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光孝寺:梅开寺里钟磬悠 峰涌城中学风盛
梅峰寺“梅寺晨钟”被列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光孝寺俗称梅峰寺,坐落于莆田城市中心,现寺院用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规模宏大自古列入莆田四大丛林之一,被誉为福建佛教发祥地之一,其“梅寺晨钟”被列入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是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开放的全国重点寺院。
梅峰寺建寺可追溯到隋唐,自建寺起就受朝廷隆恩不断。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钦赐手书“梅林佛国”额,次年,又赐额“祟宁禅寺”,该寺由此成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寺名为“天宁万寿寺”。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宋高宗又赐“报恩光孝寺”额。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再改“光孝寺”,此后,光孝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又因自古山上多梅树,当地百姓喜称梅峰光孝寺。
寺经九百余年,历尽兴衰起落。光孝寺原有神钟,其声清彻,闻四十里,有“声闻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之说。于光绪中叶,因驻军不戒于火,楼焚钟毁。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钟楼,按宋时铜钟尺寸新铸了一口铜钟。钟高1.64米,外径1.04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有《大悲咒》《钟咒》全文543字,钟体古朴,发音洪亮。从此每天清晨钟声悠扬,人称“梅寺晨钟”。
“如今高楼林立,钟声已不复远播,但‘梅寺晨钟’这一人文景观历来已久,富有深意,未来有望再造洪响。”现任光孝寺住持戒舟法师说道。
“梅峰寺的祖庭文化由来已久,微嘉法师法脉就有近百人卓锡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海外廨院近40座。”戒舟法师介绍,微嘉法师接任住持之后便着手修建工作,被尊为重兴初祖。微嘉和尚后的光孝寺高僧首推圆瑛大师。1896年圆瑛大师依梅峰光孝寺增西和尚剃度出家,梅峰寺也因成为这位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的剃派祖寺,而增光添彩。
圆瑛法师座下的第一高徒明旸法师在升座的第二年,结集海外基金委员会诸人,积极推动光孝寺法务发展,拟献十方丛林。1993年,光孝寺正式献为十方,转型为十方丛林,纳贤纳良。
梅峰书院在莆田文化界也享有一定地位。南宋建炎年间,抗金名将李富回乡后在梅峰寺西侧建一卧云轩,又在大雄宝殿后建梅峰书院,舍田入寺,招聚学生于此讲学。“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赖焉”,造就了多名知名人士。当时名人著作郎徐师仁撰《卧云轩记》,状元黄公度撰《梅峰书院碑》,李富自著有《春秋注解》和《澹轩集》行世。李富在梅峰讲学,弟子满闽南,人人皆呼梅峰寺为讲寺。元代又于寺中设官讲。梅峰书院的创立使得许多贫困无力读书者得以进学,教导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有力促进了莆田的文风学风。
为重振梅峰书院讲学之风,戒舟法师以宣扬传统文化,带领信众修持的理念,定期在书院举办儿童国学班、家长班、居士共修班、少儿国学夏令营以及组织书法笔会等活动,以现代的运营方式,积极发挥书院功能,再现古人学风。如今每至梅花盛放时节,历经数百年的傲骨“梅峰”石额与沁香的梅园呼应生景,袅袅晨钟暮鼓拂去尘世纷扰,琅琅读书声再现寺讲之传统,成为莆田佛教界与文教界、书画界、艺术界交融互促的十方名刹。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文 福建日报记者 周明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