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台湾的莆田人
台北市莆仙同乡会
莆田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早在宋初,勤劳的莆田人就陆续东渡台湾,有那里定居、垦植、开发,为发展台湾的经济和文化作出了贡献。
莆田人去台湾,俗叫“过台湾”。台湾《彰化县志》载:“(彰化县)猫儿干社蕃,有说兴化话者,想是兴化人入社传来。”故当地至今还有住“兴化厝”、讲“兴化话”的。
史料记载,莆田人东渡台湾的有种种原因,其中主要的是:
一、战乱、饥荒
宋代,由于金、元与宋连年争战,社会动荡不安,汉人因避乱大量南迁到莆田后,再东渡台湾谋生。《台湾林氏大宗谱》载:“北宋初,北方流民涌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即妈祖)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按:台胞白雪在《台湾海峡之链———澎湖》]载:“澎湖历史悠久,是台湾省开发最早的县份,为早年大陆移民台湾的踏脚石……”
《海国见闻录》载:“明崇祯间,郑芝龙因闽地大旱,请于巡抚熊文灿,用船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其中必然有莆田的饥民在内。
二、移民
莆田九牧林氏后裔,早年就向台湾移民,到明、清时移民的更多。(《莆田西山本支家谱》及台湾《林氏大宗谱》)莆田姓氏人口,古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而台湾也有是说。林氏后裔今为台湾望族,为了怀念莆田故乡,在台湾已盖了三十多座富丽堂皇的林氏宗祠。
三、官学、仕宦
郑克土爽降清后,台湾各地官学兴盛,其教授、教谕多由莆田籍人担任。如邑人林炯,清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任台湾彰化县教谕;林霈,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任台湾凤山县教官……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起义,莆田县知县赵均,随闽浙总督福康安赴台湾效力。
四、海运、贸易
泉州是福建五大商港之一,宋代始就是国际贸易港,商业兴盛,对台湾的贸易往来也很频繁。《元史》载:元代的“南粮北调”,主要靠近海运输。至正间,设澎湖巡检司。当时澎湖居民1600人,商船数十艘,常与泉州贸易,有“泉州外府”之称。莆田县曾隶属泉州府,县内的三江口港是泉州港的“后方仓库”,它的对外通航,长期中商业繁盛,到清初则极盛一时,在对外贸易中起了交流和辅助作用。随着海运贸易的发展,莆田人定居于台湾的为数必多。 伍言 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