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知县王凤九
□游心华
今年是清代廉吏王凤九先生(1622-1697)诞辰四百周年,榜头镇昆仑山下云庄王氏乡亲筹备举行纪念王凤九先生追思会,八十六翁王凤彪先生央请我协助查寻王凤九的史迹,以寄托他们对这位先贤的缅怀之情。
王凤九是一位本不该被人遗忘的封建时代官吏,虽然他在任时间不长,但他铮铮铁骨,直言不讳,勤政爱民,浩气凛然的高风亮节长留人间,传为佳话。
据清乾隆《仙游县志》“人物志七·文苑”记载:王凤九,字而轩。幼失父,事母孝,事兄如父,喜读书,过目不忘。顺治五年(1648)举乡试第三人,知河南涉县,捐俸筑堤,水患以息……其他经史子集多所论订,著《霞庵文集》四卷。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得知,王凤九出身贫寒,幼年失父,孝敬母亲,兄弟友爱,勤奋苦读,终于登上了成才之路。
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凤九以生员资格参加乡试,成绩优异,登上举人第三人,一举而成名。之后,王凤九走马上任,担任河南涉县知县。他为官清廉,曾带头捐献薪俸修建堤岸,造福于民,备受乡民拥戴。但因生性耿直,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触犯了上司而被革职。离任之际,涉县百姓扶老携幼,遮道挽留,不忍让他离开此地。于是,他又留任了一年。想不到第二年又遭到小人陷害,被弹劾而离开涉县。他走的时候,两手空空,身无分文。清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谋叛,曾以高官厚禄引诱王凤九,但王凤九早已淡泊名利,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他一不做二不休,想方设法逃回仙游老家,隐迹天马山,埋头著书三十年。晚年尤专心研究性命、理数、天文、地理。其传世之作有《霞庵文集》四卷,《诗集》二卷,《地气乘机左旋解》一卷,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王凤九终因贫病交加,病逝在家,享年75岁。墓葬折桂里桃庄大坪山(俗称卧牛山牛腹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开荒造田,他的坟墓亦难逃厄运,被开辟为农田,墓碑石亦被人截断。
王凤九传略收入《仙谿历史名人》(仙游县志委 2016年版)。另据清康熙年间《仙游县志》记载,王凤九卸职返乡后受邀参与《仙游县志》编纂,并留下《续修仙游县志序》一篇,全文如下:
志非一代事也,修志非一人任也,必有分司之者,必有总成之者,故闻见广而是非公,盖其难也,盖其慎也。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故范晔终身不敢作志,慎之也。
仙邑之志,自宋岩孙黄公成之于前,明彭、陈诸君子修之于后……
志成,一林既就正邑中诸先生矣,复走书山中,属九参订。九于是益艰,一林之独任其难也,如彼其公且慎也,又如此其难也,益不欲独为其易者也。其公且慎也,盖不敢独私其是非也。后之人一取是志而深思焉,则知古之人物何以盛,而今何以衰。古之风俗何以淳,而今何以漓。古之井里何以庶而富,而今何以土著少,寄籍多,而民日见困穷也。则所以养士气,培人心,勤生聚,其必由斯志也矣。时康熙戊申仲冬,原涉令云庄王凤九顿首拜撰。
这篇序言的写作时间是清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从中可以看出当初《县志》修订时,主编郭一林曾亲自捎信请求王凤九下山,共襄盛举,“复走书山中,属九参订”。可见王凤九饱学多才,名不虚传。
端午节后,王凤九家乡云庄王氏族人王凤彪翁再次邀请陈震辉先生和我赴云庄参观龙田宫、竹庄小学以及王尽善、王福善旧居,并一同冒雨上山寻找王凤九先生的墓塚遗址。
王老先生回忆说,他们村里有一座汾庄宫(又名:龙田宫,系宋宝祐间湄洲妈祖分灵宫)远近闻名,与万善里(今度尾镇)潭边龙井宫同为宋代仙游境内最早的两座妈祖分灵宫,妈祖的母亲姓王,所以龙田宫里也供奉着妈祖亲生父母的金身,龙田宫里的妈祖巡安棕轿有一副用名贵木材制作的轿杠就是王凤九先生返乡当年特地捐赠的,王氏族人视如珍宝,珍藏了一代又一代,可惜就在那动乱年代轿杠竟不翼而飞。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坐落在牛腹山上的王凤九墓也在那个年代被盗墓者挖掘,留下的一块墓碑后来又被不肖之徒斩断并挪作他用,如今荒冢四周种满了绿色的龙眼树。
王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我还清清楚楚记得墓碑上赫然刻着“王凤九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如今物我两空,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