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脊梁——纪念魏昇诞辰562周年
□王成良
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灿烂不息,辉煌璀璨,是因为炎黄子孙英雄人物辈出。英雄人物不论成败、不问出处。在民族危难之时,大批民族英雄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者,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抗争,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浩瀚的历史证明,无论在民族危难之时,还是在民族和平发展之时,总有仙游人挺身而出,为国家利益和安全奉献,为民族大义和尊严牺牲。明朝,仙游的“布衣将军”魏昇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楷模、杰出人物。
据史书记载,由于仙游地处闽中,多丘陵地带,山险林密,猛兽出没无常,先民们尤其重视练就防身御敌本领,日渐形成尚武之风。仙游人民素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观念,加上受英烈精神感染,尚武之风浓厚,造就众多不畏强暴、富有反抗精神和民族正义感的社会群体与志士。元至正十四年(1374年),他们在今龙华镇龙华寺,杀死残暴异族县令达鲁花赤·倒刺沙。我国武科始设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武状元即是兴化人薛奕,系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第一个武状元。薛奕,字世显,兴化军兴化县人,熙宁九年(1076年)以贡士上京应试,次年经武科殿试名列第一,后在抗辽防御战中,为国捐躯于兴庆(今宁夏银川市)。到了明代,“布衣将军”魏昇作为薛奕的后辈,同样深受这一片热土独具的“英雄气”熏陶和影响。魏昇(1460~1517年),字大临,兴化府仙游县仁德里黄花(今龙华镇金建村)人。少年时,其父以千金让其结客练武,学得击剑、驰槊、投砾等武艺。相传他十六岁时,一日连射三虎,骁勇非凡。后来,他追随总兵沐有威学习孙吴兵法及异僧三变不穷、三战不测之术,练就一身好武艺,并招募大批乡间民勇,人称“魏家军”。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倭寇侵犯南日岛、海门岛、烽火门等地,兴化府知府派魏昇带“魏家军”前往剿寇,魏昇率部勇战,倭寇败退。仙游、莆田、惠安、永春等地有几股贼寇,到处掳掠奸淫,打家劫舍,亦被魏昇率兵歼灭。
仙游知县彭昭非常赏识魏昇,见他能文能武,见义勇为,就委任他为总捕头。魏昇在兴化、泉州等地任职近30年,历经大小战事20余起,平倭除寇,险危不辞,在海门平倭获捷后,“至军门,拔为中军。把总将留用之,固辞归。”魏昇为人重仁义,在家乡筑修堤坝,平粜谷物,赈济灾民,购义田300亩,资助贫困农民。他还著有《金沙武略》一书,可惜已佚不传。
魏昇逝世后,葬于仙游县龙华金沙(今金建村)的后方厝后竹坡,穴坐东北向西南。其墓为明式砖石型制,占地200多平米,1980年被列为仙游县文物单位。当地的百姓为纪念他,捐建壮烈祠,以彰胜迹。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领军队来仙抗倭时,还特地去壮烈祠吊祭,表达对魏昇的敬慕之情。
现在,魏昇故里人,特别是龙华金沙上溪人,他们怀揣着敬畏英雄,崇拜英雄的心情,通过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为民族脊梁树碑立传,在他们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精神骨架,展示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千百年来一贯的精神脉络,表现出中华民族攻难克艰、披荆斩棘、千磨万击、坚劲挺拔的精神风骨,传承着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备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他们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筹备举办抗倭英雄魏昇文化研讨会,试图深度挖掘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坚毅品格和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用这种形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