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

      □高国昌

      具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称号的莆田,想必人人知道“去水成莆”的说法,但未必都知道“先有木兰陂后有莆田县”的前后因果逻辑关系、把凡胎“蒲田”修炼为圣胎“莆田”的脱胎换骨之核心动力。本文将加强你对莆田历史渊源和脉络的系统认知,并揭示展现给你一幅幅莆田城所独有的传统文化中的“执持笏板”、“缙笏朝天”、“秀水循武曲”以及“拱手行礼”等风水意象景观。

      《陈书·虞寄传》曰:“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杆秦但泣而已。” 成书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6)的姚思廉《陈书》,无疑是蒲田地名的始载者。

      或许有人会疑问:兴化军为何是先设在偏僻的山区游洋兴化县,而后才迁至沿海发达地区的莆田县?

      莆田正式置县治于唐武德五年(622年),根据《陈书》的记载推断,当时的县治名称应该是“蒲田县”。在唐朝,“蒲田”就是因长满蒲草的盐碱田而得名,显然经济并不发达,又有溪流隔断,对交通基本靠走、少数人骑马的古代,也并不是交通要道。如果靠走,前往福州或北方地区,仙游通过游洋、莆田通过新县,再经过永泰(原名永福),是条最为便捷的交通路线。所以游洋、新县在古代就是交通要道,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军事要塞,理所当然地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先把“军治”设置在游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宋朝至明朝的数百年间,曾经划出福清、莆田、仙游、永泰四县的部分疆土,建置一个兴化县,军治和县治都设在游洋镇。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军治迁往莆田城厢,而兴化县治仍在游洋镇行政。到了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朝廷以“旧治地窄人稀”为由,把兴化县治迁至“人烟辐集”的广业里湘溪。后来人称仙游游洋镇为“旧县”,改称莆田湘溪为“新县”,而 “新县”之名沿用至今(现在“新县”只是个镇,称新县镇)。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752.png

      古兴化县/兴化军治

      唐朝以前,福建省只有七个州郡的建置。设置了兴化军后,福建才得“八闽”之誉。兴化县裁撤以后,原来由福清、莆田、仙游、永泰划出的部分疆土,从此各归本治了。

      在宋朝王安石变法后,并在蔡京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由于商业得到扶植,农工商并重,兴化军迎来了经济繁荣新时期。这是蒲田升级为军治后最值得高兴的变化。随着蒲田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桥梁的改善和社会人口的增加,把兴化军治迁至蒲田,而迁至蒲田的兴化军治仍称“兴化军”或“兴化府”,并不改称“蒲田军”或“蒲田府”。

      清代水利名臣,邑人陈池养《莆田水利志·自叙》曰:“莆田介福泉之间,西北依山,厥田环山傍溪;东南距海,厥田背山塍海。其中延寿、木兰二溪,与海潮相出入,盐淡不分,沙泥胶成平壤,短长相复将四十里,惟蒲生之,谓之蒲田。后乃去水为莆焉。”该书《全莆水道图说》曰:“南北二洋,长四十里,广三十里,本皆沉洳(湿地),惟蒲生之。得延寿、木兰二水,灌溉成桑麻沃壤。”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1187.png

      木兰陂灌溉渠系

      木兰陂建成后,不但保障了农田灌溉,还扩大了耕种面积,使莆南洋农业生产面貌大大改观。林大鼐在《李长者传》一文中描述木兰陂筑成后的情景:“后人塍海而耕,皆仰余波,计其所溉,殆及万顷,变泻卤为上腴,更旱暯为膏泽……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涝。”

      对于木兰陂修成后的经济效益,还说:“兴化军储才六万斛(hú。宋1斛=5斗),而陂田输三万七千斛,南洋官庄尤多,民素苦歉(qiàn。收成不好,生活艰苦),由此屡稔(rěn。从此年年丰收),一岁再收(一年可种两季水稻)。向之窭人(以前的穷人),皆为高赀温户(“赀zī”同“资”,即小康生活)。”原来人工挖掘以备抗旱之需的水塘失去作用,“遂废五塘为田,令民业之,岁得谷二千五百五十五石有奇”。

      宋代邑人状元徐铎《木兰谣》云:“莆邑之南,原为斥卤。有泽有陂,有桑有圃。饮水思源,其功可数。钱林开基,李宏创募……” 《乾隆莆田县志》也载:“(木兰陂)灌南洋之田万余顷。”

      木兰陂灌溉渠系带给下游南(北)洋平原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海潮盐碱水影响而长满蒲草的白湖溪两岸盐碱地,因得到木兰陂渠水浇灌,只能长蒲草的盐碱田逐渐淡化改良而变为能种庄稼的田地,这个蜕变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原来与植物蒲草有关的“蒲田”地名已经名不符实了,所以去“蒲”之水为莆,称为“莆田”,“蒲田县”变成了“莆田县”。所以“莆田”名称启用不早于木兰陂建成时间的1083年,也因此“莆田”这个地名是对莆田古代治水历程和沧海桑田变迁进程的生动写照,也是个充分体现木兰陂巨大功绩的纪念性地名!因此说“先有木兰陂后有莆田县”。

