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三井重现
▲原地复原的“禄泉井”。
▲拆除围挡的“寿泉井”。
▲“福泉井”拂去旧尘展现原有风貌。
水是人的生命源泉,先民定居必先凿井。历史上,“福”“禄”“寿”三井甘泉,滋养聚居的长寿社民,使之家族兴盛,科第相踵。饮水思源,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中,我市攻坚克难寻找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这三处古井。近日,古井完成保护修缮,重现街头,将成为街区游览的打卡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从梧塘镇嫁来时,这口井还在用,居民们取井水洗衣做饭。”60岁的郑凤仙居住在后街,经营店铺30年,她带着记者来到自家对面的“福泉阁”,观看“福泉井”。
记者看到,古井呈圆锥形,有四孔,石井围上刻“福泉”两字,从井口探望,井里涌泉。井后方的墙上嵌着一方“福泉”石壁。
“这里原本祀奉观音,古井藏身在案桌后方,不为人知。”郑凤仙说,古井被专家发现后,得到保护,大家搬开了案桌,让古井现身。搬开的香案下,发现有一排白色石块拼成的“1965.5.17”年月日,或是当时“福泉井”入阁的时间。
“虽然通上自来水,古井早已不再使用,但喝过井水的老居民对这口井充满感情。这几天大家自发前来清洗古井,让蒙尘的古井重现风貌,场面感人。”郑凤仙说道。
“三井掘于何年,已经无法考证。我们在走访中,发现‘福泉井’尚存,在长寿社右边的后街,但水藏停用。而‘禄泉井’和‘寿泉井’却遍寻不到。”多年来,热心莆田地方史研究的萧亚生一直在寻找载入史册的长寿社周邻的“福”“禄”“寿”三井。加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专家组后,他与莆田本地古建筑专家陈文忠、柯凤梅一起踏遍古街的每个角落,不断向当地居民追寻打听。
民国志对“禄泉井”有记载:“民国初年,(县)教育会盖为市肆而井废。”
“有一种说法‘禄泉井’原址在后街长寿社右边。”柯凤梅介绍,原本要依照老人们提供的模糊“定位”及史书记录的位置复原古井,可在挖掘时,真的挖到了泉水。
复原的“禄泉井”是瓜楞型宋井,该井原是后塘片区改造时,收集安放在三清殿的古井,此次古物活化利用,赋予新的作用。
“以前老一辈说过‘禄’井,却从来没有见过。”采访时,居住在大路街的74岁老人陈梅英在原地复原的“禄泉井”旁瞧稀奇。
依照“‘寿泉井’在长寿社左大道街”的零星线索,专家们在锲而不舍的找寻中,终于找到被围占、藏在店铺内的“寿”井。
记者看到,拆除围挡后的古井,夹在两座民居间,有3个井口,井沿被井绳磨出来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专家们认为,“福”“禄”“寿”三井是长寿社的标志,甘泉哺育先民,使这里成为“文化之府”。从兴化古城走出的进士,入仕以后,或拜相入阁,或封疆大吏,或总兵一方,惊艳了群星荟萃的古代科举文化圈,也构成古城不绝于耳的文化绝唱。三口古井重现,对于研究古城先民生活方式,讲好兴化科举故事,都有深刻意义,既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也带动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业发展。 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