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石臼的象征意义
□余学范
图一 莆仙民间抓周仪式中的晬盘。算盘左边是石臼(图源网络)
图二 莆仙冬至前夜做的部分汤圆以及其它物品,前起第三行是石臼(图源网络)
在民俗活动中,一些事物被赋予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用于表达思想感情或心理愿望,成了民俗象征符号。有的象征符号其内涵比较隐晦,或由于时过境迁,虽然民俗代代相传,但其意义却难以追寻。在莆仙,石臼就属于这种情况。
石臼,即齑臼(jī jiù),用来捣碎辛辣食材如姜、蒜、辣椒等的石器。有时也用来捣黄豆、花生、坚果等。石臼用石头制成,中间凹成一个坑,配有一根用石头打磨成的捣槌。在莆仙,人家厨房中一般都有。石臼,在莆仙现在读(ziao2 u5),音如“鸟有(白读)”。
就我们所知,在莆仙民俗中,石臼有三个用途。
婴儿满周岁时,莆仙一般都举行抓周仪式,俗称做对晬。普通人家抓周时,要有一个大簸箕(簸箕指扬米去糠的器具),里面放一些有代表性的物品,如毛笔,尺子,算盘,剪刀,钱币,印章,勺子,书,胭脂,玩具,糕饼等。婴儿坐在大簸箕里,让他(她)自由选择,抓那些放在里面的东西。从抓到的,特别是第一个抓到的东西,去预测婴儿未来志向、前途。在这个大簸箕中,除了上述要让婴儿抓的东西外,还会放一个石臼,倒扣着,开始时让婴儿坐在那上面。但绝不是婴儿要抓的对象。
莆仙男子结婚前一天的晚上,要举行隆重的“上(莆仙音象)头”仪式,即加冠。加冠的仪式很复杂。也需要准备大簸箕一个,里面除了加冠要用的物品外,还有一个小石臼。新郎坐在大簸箕内,脚踩小石臼,举行“上头”礼。
莆仙民俗,冬至前夜举行搓丸仪式,就是做汤圆(等到第二天早上才煮),用于祭祀。除了搓汤圆外,还会用米粉面团捏一些其他东西,如小狗,据说可以看门;元宝,象征发财,以及一些带捣槌的石臼。
以上三个民俗活动,抓周是诞生礼,加冠是成人礼,都属于人生仪礼。冬至搓丸,是节日活动。三个活动都用到石臼,前两者用的是实物,最后一种是模型,表明石臼只是个象征符号。那么它到底象征什么?
两个人生礼仪的对象,一个是才经历人生第一个春秋的婴儿,人之初;一个临婚加冠,将开始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家庭对族群的责任,即成家立业。处于这两种情况,家人对他们应该都有情感寄托,寄予厚望。而冬至之后马上就要过年了,也要表达一些对新一年的期望。这些寄托与表达通过石臼来表现。所以,在民俗活动中,石臼用于表达人们的愿望。
什么愿望呢?臼的莆仙话读音,本来是(ku5),与“旧舅”同音。与石连读后,声母k-脱落,就读成(u5),刚好与莆仙话“有”的白读同音。那么石臼在莆仙民俗中的象征意义,就是与其谐音的“有”,寓富有之义。“有”是一个抽象概念,通过语音与人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石臼联系起来了。
在莆仙,“有”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大抵说来,一个家庭,拥有以下这几方面中的一个,就可以算做“有”。1、富有,家道殷实。2、子孙昌盛,家庭兴旺。3、家庭成员事业成功,有作为,有出息。莆仙人说:“做有,有人别”,意思是只有打拼到自己的家庭富有了,才会赢得尊重与地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不同,“做有”的意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不尽相同。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在农村,如果办实业或做生意,赚了大钱,在老家盖起大房子,又比如养了五个儿子,个个都谋生有道,都讨了媳妇,而且孙子也出世了,这两种情况都算“做有”。而现在,一个城里大妈所炫耀的,大部分可以算“做有”。比如昨天一个大妈告诉我,她哥哥的儿子是央企高管;她妹妹的女儿留美博士,找了个博士后老公;她舅母的叔叔的女婿办了个工厂,家里有三部车,盖了三座别墅,去年女儿出嫁,给的嫁妆是一个带店面的套房。大妈的炫耀,表面上是告知对方自己家人亲戚的情况,实际上是要对方看得起她,从而受到尊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样就可以对以上三个民俗中石臼的象征意义做出解释了。对于抓周与加冠两个仪式的对象,家里希望他们一生富有。在冬至,人们希望下一年富足有余。
在莆仙,普通的家用石臼作为传家宝,传男不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