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人物谱:朱石凤
朱石凤,福建仙游人,1927年出生,莆仙戏著名导演。
幼年家境贫寒,十岁就入私人戏班从艺,攻文旦、花旦、跨青衣,并逐步成为该戏班的主要演员,先后在《十八条》、《薛仁贵》、《薛刚》、《刘知远》、《彦明嫂》和《目连》等五佰多个剧目中扮演女主角。1952年鲤声剧团为主要演员。稍后担任鲤声剧团导演,培养了如王国金、许秀莺、王少媛等一大批莆仙戏优秀表演艺术家,为莆仙戏的继承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他运用娴熟丰富的莆仙戏表演技巧,指导演员们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他所导演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在中国戏剧具有很大的影响。《新亭泪》、《晋宫寒月》、《乾佑山天书》、《叶李娘》、《蒋世隆》等剧目在各次福建省戏剧会演中均获导演奖。《借新娘》获福建省最佳导演奖,他指导的宋元南戏《目连》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赞扬和肯定。
从演员“四旦凤”到三度晋京的导演
朱石凤童年生活过的很苦,三岁丧父,10岁就进了剧团学戏,他是藤条底下出的才子。现在在很多的电视剧里面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徒弟哪个动作没学好,就自己去搬个凳子过来,脱了裤子趴在凳子上,师傅拿起藤条就抽。后来朱石凤自己当老师了,他从不打学生。那个时候的戏班,没有女演员,女角色都是由男人演的,他就被选去饰演女角。也许是因为怕师傅的藤条,也许是他本身性格使然,朱石凤很努力的学习,学的也很快。自己没表演的时候,就在一旁认真的看别人演,看人家哪里演的好了,他就记下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52年,25岁的他进入鲤声剧团,很快便声名鹊起。他在各个剧目中扮演的各种旦角形象,尤其是在《十八条》、《薛仁贵》和《目连》等剧目中扮演旦角广受好评,也因此得了个 “四旦凤”的名。随着剧团招收的女演员登台表演,他也开始转换角色,饰演男角,这也进一步拓宽了他的戏路,什么角色都演过,都会演,也因此他后来成为一个能把握全局的优秀导演。28岁时朱石凤就当上老师了,培养了很多如王国金、许秀莺、王少媛等一大批莆仙戏优秀表演艺术家。他一直就是个对工作很认真的人,自己转换角色了,但是学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本事”也不会浪费了,应该要传承下去。当演员时是个优秀的演员,当导演更是个好导演,说起自己的艺术人生,最令他感到自豪的还就是他当导演那阵,三次晋京演出,他导演《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在1979年晋京表演,1986年《晋宫寒月》,1998年《叶李娘》和新编历史剧《乾佑山天书》,如今说起这些来,他骄傲依旧。1998年晋京表演前还到台湾表演过。
当导演对朱石凤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小进入戏班,他是一天学也没上过,一字不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有烂笔头,他的好记性还是让人佩服不已,也许是因为他比别人都用心吧,每回有新剧本要导,他就让人帮忙读一遍,就这一遍,他就能把整个剧本熟记于心,就能导出一场好戏来。就是以现在81岁的高龄,“一遍过”还是不成问题,前不久,他才刚刚帮一个剧团导戏,宝刀未老,让众人是佩服不已。
朱石凤导一场戏至少要一个月,每回接到一个新剧本,每回“读”完一个剧本,接下来就有一个不眠之夜,一个晚上都睡不着,他翻来覆去的琢磨,每一个场面、动作,应该要怎么表达,都要仔细推敲。他的孙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在排一个现代剧的时候,有一场戏是孩子们放学了,孩子们放学了是什么样子的?他亲自跑到了学校门口去观察。后来这戏排出来了,他安排了两个小孩并肩、一个孩子跳绳走出校园……很生动,观众看了觉得很有亲切感。在排其他现代剧中,比如在演练《赤道战鼓》时,剧中的黑人、美国鬼子要怎么演,他没见过,就看小人书,看书里是怎么画的,黑人动作夸张,美国人神情嚣张,知识分子文质彬彬,他把每个人的形象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朱石凤眼里,没有主、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很重要,所以每次排一场戏,他都得自己先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这样排戏的时候他心里就有数了,演员的情感、表情、动作怎样表达才最准确的,他总是现身说法。至今,他导演的作品已经达到三百部了。
●现状:退而不休,为传承莆仙戏发挥余热
朱石凤说,莆仙戏其实是一项很美的艺术,在莆仙戏里,一根手指头就能表现出爱、恨、毒、慈这四种情感,光手上的基本动作就有一千多个。在《叶李娘》这出戏中,叶李娘的走路,平原、爬坡、下坡的表演方法,快慢之间也有多种步伐,这也是个难度表演。他说,现在的莆仙戏和以前相比,已经是很不一样了。和电视剧一样,现在演员的表演方式就和以前的大不一样。以前的莆仙戏里,小姐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轻声细语,动作优美,举手投足的每个动作要求是很优雅,细微之处的每个动作都有很细腻的表演要求。他觉得现在的表演动作比较简单,这对于剧中人物性格就不能诠释的那么到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虽说现在朱石凤大多数都导的是现代剧,但其实他对于古装戏还是有着更深情感的。他最满意的作品是《目连救母》,这也是动作比较难演的作品。还有很多古装的优秀剧目,各个朝代的优秀剧目,应该培养更多优秀演员,把这写剧目都重新排起来。说到传承莆仙戏,朱石凤把自己比成了一只老母鸡,他说一只会孵蛋的鸡才能孵出小鸡来,他愿意做这只老母鸡,为传承莆仙戏尽肚里的一点墨。传承莆仙戏,是我人生价值得到最佳体现。
据仙游鲤声剧团的张挺团长介绍,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仙游县文化部门也从2006年初起,组织10多名老艺人,专门对莆仙戏传统剧目进行搜集整理,准备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下,朱石凤又有的忙了,他导演的传统折子戏《桑骆教书》、《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请莆仙戏老艺人表演,已经请省艺术研究院录制保存。今年,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开展下去,抢救工作迫在眉睫,还需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进来。(彭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