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兴化古建遗徽简介

    兴化古建遗徽简介

      兴化是八闽古府,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古建筑物比比皆是。经调查,莆田县古建筑收入1994年即将出版的新编《莆田县志》第三十二篇《文物古迹志·古宅》中有下列多处,现加以简单介绍:

      一、城厢区(一)大宗伯第    在城内庙前71号,明朝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俗称铁树里百廿间大厝,原五进,现保存三进,400多年来保持完好。

      (二)冬卿旧第    在城内英龙街东里巷,俗称“洗马埕”,为明代曾官太子洗马、工部侍郎黄延用的府第,故大门题额为“冬卿旧第”。于嘉靖四十年(1561)前建成,住宅的规模和营造手法,为当时建筑物所仅见,现仅存正殿一座,第二进阁楼一座,余均残破,现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黄滔祠    在城里英龙街东里巷,原为东里黄氏宗祠,元大德八年(1304)创建正厅思警堂,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下厅。两厅以两共巷连成整体,中有天井,右巷开大门,大门外侧建下马台,不设下马石,石柱础素盆形,梁架结构,保存明代建式。明嘉靖倭乱毁坏,后按原式修复,历代维修,保存完整,现存有明初名人李时勉《品树连阴图记》石刻,黄希英书《天马来莆》现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四)蔡襄祠    在城郊乡东坡村蔡宅。宋代蔡襄(1012—1167)官福建路转运使时,由原籍仙游县枫亭赤源迁居兴化军城南门外水亭,故居即今之忠惠祠,明成化元年(1470)重建。弘治七年(1494)扩建,现尚存双弘治石碑,原有大门,额书“庆历名臣”已毁,现存正厅,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修史堂    在城内梅峰街胜利路乌石尾。其地原名九柯山,明景泰状元柯潜从侄孙柯英,由灵川柯山迁城居此。正绪年间 (1497-1574),柯英之子柯维琪号希斋,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官不赴任,于此研究史学,积20年之力,修成《宋史新编》200卷,汇原宋、辽、金三史为一,纠正元代官修《宋史》的民族偏见、谬误和疏略,故名修史堂。现存修史堂围墙、大门,保存明代结构,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涵江区    正学门—位于涵江区宫下街,明成化元年(1465)建,清代重修,木构、瓦檐,面阔3间,斗拱垂莲,保存完整,现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莆田县(一)阳城林氏宗祠    在渠桥乡洋埕村。宋绍兴年间(1031-1062)林应之由义门迁居于此,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宗祠,明天启六年(1626)、崇祯三年(1630)、清顺治九年(1652)、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六年(1761)先后5次修建扩建,规模宏大,现存一座大门,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其中存有明室宗亲襄庄王朱厚烦平书的“乌露祯祥”4字大匾,上款两行“皇明嘉靖四十年辛西岁九月望日”、“襄府养心殿书”;下款两行“赐本府护卫经历林三才二十四世祖”、 “唐贞元旌表孝子临唐尉林櫕之祠”,中嵌一方篆文“襄国图书”的大印,匾心高88厘米,宽284厘米,大字径80厘米。保存完整。

      (二)洪珠古宅    在黄石镇林墩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占地面积487平方米。下厅屏门上有洪珠手录的嘉靖帝谕旨木匾一块,附近有一座砖木坊额书“申锡龙章”4字,保存完整。

      洪珠。字王方,正德十六(1521)进士,官至应天府尹,书法家,杭州岳飞墓上“精忠报国”4大字系其手书。

      (三)庄边赤石畲族“九官”古宅—明万历年间(1573-1619)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