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洋”的乡愁味
图为由“文协楼”改造的华侨纪念馆。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怡玲 摄
11月14日,晨光熹微,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一栋闲置老侨宅里,工人们已经忙开了。这栋楼正被改造成青年旅舍,且命名颇有意蕴——迎仙驿。古时,这里是莆田境内第一驿“迎仙驿”地界。
青年旅舍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共2层6个房间。记者看到,每间床铺、衣柜、办公桌等一应俱全,客厅灯光柔和。2楼阳台上,工人埋头铺设地板。
“这栋楼是今年3月启动改造,即将完工。能够古为今用,发挥新作用,我们心里很高兴。”东大村村委会副主任姚志华带着记者参观并介绍说,古时的驿站与当今的青年旅舍,都是学子停驻之地,在此可重温莆仙历代学子劝学好学的耕读之风,今后将拓展文旅和研学项目。
活化一批古街古厝是我市生活惠民“十大工程”之一。“活化利用蒜溪南洋古厝”便是其中一个项目,对东大村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东大村素有“福泉古驿道,入莆第一村”之称,也是华侨村。如今,村里大片南洋风情的老侨宅与红砖建筑群犹存。老侨宅所用的许多建材是从南洋运送回乡,建造时融入莆仙特色和南洋美学,这也让东大村享有“小南洋”的美誉。“可惜屋主大多在国外生活,这些房屋长期无人居住,逐渐破败。”走访中,当地村民希望老侨宅能得到保护利用,重焕光彩。
“老侨宅是东大村的优势资源,村里深入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计划对10栋老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市府办四级调研员、驻东大村第一书记陈颇奇说,五哥六角亭作为民俗馆,玉秋楼作为文创基地,堞楼作为手工体验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效应与乡村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乡村景观,让村民有个“景区里的家”,推动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
围绕推进“活化利用蒜溪南洋古厝”项目,涵江区加快改造“迎仙驿”青年旅舍,并将“文协楼”改造成华侨纪念馆。
始建于1930年的“文协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华侨民居,七间厢加下间,形成一个三合院。镶嵌在墙体的“洋瓷砖”,历经近百年,色彩依然光鲜。门墙彩绘“风狮爷”,寄托人们对平安下南洋的美好祝愿。
“屋主只有在探亲时回乡看看,近年来因为疫情,屋主没有回国,将‘文协楼’托管给村委会。村里邀请古建专业维修队,修旧如旧。”陈颇奇说,眼下正筹划布展,将该栋楼打造成百年南洋风情体验馆、侨乡文化纪念馆、周边游打卡胜地。
根据规划,由“文协楼”改造的华侨纪念馆以“十里蒜溪景,百年南洋风,千载驿道情”为主题,展现当地浓厚的“侨史”,游子思乡的“侨心”,“家风家训、侨乡民俗、爱侨护侨”等“侨情”,通过图片展示、场景还原、全息影像等方式,全面展示华侨奋斗史、发展史、贡献史及爱国爱乡的真挚情怀,让游客不仅能观摩,还能沉浸式游玩、互动、体验。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新闻链接
经普查,东大村现有保存完好的老建筑38处,其中,文物建筑1处,历史建筑12处,传统风貌建筑18处,一般建筑7处;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东大村用好古厝资源,构建文化IP,将老建筑以及依附其间的各式神兽、纹饰、花砖、门楣题刻等元素,通过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转化成乡村文化IP素材库。目前,正开展文化IP产品形象推介和应用,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