塔很可能就是宋代初期建造的。
其三,查阅寺志之“建置始末”,关于宋代龙华寺的营建情况着墨颇多,体现出宋代龙华寺的发展良好。宋代经济繁荣,宗教发达,尤其是南方福建寺庙规模越建越大,建塔造幢的风气渐浓。作为一种小型石塔,幢塔建造成本较低,大量出现在这个时期。九座寺前双塔幢、云顶高阳寺残幢等都是可以确定建造年代的宋塔。
综上说明,陀罗尼经之启请文出现在唐代,从杂言逐步发展为规范的七言长偈体。至宋代,这种七言长偈体的启请文开始出现在陀罗尼经幢上,并出现了不同的固定套语,宋后这种作法渐衰。结合石幢刻字书法特点和宋代是龙华寺发展高峰期的现实,认为该石经幢塔应该建于宋代初中期。
仙游境内现存古塔不多,难能可贵的是尚有龙华寺双塔、九座寺无尘塔和会元寺天中万寿塔这四座大型塔都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而龙华寺经幢塔是仙游境内目前唯一一座仍保留完整,并有镌刻经文(或启请文)的古代石质经幢塔,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