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埔“枪楼”往事
□黄建派
临近“七一”,总有一种苍老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如空谷回音,悄然唤醒我沉睡的记忆。位于溪边村过埔的“枪楼”像一个耄耋老人安详地坐在岁月的渡口,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荡气回肠而又辛酸的往事。
过埔“枪楼”始建于民国初年,占地120平方米,采用三层土木瓦房结构,楼高约15米,“枪楼”的地基高于地平面约50厘米;墙体以粘土、糯米、白灰混合夯实而成, “枪楼”虽历经百年的劫难依然历久弥坚岿然挺立,“枪楼”正面设有五个“枪眼”,有瞭望敌情和架设枪械等作用,“枪楼”的阁楼建设匠心独运,它如同一座吊桥悬浮于枪楼的顶层,是专门为窥视远方动静而设的,一旦强匪来犯,楼道里的“哨兵”会立即敲响铜锣发出警报,闻讯的乡民们便蜂拥而至,全副“武装”抵御强敌,而那些匪徒们面对固若金汤的“枪楼”和彪悍的乡民却不敢越雷池半步!百年来,“枪楼”俨然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更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精神家园!
推开房门,伴随吱吱呀呀的声响,仿佛有一股强烈的电波振动我的耳膜,往昔峥嵘岁月的光影在昏暗的“枪楼”里若隐若现……
1942年4月长乐“江田事件”突发,许多红色基地受到破坏,中共闽南特委决定在更隐秘的山区开辟新的根据地,4月中旬,几经波折,特委机关迁设在仙游县象溪乡溪边保上湖底(后划归钟山镇管辖), 1943年3月,黄国璋同志从闽北秘密潜回仙游,召集各县区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省委整风精神和抗日反顽斗争的指示。1943年9月,中共闽南特委在上湖底召开联席扩大会议,曾镜冰在会上作《论狭隘观点》的报告,重申了中共中央关于联合抗日的方针、政策,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通过此次会议,统一了闽南、闽江特委的思想认识,为省委南移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象溪的地理位置特殊,而且,过埔“枪楼”墙厚壁坚,易守难攻,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根据省委的指示,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和苏华、林汝楠等领导秘密入驻过埔“枪楼”,同时也带来了革命的火种,时任伪保长的黄步春心里十分纠结:革命是革伪政府的命?作为保长的自己会不会率先成为打击的对象?为了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同志轮番找黄步春谈心,他们谈党的宗旨、分析国内外形势,谈我党对国民政府内进步人士的政策,经过几轮的促膝交谈,黄步春的立场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为全天下老百姓谋幸福的政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此,溪边村群众革命的热情高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注入了红色的基因!
走进“枪楼”,映入眼帘的是两张破旧的木质桌子,几只竹制椅子,几盏自制的马灯,几架木制的硬床,几床破旧单薄的棉被,几个粗瓷大碗,临窗的木桌曾经安放着一部电台,这些陈旧的物件是闽中特委机关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历史见证,在这简陋的屋子里,在灯火阑珊处仿佛看到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领导们围在桌子边研究部署党的组织建设和瓦解敌人的疯狂围剿的战略,那部电台成了他们接收和发送信息的重要工具,而每每此时,总有一个小姑娘伫足枪楼的门口站岗放哨,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是年近九旬的老妪,虽然年代久远,她还依稀记得当年为叔叔阿姨们放哨的情景,还不时的念叨与继父一道借着火柴的微光到后山刨
坑藏匿铁疙瘩(电台)的事儿,也是当年撞伤了眼睛落下失明的病根。黄步春、黄步娇、黄明、黄翦、黄清泉等一批热血青年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为上湖底省委领导和游击队员们输送钱粮、提供衣服、传递情报……在闽中特委的坚强领导下,革命的火种在溪边广袤的土地上熊熊燃烧!
正义可以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1945年的冬天,为筹集革命经费,黄步春在涵江不幸被国民党当局拘捕,反动当局各种刑具轮番上阵,但是,他的信念坚如磐石,不被利益动摇,不为严刑屈服,可谓是“铁骨铮铮男儿志,威武不屈忠烈魂”。黄步春被捕后,闽中特委的同志们心急如焚,多方设法营救,几经周折,遍体鳞伤的黄步春才重获自由。解放后,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由于,与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失去联系,在肃反的运动中,黄步春因伪保长的身份蒙冤入狱,于1951年2月22日含冤去世,时年41岁,后经组织上认真取证核实,认定黄步春在任伪保长期间,有掩护、资助、支持我地下革命等功绩,于1986年予以平反,沉冤得雪。洗尽铅华是沧桑,个人的悲伤和荣耀终究会走进历史,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凝望着“枪楼”斑驳的容颜,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我感动于前辈们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感动于那些籍籍无名为光辉事业而奋斗的乡民们,更感动于那些为崇高事业蒙冤受难依然青春无悔的英雄们,英雄正义千古不磨,浩气长歌万年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