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仙游宋桥:悠悠千年桥

    仙游宋桥:悠悠千年桥

      □游晓璐

      一条木兰溪,把仙游城关分为鲤城、鲤南。连接仙游鲤城与鲤南有三座大桥——南门桥、兰溪大桥和宋桥。其中,以宋桥历史最为悠久。宋桥,始建于宋代,如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桥,是通往仙游最古老的通道。宋桥用几十吨巨石铺就,造型古直质朴。宋桥片区还未改造之前,夜晚时有行人上桥摇着蒲扇纳凉、聊天。走在宋桥上,见溪岸两侧星星点点,桥下溪水流去,岸边渔人垂钓,皓月当空,更有古今之感。

      北宋时期,仙游城内仍未有桥。兰溪水面宽阔,将仙游切割为南北两城,居民来往只能坐船。夏秋季节,仙游常受台风侵扰,暴雨如注,兰溪水位更是暴涨,淹过岸堤。迫于生计,即使十分危险,居民只能选择坐船,溪水凶猛,轻舟时有倾覆之虞。

      公元1139年,时任广东肇庆府太守的仙游人陈可大提议,在兰溪上修建一座大桥。他的倡议立即得到两位兄弟陈可行、陈可久的支持。陈氏一门捐献巨资,花2年时间方建成宋桥。据说,当时桥工多达360余人,单每天伙食和运费开支就可想而知。

      说起陈家三兄弟,他们的母亲朱氏不可不提。朱氏被仙游人称为“飞钱妈”,平日便以助人为乐。有一年,春夏水火旱涝之灾接踵而至,众多仙游百姓颗粒无收,流落街头行乞度日。朱氏请家族亲人帮忙,在街头支起十口大锅赈济灾民。消息传开,四面八方的饥民都涌到城里。朱氏倾其所有救济饥民,最后把所有家当也卖光了。陈家本是殷实富户,转眼间落得一贫如洗。据说这时,作为一方神圣的仙游九仙察知其情后,报与观音菩萨。于是,观音便化成一老乞婆向朱氏讨乞。当时朱氏已是家徒四壁,只能连声道歉。可老乞婆追乞不放,朱氏只好坦露身上唯有一条缠脚的带子,确已一无所有了。而老乞婆偏言,她也正需要这条带子。朱氏只好转身回屋解缠脚带给她。就在她转身之间,金银财宝如蝴蝶般翩然而至,叮叮当当,纷纷落满厅堂,而老乞婆已不见了。朱氏意识到这是观音赐福于她,从此人们就呼朱氏为“飞钱妈”,她所住这条巷便称为“飞钱巷”。陈可大三兄弟时时铭记母亲教诲,不忘“飞钱”遗风。

      倡议者陈可大并非在仙游为官,修建大桥亦非为政绩考虑。他心中所想,皆是为了家乡百姓。明御史林兰友在诗里说:“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正是因为乐善好施、团结一致的精神,仙游有了历史上第一座联通南北的桥——宋桥。

      宋桥横跨木兰溪,全长171米,桥高12.6米,桥面宽4米,两旁石砌栏杆。桥头立着两尊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将军雕像。建桥为防止洪水冲刷,18个桥墩全部设计为船形,两边溪岸用大松木和大石条铺垫。

      仙游城因为有了木兰溪,变得灵动、有神;因为有了宋桥,变得活络、多彩。大桥建成之后,桥上商贸云集,人流如织,城南、城北、城内、城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宋时,仙游迎来了文化高峰,进士数量大幅增加。据记载,仙游在唐代中进士人数为13人,到五代时只有2人。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变化,中进士的人数出现巨大飞跃。宋桥,既是连接兰溪两岸的桥梁,也是仙游古代文明腾飞的见证。

      宋桥建成后,历代曾多次遭洪水损毁,当地民众均奋力修复重建。现存的宋桥为清代所建,保持宋代风格。

      在县城城关大桥建成之前,宋桥一直是县城与外界的交通枢纽。

      1928年,南门宋桥原石板桥面上被铺筑水泥钢筋混凝土,改为公路桥。伴随着仙游水路运输的发展,南门宋桥下码头也日益繁荣,山区货物可直达南门桥下,来自莆田的小船也可开到桥下码头,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前莆仙之间的贸易发展。

      1949年8月25日,中共闽中游击纵队通过此桥进入城关,解放了仙游县城。

      1973年,城关大桥建成后,南门宋桥改为人行桥,结束了以往商贸云集、川流不息的历史。1980年9月,南门宋桥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历了宋代修建、清代重建、迎来游击队、改为人行桥的千年变迁之后,如今的宋桥因片区改造,已暂不再通行。但是,夜晚华灯初上,玉田大桥、南门大桥、兰溪大桥依次排开,溪面流灯溢彩。宋桥下,水流动,却无比静。这座桥有一种安宁、沉稳的力量,它是“安住自身”的存在。溪水涌动之下,安住自身之上,仙游城依旧充满活力,依旧灵动地前进着。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