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三一教主五切不可

    三一教主五切不可

      □林劲松

      据明代卢文辉《夏午尼经训》说,三一教主五切不可示戒诸生:

      一,切不可为先圣之言,以济其私;

      二,切不可流于荒唐枯槁,以断弃纲常;

      三,切不可以讲学为名,结交贵显者流;

      四,切不可谈及理乱黜陟,言人隐私之事;

      五,为学有序,切不可不知立本。

      第一条强调的是对圣人的正确态度。要认真学习圣人待人接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老老实实拜圣人为师,认真对照找差距,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绝不能自作聪明,断章取义,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这是因为学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不是手电筒,专门用来照别人,也不是用来乔装打扮自己,而是“健心保健指南”,使自己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道的目的是为国为民服务。正因为如此,所以,学道之前第一件事是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条强调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切不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是因为无论是《道德经》,还是《论语》,传承的都是尧舜禹之道;离开了理论联系实际,就无法学到真正的东西。至于传承民族优良传统,那就要大打折扣。

      第三条强调的是树立正确的学者风度,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做到“和而不同”,不谋私利;绝不能拉帮结派,毁了锦绣前程。

      第四条强调学圣人是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不要受到个人升迁变化等方面冲击,转移了方向,影响了课题研究。这是因为作者介绍之类往往是各持己见,百人百样,从来不会一致。例如,孔夫子是春秋后期一位民办学校教师兼校长。有关人物介绍形形色色,都不能说明实质性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论语》,是为了学习孔夫子教书育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例如2017年5月,广州市速印网帮我出了《孔子教学特色新论》,把在网上发表的70多篇,18万字放在一起,算是对孔子教书育人特色的一孔之见。说一说,与同行同业进行网上交流,那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是这样,其他著作也是这样,坚持“论从史出”,把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住,我们就会少出差错。

      第五条,阐明切实可行的学习途径,以确保把《论语》、《道德经》和《佛经》等高质量掌握。

      孔子有个名言,叫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是对平民百姓要有正确态度:老百姓做对了,要让他们继续做下去;做错了,要及时纠正错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林龙江创立三一教之所以会取得历史性的胜利,在理论方面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是关键的一条。三一教主五切不可示戒诸生,证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孔夫子对自己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把传承尧舜禹之道的责任放在学生身上。凡是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大事情,都要宣传好,让平民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所以,社会效果非常好。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说明,尧舜禹之道传到孔夫子之后又代代相传,不是传到了孟子就呜呼哀哉了,而是传了十余世,到了司马迁时代还在传。

      拙作《林龙江与朱熹》说:“在《论语》里,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意思是说,孔子告诉学生,要尊重和关心平 民百姓,凡是老百姓说得正确,或者做得好,那就按照他们的办法去做;相反,凡是说错了,或者做错了,就要及时纠正,把理由一一告诉他们,让他们心中有数。 学了《夏午真经》,我深感三一教主是不折不扣地按 孔子和老子的要求办事的,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 诲人不倦。凡是重点和难点,他都能注意到,讲深讲透, 让平民百姓都知道,都能掌握。所以,读了他的著作,我 浮想联翩,感想多,写了一篇又一篇。”(《莆田文化网》2020-12-01)

      究其原因,文化自信造就认真精神。孔子创办私学,用六经做教材,传承尧舜禹之道,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是因为他有文化自信。他坚信尧舜禹之道可以救国救民。林龙江也是这样,面对严重的理论危机和民族危机,他毫不动摇地创立三一教,正本清源,强化宣传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圣人立场、观点和方法,让明代抗倭斗争出现新局面——朱纨抗倭,被人陷害,民族危机加深;林龙江抗倭,众志成城,越战越勇,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成为了明代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

      以上是学习《夏午尼经训》关于“五切不可示戒”的点滴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网友们批评指正。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