      唐朝妙应禅师谶语曰:“白湖腰欲断,蒲阳朱紫半。水绕笏板山,此时大好看。”自古莆田先民便有筑陂引濑溪之水灌溉莆田南洋平原的愿望,禅师展望此陂若在白湖溪建成后,再引濑溪碧水环绕笏板山流动,不但缺水的莆田南洋平原成为鱼米之乡,而且还增添了一幅山水和谐的“拱手行礼”、“秀水循武曲”的美丽景观图画。

      抛砖引玉地对莆田城风水之方位局势及景观意象进行粗浅阐释,以充实提高传统文化知识(交流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2070.png

      八卦命局之十二长生水法

      木兰溪(濑溪)之水流入白湖,是风水学说中的“水破长生”之局(木兰溪水注入玉湖/白湖。长生位为贪狼吉星,水来为吉去水则凶,贪狼星助文人功名,来水人丁兴盛,富贵忠良。曲水大潮来重官职,水小蜿蜒环抱则福寿绵长);

      开渠引濑溪之水绕笏板山南转,是风水学中的“秀水循武曲”之局(笏板山相对莆田城处“临官位”。“临官位”为武曲吉星,喜来水<引水渠>不宜去水,来水则出人秀气,少年得志,辉煌腾达,并能发财);

      引水主干渠两侧陆地在引水入口(陂头)处汇合,对兴化军治所在莆田县城成一“拱手行礼”之意象;

      木兰溪在宁海桥附近的大拐弯与笏板山相互呼应,恰似又构成“执持笏板”之意象(喻指学优致仕者辈出)。

      这就是人文好看之四大风水意象特征!

      清代进士陈池养登上古谯楼,就曾作七律诗赞誉莆田城胜景:

      岑楼作镇仰巍峨,百里莆阳竟若何。

      郑白渠开原野沃,崔卢族聚故家乡。

      青山有日回佳气,绿水终年障巨波。

      此会登临聊极目,能无长啸发高歌。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2556.png

      处“临官位”的笏板山(缙笏朝天)

      宋《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大观三年(1109)御史中丞张克公疏劾蔡奸邪,中云:‘言(假借)灌溉民田,而(实则)决水以符兴化之谶’。所谓“兴化之谶”的核心要素就是上述的风水意象,而弹劾蔡京罪状书竟意外成了蔡京积极参与组织重建木兰陂有功之臣的史料证据。由此也可推断,“笏板山”被改名为“壶公山”应该是在兴化籍宋朝宰相蔡京第一次被弹劾这一时期。改名的目的就是为了破坏、削弱“执持笏板”或“缙笏朝天”之意象气场!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2780.png

      官员执持笏板上朝

      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完善、充实人文历史,才能从中汲取古人治水的科学智慧精髓,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才能发自内心、从心底里感恩这些泽惠千秋万代的古代英杰先辈们!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可后辈们也决不能因此忘了为了木兰陂建设在招募工程人才、筹措工程资金等出过大力的蔡京先辈。古代木兰溪治水是在溪海交汇的烂泥上修筑坚固的陂坝以实现截溪引水灌溉;如今木兰溪治水是在海潮带来的烂泥上修筑坚固的岸堤,以增强木兰陂下游低洼处抵御大洪涝、大海潮对溪岸侵害的能力。这是不忘初心的时代体现,也是继往开来的时代担当,在南北洋木兰溪两岸重新奏响了新时代木兰溪治水的变奏曲!

    功成阑珊处 笑隐花丛中3067.png

      汇入兴化湾前的木兰溪与远方的笏板山

      站在迷雾散开的木兰陂上,遥望叩拜祈天的龟山、回首缙笏朝天的笏板山,真正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收”喜悦之情,还有那浮想联翩的思绪:九天珠玉的豪情万丈之科教文化、夹漈草堂的鸿篇巨著之文献名邦、圣贤妈祖的立德行善之海滨邹鲁、木兰陂与东圳水库的“青田千里叠虬鳞”之农田水利、现代化的高铁动车及高速公路穿梭如织之笏兰雄邑......。

      亘古不变持续流淌着生命之水的木兰陂渠系啊,是你默默地把莆田滋润、修炼到这样如诗般的境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而你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以至于后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在水利工程方面所创建的“和山睦水,和合共生”崇高理念,在莆田大地上得以充分遵循,并集中体现在木兰陂及其渠系的建造理念上。斗转星移,人们视线似乎逐渐模糊了木兰陂给莆田带来翻天覆地、大放异彩的辉煌年代,那是因为彪炳千秋的木兰陂渠系背后隐含的建造理念始终秉持着这样的高贵品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